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国花,因中国古代的宫女而得名,又被称为广州最早的市花
繁盛闽南粤,潜藏霜雪天。
素云生宝髻,剩馥借龙涎。
这首名为《盘洲杂韵上·素馨》的古诗出自南宋洪适,诗歌将素馨花的产地、颜色、香气等特点逐一点明;繁盛闽南粤是说素馨花在福建南部及广东一带最为繁盛。巴基斯坦这种花随处可见,不仅在野外,在家庭花园里也有种植;由于这里民众信奉伊斯兰教,根据其教义,人们在公众场所或旁人面前,必须散发出令人愉快的香气;因此人们把素馨花融入到日常生活,后来巴基斯坦将之确定为国花。
素馨花古时名叫耶悉茗花,源于古波斯语yasmin的音译,本义是来自主的礼物;有玉芙蓉、野悉密、素馨针、素兄、大花茉莉、素英、四季茉莉等别名;五代十国南汉时耶悉茗花更名为素馨花,得名与人物有关。素馨花与广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广州已有两千多年的栽种历史,遥想多年以前素馨花开时节满城堆雪,风景何等诗情画意;广州大学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认为,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素馨花,很早就落户南粤大地,可谓广州最早的市花。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有最早的记载: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
相传她是西汉初年陆贾由西域带回我国北方,来自北方的南越王赵佗因思念故乡而把她带来广州;另说是陆贾出使南越时到广州的;陆贾《南越行纪》: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缘自别国移至,不随水土而变,与夫橘北为枳异矣。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五代十国的南汉,以广州为其都城兴王府,素馨花的种植渐成规模。两宋时广州的素馨花花卉贸易就形成一定规模,明清时则进入鼎盛期。
南汉末代皇帝恭宗刘鋹(958年至971年在位)侍女名叫素馨,喜欢这种花,其坟冢上亦生此花,后称此花为素馨;另据《中国博物别名大辞典》:花白而香, 故名素馨。据民间传说,当时在今广州海珠区庄头村有名叫素馨的种花姑娘长得非常漂亮,她从小偏爱耶悉茗,用绿丝线把花串成串戴在颈上,当时南汉皇帝登基,素馨被选入宫封为美人,深得宠爱。皇帝投素馨所好,下令皇家花园都种上耶悉茗,宫女也都佩戴此花。据《广东新语》,南汉王在今流花河两岸建宫室让宫女居住,每当素馨花开时,宫女喜欢串素馨花环装饰居室或佩戴,第二天残花扔进河里,河水翳腻,流花河因此得名。南汉灭亡后,村民们迎素馨骸骨回来埋葬,三天之后发现坟头长满了一簇簇洁白的耶悉茗,为纪念素馨而改名素馨花;且把她敬为花神。
素馨花芳香而美丽,可供观赏,又可入药。她通体雪白,形似茉莉而大,盛开时密密麻麻缀满枝头,有清淡香气,令人神清气爽。淡雅的气质正好与她的花语和蔼可亲相符, 特别是黄素馨又有优美文雅的花语言。人们又把素馨花称为花之最弱者,清朝文学家李渔曾有26个字的咏物短文:素馨一种,花之最弱者也,无一枝一茎不需扶植;予尝谓之可怜花。因其独有的风骨,素馨花历来受到文人们的喜爱。
南宋初期“词坛双璧“之一的张元干,在《青玉案》写道:谁向晴窗伴素馨,兰芽初秀发,紫檀心;著名学者陈傅良这样写其以其清淡、孤傲等特点:羞将姿媚随花谱,爱伴孤高上月评;方岳用'雪骨冰肌合耐寒';来形容其姿态;郑域用“妙香真色自天然,羞御铅华学女妍“强调素馨花的奇妙的香味、纯正的颜色都是出自天然;居巢在《浪淘沙·素馨》写道:“昔别最思量,艳说南强,负他二十二年香;一水花田仍怅望,枉是同乡;未损少年狂,夕夕花当,人生行乐愿须偿;愿结葳蕤灯七二,持照鸳鸯;印度诗人泰戈尔《新月集》中有名篇《第一次手捧素馨花》(《第一次手捧茉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