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往事·连载丨印象伊沙3
印象伊沙3
2010年上半年,我除了知道学校里的校园诗人,学校之外的诗人谁都不认识的那个年份,我觉得很有必要回忆一下当时的诗歌氛围与伊沙的点滴。
尚未和伊沙近距离交流之前,在各种文人饭局上,身边的人喜欢眉飞色舞地谈论伊沙的是非种种。他们有这么一句传言:“陕西文人聚会,小说必谈贾平凹,诗歌必谈吴文健”。文中的吴文健指的就是伊沙。我说过我要用我的眼光去观察伊沙,而不是道听途说。幸好我是失聪失语的人,对他们谈论的内容并不感冒,饭局上我只管吃,吃跑了就行了,其他事情,比如伊沙是好是坏,与我无关,我只关心我所见所闻、所知所感的伊沙。我把我这一观点告诉了张毅老师,受到他的肯定: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诗人,你的素养决定了你的以后。
那时候我还没有文学圈子概念,总觉得有一帮朋友聚在一起谈论文学是很好的事。一次在长安区某文学沙龙组织的交流会上,遇到了一群老资格的文学青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现在回眼再看他们,觉得他们实际上真拿不出一点像样的作品。尽管如此,我依然感激他们在我刚刚走上写作这条路时,对我的反面提携,但这种提携是以前的事(在我文学智力尚未开化之前),现在我不再怀念了。他们是一群对文学迷了心、感到绝望、并用自己的绝望去引导下一代的老文青,我感激他们,为一个为见过世面的人指引黑暗之路,幸好我在黑暗之路上刹住了脚,在后来的一年里,没有掉进他们为我设计好的“落伍文学”泥潭,艰难地爬出了光明之顶。
饭局上,他们再次谈到了伊沙。一个年长的老者靠近我的邻座,拉着我的手告诫我:要远离伊沙,不要学他那样写诗,把中国的诗歌写坏了,有些诗,太下流了。其他人也随声附和:这就是证据,你看看伊沙为什么进不了官方大刊和作协高层,你看看伊沙为什么不受大家欢迎,他满口脏话,你看看,你看看……
这一系列的“你看看”谈话,是由我另一位和我一样痴迷文学的学姐卢素娟传达给我的,卢素娟传达时,自然省略了一些过激的言论部分,但为了顾及脸面不被同桌的人怀疑,学姐还是告诉我了。我当时真心在吃,假装在听(我与人交流的方式:在我手心上写字),我一只手听着,一只手只顾啃我眼前的鸡腿,已经长途跋涉一小时半的我,早已饿得没力气抬起我的手了,哪有还有力气听这些不入耳的恩怨啊。
回学校的905公交里,卢素娟在公交车上一边百度伊沙的资料一边对我说:我觉得伊沙不是他们说的那样,我们可以以后自己接触,慢慢了解真正的伊沙,因为我感觉到,伊沙之所以能有今天,肯定有他过人的地方,比如他的人品。我说:我们本来就不认识诗人伊沙,接触一个诗人之前,我们不必理会别人嘴里的传闻,或许他们是带着仇恨与绝望等各种心态去看待伊沙的,但我们没有这些杂念。就像他们不了解我一样,因为我讨厌别人在饭局上介绍我的时候,把我的身体缺陷和写诗联系在一起。
我对长安那些人身上所诱发出来的“文人相轻”这些风气感到失望了,他们的聚会我不愿意再去了,卢素娟学姐也投身于各种考试和毕业论文的选题,与我散伙了,我自觉脱离了所谓的文学圈子,在学校里搞起了坐井观天的闭门写作,一整个学期除了有家事,不再下山(西安翻译学院建立在终南山上,西译学生把进城戏称为“下山”)。后来两次参加长安诗歌节·马立诗歌朗诵会与“我在什么地方打动了你”长安诗会之后,我发现伊沙并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
所幸的是,学校的图书馆里有部分先进的诗歌读物与期刊杂志,弥补了我在写作上的短板,我阅读了大量的口语诗歌、口语诗歌理论读物,打印了伊沙、朱剑、沈浩波、王有尾等人在网上的自选诗歌,一边在宿舍里自行摸索,一边与大学老师张毅谈论,这段时间的学习经历,为后来我尝试些口语,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