黄炎培的“三多”: 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我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教育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据统计,仅从1899年到1946年,他发表的文章就有940篇,出版书籍52部,此外他还发表了四部诗集《苞桑集》《天长集》《白桑》《红桑》。黄炎培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后人留下宏富的著述,与其科学的治学方法是分不开的。

博览群书

治学需有深厚的学识作底蕴,黄炎培利用一切时间阅读各种学说著述。根据对《黄炎培日记》的大略统计,从1914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黄炎培共读过1300多部著作,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他也读了不少,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哲学、宗教、诗歌、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医学、美术、戏剧、建筑学等方面。

黄炎培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曾这样描述他早年的读书情况:“七岁开始读四书五经,后来从十三经里选读《尔雅》,从二十四史里选读《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从诸子百家里选读庄子、墨子的书,从唐代诗集里选读李白、杜甫的诗,又从宋儒学派里选读朱熹、陆九渊两家,明代儒家侧重选读王阳明、顾炎武……”成年后的黄炎培也保持了这种习惯,在他的日记中随处可见他的读书情况。仅1927年9月21日到30日,10天之内他就先后读了《赤裸裸之朝鲜》《朝鲜地志》《东史年表》《现时之朝鲜》《朝鲜独立运动密话》《东史纲要》等,并对《朝鲜地志》《东史纲要》《现时之朝鲜》等作了摘要。

黄炎培读书时,有时精读,有时略读,但略读时多,他认为自己“读书尚算不少,但略读耳”。如1929年4月11日,他在日记中记载道:“略读新购《妇女生活史》《中国政治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民族志》《中国文化小史》《社会进化史》《华侨史》《三余札记》《中国文化史》《中国体育史》《现代文化小史》《中国政治制度小史》。”像“略读《抱朴子》”“读《印度及印度人》”“读《东北难民流亡史》”“读《淞沪血战抗日记》”等记载在他的日记中比比皆是。这使黄炎培以较少的时间扩大了知识积累。当然,根据需要,黄炎培也精读了不少著作,有的还作了内容抄录。如读《晏子春秋》时,他就抄录了“忠信而无逾职业,则事治而身荣”“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等内容。读《左传》《战国策》《管子》时,他更是大段大段地抄录。

勤于思考

在治学过程中,黄炎培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读书时随时记下心得体会。在黄炎培的日记中,很多内容记录的是读书感受。如他认为《老子》“常有精义”,其中“无名有名两句,西洋人说不到的”。“读《恕谷年谱》完,得两大要点,大乐”。读《戏学汇考》后,他认为“观者不宜拘于正史眼光,其描写社会真相足补正史之不足”。读完《镜花缘》后,他用叹息的口气写道:“阅《镜花缘》完,第八十九回以后殊草率,欠自然,不若前之精神。”他还在日记中发出了“《夷氛闻记》校毕,方知此书之价值”“读《王荆公全集》《上仁宗言事本》,所陈弊政,今日未能免此”的感叹。

治学的灵感不仅仅从读书中获取,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思考同样也可以获得。在这方面黄炎培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他的日记中,有一些内容记载的就是他听别人的报告或与别人交谈之后的感想。如1933年1月6日,他和杜重远、李公朴等一同去听报告,听完报告当天,他这样写道,“中华民族受异族压迫后缺乏抵抗力。他族不能忍受,我族能之,究其原因,儿童惯受家长压迫,亦为其重要原因之一种,因自戒,从今以后,再勿以威力压迫儿童”。同年12月21日,他与杜重远交谈之后,联系到中国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认为“一群之立而能长久,在群须有铁一般的纪律;在个人须有金一般的人格。吾心认为当做的事,从自己做起,认为不当做的事,从自己戒起,所谓以身教者从”。1935年7月19日,黄炎培与沈鸿烈交谈时,指出中国应该“三分外交、七分内政”,“像个人,人家才肯和我做朋友。像个国,人家才肯做友邦”。1936年5月4日,在与朋友交谈时,黄炎培认为应该“积极倡为国牺牲主义,打破独善”。1938年6月3日,他与张东荪长谈“人生观与智仁勇”。这些想法在他的著述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注重调查

黄炎培不是一个“坐而论道”的书斋学者,他的很多著述都是在考察各地情况的基础上写出来的。著名的《延安归来》就是黄炎培在访问延安之后写成的,以日记的方式展示了延安的社会风貌,为国统区民众了解延安打开了一扇窗口。

有人指出,像黄炎培这样“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的人,在同时代的人中实不多见”。黄炎培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三山五岳。1914年他辞去江苏教育司长一职后,“从上海出发,自东向西沿南京、芜湖、大通、铜陵、安庄,入九江、南昌、饶州、景德,过屯溪、徽州、严州、桐庐,趋富阳、杭州,返回上海”。此次考察历时3个多月,穿越三省一市。同年9月,他又北上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考察。后来,黄炎培将这两次考察教育所写文章笔记编辑成书,名为《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第二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先后去过徐州、济南、武汉、长沙、桂林、柳州、梧州、广州、香港、贵阳、成都等地,有的地方甚至去过四五次。黄炎培去过的国外国家也不少,他去过美国、日本、朝鲜、菲律宾、蒙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缅甸等国,而且有的国家不止去过一次,朝鲜他就前后去过三次。

