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写诗给哥哥抱怨生活太苦,苏轼心疼回诗安慰,不料成千古名篇
后人评说的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在当时可谓风光无限。
在这三人中,苏轼的名气大家也都知道,苏洵能培养出这样两个儿子,自然也是名气不小;但是苏辙的名气能够小一些,很少能有人想到他,苏辙难道没有才华吗?其实并不是这样。
苏辙在19岁的时候就考上了进士,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苏辙也是有实力的。
我们先来看苏辙写的这首诗:
《怀渑池寄子瞻兄》
北宋.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1056年, 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僧舍。估计与僧人交流甚欢,而且在僧人带领下,游览了渑池见光,也在寺庙题诗留念。
这次苏辙又路过此地,想起了大哥,便写下了此诗。此诗也成为了千古名篇。
要说全诗最妙的要数最后一联了,年少的时候经过此地是和兄长一起,当时的心情是快乐的,而如今自己一个人身处异地,所以就发出了“无方骓马但鸣嘶”的感叹,马累了还能鸣叫两声,但人却处处是身不由已,显然这是在像哥哥抱怨生活之苦和人生的万般无奈。
通过全诗我们感受到了苏辙的无奈,也感受到了对哥哥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最高明的地方就在全诗没有一个和“思”有关的字。
而苏轼在收到弟弟的信后,内心也是充满了疼惜,便回了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此诗与弟弟的《怀渑池寄子瞻兄》一并流传了下来,不料也成了千古名篇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在诗中自问自答,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这一生到处奔走,到底像什么呢?应该像随处飞的鸿鹄吧,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留下痕迹。
全诗来看,既有对往事的眷恋,又有对弟弟的劝勉,将人生感悟和对弟弟的关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苏轼难得一见的七律佳作。
整首诗展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豪迈大气,令人折服,就像纪晓岚所言“意境恣逸,则东坡本色。”
自古以来,兄弟阋墙、文人相轻者数不胜数。苏轼苏辙兄弟却能在诗词唱和中相知相伴,在宦海沉浮中同进同退,在患难困顿中友爱弥笃。“与君世世为兄弟”,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悌”字之意全在这里了!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
多读诗你也可以有这般的头脑,古代的诗词大作,仔细品读都能有不一样的收获。推荐大家全看这本《苏轼词传》里面收录了他所有的经典
难得的是,这本书还以苏轼的词为主题,从当时的社会观念与时代背景出发,对苏轼的生平际遇、诗词艺术、社会活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现了苏轼以文传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这是一套书,除了《苏轼词传》 还有一本《辛弃疾词传》。
东坡仙才,史无二例;稼轩雄才,如鲸吞海。
辛弃疾是乱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却终成文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被誉为'词中之龙'。正所谓“剑有杀气 词有柔情”。
除此之外,还有《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纳兰容若词传》《辛弃疾词转》。
这套书不仅包装精美,更是根据人物的不同背景形象设计了优美的封面,纸质也很棒,阅读起来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现在仅需49.9元即可获得 一整套6本书,49.9元仅是一顿饭钱,两包烟钱就能读懂6位不同诗人的人生,从而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