由于注重调查研究,黄炎培颇为了解世界形势和中国面临的危机,其治学特点表现出了强烈的“经世致用”倾向。他于1927年“济南惨案”后出版的《朝鲜》一书,对日本占领朝鲜后残暴的殖民统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目的在于引起国人警醒,及早防范日本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后两个月,黄炎培又出版了《黄海环游记》。对于写作这本著作的意图,他后来特别指出:“到二十年(1931年),是我一生思想和行为急激地转变的一年,凡读过我《黄海环游记》的,都能知道我心事的。”在该著作中他提出中国要尽早作各方面准备,不要在日本侵略时束手无策。全面抗战爆发后,针对一些人存在把抗战希望寄托在别国援助的错误认识,黄炎培发表了《中华复兴十讲》,指出中华民族只有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才能够取得抗战胜利。

(0)

相关推荐

  • 黄炎培的“历史周期率”

    1945年7月1日,黄炎培和褚辅成.左舜生.傅斯年.章伯钧等六名国民参政员由重庆飞抵延安考察访问. 当毛泽东和黄炎培握手时说:"我们20多年不见了!"黄愕然,说我们还是第一次见面呀 ...

  • 王文君:平生越马横戈意,只惜风云纸上过——读《卢前曲学论著三种》一书有感

    说起江南才子,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那些在西湖岸边.秦淮河畔纸扇轻摇.文弱俊俏的翩翩少年,若再加上"民国"这个修饰词,更是给人以无限美妙的遐想.被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称为"胖诗人& ...

  • 苗怀明:蔡元培——中国现代学术的奠基者(纪念蔡元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

    无论是在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史上,还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1917年都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这里可以列举一些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比如胡适.刘半农.周作人在北京大学开设小说课程,吴梅在北京大学讲授曲学,等等. ...

  • 黄炎培《延安归来》

          1945年7月1日至5日,黄炎培等6位国民党参议员访问延安,黄炎培写了"延安五日日记".1945年8月,重庆国讯书店岀版<延安归来>,该书公开发行引得很大的 ...

  • 刘安编撰道家巨著《淮南子》,真是别有所图吗?

    大家好,我们的老虎仔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汉武帝堂叔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室嫡系藩王.刘安本人博学文雅,爱好著述,精通音律,但一直存有非分 ...

  • 优秀丛书推荐和收藏(四)名家全集

    "全集是用来藏的,选集是用来读的"是读书界的一个不成文的顺口溜,也是大多数爱书人的共识.一部好的全集作品是许多爱书人梦寐以求的收藏精品. 以下推荐几套宜读宜藏的作家全集作品: 1. ...

  • 教育学考研考前检测(四)|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全文共计1500+字,预计4分钟复习完) 黄炎培 我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经历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挫折和反思,他以毕生精力从事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反 ...

  • 【听Ta说建筑】黄炎培在黄浦的足迹

    " 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朋友都知道1945年毛泽东主席和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在延安窑洞中的谈话,史称"窑洞对",黄炎培先生问毛泽东主席:"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 ...

  • 黄炎培:延安归来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5年12月01日 分享 所谓"窑洞对",是指1945年7月初,黄炎培等人访问延安时,黄同毛主席之间有关"周期率"的一段谈话 ...

  • 姚维钧黄炎培:相差31岁的爱恋,相守20年,她受丈夫牵连自尽

    姚维钧和黄炎培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之时,与毛泽东进行了一次谈话,这就是著名的"周期率"谈话.从延安回家后,黄炎培将这次谈话写成一本书,名叫<延安归来>. 本来这 ...

  • 内史第一一黄炎培故居、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

    内史第为沈树镛祖上所建,原为三进两院两厢式二层砖木结构名宅,共70间房.清咸丰九年(1859).沈树镛中举,官至内阁中书,沈家大院陏改为内史第,为沈树镛的住宅(黄炎培祖父黄典谟是沈树铺的姐夫.外祖父孟 ...

  • 名人故居(21)黄炎培故居

    内史第立本堂(第二进)和第三进内宅之间是一个非常狭窄的过道. 内史第的第三进内宅就是躲过拆迁而幸存的历史遗址--黄炎培故居. 第三进的门前挂着由陈云题写的"黄炎培故居"木牌. 在过 ...

  • 黄炎培32字家训赠儿:'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1936年,黄炎培四子黄大能即将赴英留学.临行之际,黄炎培将平生坚守的座右铭稍作增改,并手书留赠.这就是黄炎培的"32字家 ...

  • 职教人应该知道的几件事 ——品读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2)

    一.我国近代新教育制度创始于何时? 黄炎培认为:"宜断自清同治初元北京及广东之设同文馆与上海之设广方言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