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与颤栗

他的父亲曾诅咒上帝,他的兄弟姐妹6人中有5人都没有活过33岁(耶稣受难的年纪)。

他是大哲学家——克尔凯郭尔

“我的悲哀是我的豪华城堡,它像鹰的巢穴一般坐落于高耸入云的山巅之上。没有任何人能借着风暴夺取它。我把它当成向现实发动攻击的阵地,并从中得到我的战利品,但我却没有长期驻守在那里。我把自己的战利品带回家。这件战利品是一幅画,我把它织进了一张挂毯并悬挂在城堡里。然后我像个早已死去的人一样活着。”

“我所体验过的一切,是我沉浸在忘却的洗礼中,直到回忆永恒。一切短暂的、偶然的东西被忘却、被抹掉。我坐着,像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沉思着,并用柔和的声音解释那些画,声音近乎耳语。我身旁坐着个孩子,聆听着,虽然在我讲述之前他便想起了一切。”

----(摘自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

出生于哥本哈根的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通常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者。他在家中的七个孩子里年纪最小,在他二十一岁时母亲和其他五个子女先后死去。而他自己也只活了四十二岁。在他的早期作品《讽刺的概念》(On the concept of irony)中,他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了颇为精彩的批评,而在随后的作品中他对国家教会也进行了持续的批评,原因是他发现它与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不可调和。

作为对于斯宾诺莎、黑格尔和马克思作品中的种类或整体概念的反驳,克尔凯郭尔的作品再一次将本体论上的重要性赋予了笛卡尔主义的个体,因为对于这几位哲学家来说,个体几乎是一个毫无关系的概念。为了反驳这种概念,克尔凯郭尔说道:“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典型的堕落方式。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许不是享乐、纵欲或淫荡,但却是一种对于人类个体的毫无收敛的泛神论式的轻蔑。”但是,从其他方面来看克尔凯郭尔却不是一位笛卡尔主义者。他的作品大概能够用其名言警句来进行很好的总结,如“激情做出的结论是唯一可靠的结论”和“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的不是沉思而是激情”。

对于克尔凯郭尔来说,整个思想演进的历史一直就被一些错误的概念所占据着。从希腊时代开始,哲学就专注于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为了能够理解这个世界而崇拜理性或经验。但是这些体系都没有将根本性的“人的状况”考虑在内。在每个转折点上,我们都面对着做出决定的需要。选择是我们存在的起始点、永恒的陪伴和最为沉重的负担。在他的日记中,克尔凯郭尔这样写道:“我真正缺少的是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在做些什么,而不是自己知道些什么...我应该做的是找到一种对我而言为真的真理,找到我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理念”。这个主题在所有存在主义者的思想中都重新出现过了,并且这一点就无可争议地使克尔凯郭尔成为“第一位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并未承认这一封号。

答案是宗教信仰,克尔凯郭尔认为信仰与激情有关,与理性无关。理性只会破坏信仰,而不是证明信仰。因为即使一个人沉浸在有关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当中(正如安瑟伦或阿奎那所做的那样),这些行为与信仰上帝毫无关联。一个人必须以充满激情的、个人的方式去选择信仰上帝,而不仅仅是一种理性逻辑上的操练。一种真诚的信仰要求其发自内心的动力,正如“信仰的飞跃”这一概念,即在该过程中没有借由理性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或“真实的”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慰。克尔凯郭尔认为,如果上帝的存在只是常识或理性沉思的结果,那么这种安慰最终会使我们失去对信仰的需要。

克尔凯郭尔后来的作品频繁的对基督教会进行攻击,他所表述的都是基督教的对立面。经历了一个基督徒生活中的种种活动--上教堂、尊奉教规、诵经等等--如果其中不包括一种以个人的、直接的方式来面对上帝的话,那这些活动与宗教生活根本无关。

在克尔凯郭尔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名誉因为与教会的纷争和与出版社的长期不和而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但在今天他不仅享有了作为一位影响巨大的存在主义运动的先驱者的荣誉,还因为极富说服力的行文风格而被看做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散文作家。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

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人的“存在”,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克尔凯郭尔的一生都可以看作是在自觉地反抗抽象思想,努力实践费尔巴哈的忠告:“与成为一个人相比,不要希望成为一位哲学家--不要像思想家那样思想--要像一个有生命的人--真实的存在者那样思想,即在存在中思想。”

生命历程的三个阶段

克尔凯郭尔对生命历程的分析,与黑格尔关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连续发展理论形成鲜明对照。黑格尔认为我们通过思想过程从精神意识的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克尔凯郭尔则认为我们从自我的一种存在水平到另一存在水平的发展是通过选择行为。黑格尔的辩证法逐渐走向普遍知识,克尔凯郭尔的辩证法包含个体的逐渐实现。

1. 美学阶段--代表人物:唐璜 关键词:及时行乐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这一辩证过程的第一阶段是美学阶段,即此时我根据自己的本能冲动和情感行事。我的主要动机就是想要享受最丰富多彩的感官快乐。我的生活没有原则的限制,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趣味。在这一阶段,我能够存在,因为我有意识地选择做一个美学的人。

根据他的观点,我们具有精神能力和感性能力,并且我们的精神能力建立在感性之上。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这两种内在可能性时,就引发了我们生命中的辩证运动。这两种能力之间的冲突会使我们产生焦虑和绝望,但是这一阶段的生命不可能产生真实的存在。现在我面临两种或此或彼的选择:要么我继续保持在美学阶段,尽管它具有毁灭性的吸引力和内在局限,要么我进入到下一阶段。克尔凯郭尔坚持认为:我不能单单通过思想来完成这种转变,我必须通过一种意志行动来做出一个承诺。

2. 伦理阶段--代表人物:康德 关键词:道德律

在这一阶段,道德准则赋予我的生命以形式和一致性要素。并且作为伦理的人,我接受道德责任施加在我生活上的限制。

作为伦理的人,我持有道德自足的态度。在道德问题上,我持有坚定的立场,并且假定:知道善就是行善。在很大程度上,我把道德上的恶看作是无知或意志薄弱的结果。但是,克尔凯郭尔认为,当我陷入一些比道德律知识的不充分或意志力不足更加深刻的东西时,该阶段中的辩证过程就开始了。我最终意识到:我实际上没有能力实现道德律,甚至还故意违反道德律。于是我意识到我的罪恶。这时,有罪成为一个辩证的反题,它成为摆在我面前的或此或彼。现在我要么保留在伦理阶段,要么回应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有限性和远离上帝的事实,而我是属于上帝的,我必须从上帝获得力量。同样,我向下一阶段的运动不能够单独提供思想完成,而要通过承诺行为--“信仰的飞跃”。

3. 宗教阶段--代表人物:史怀哲 关键词:践行神旨

到我到达第三阶段时,信仰与理性的差别尤为显著。信仰的飞跃并不能把我带到一位可以被理性、客观的描述为绝对和可知的真理的上帝面前。正相反我是站在一个主体面前。因此我不能以一种“客观的方式”追随上帝或“客观的揭示上帝”。

上帝与每一个体的关系是一种独特和主观的经验。在建立实际的关系之前,没有任何途径获得关于它的知识。任何企图获得关于它的客观知识的努力都只是一种接近的过程。只有信仰行为本身才能确保我与上帝的个人关系。克尔凯郭尔认为只有一种途径来跨越人类与上帝之间的距离,不是通过理性思辨,而是通过信仰,而信仰是一个主观的问题和承诺的结果,并且总是包含一些风险。

4. 总结

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可以用他自己的话来总结,即“主体思想者的任务是把自己转变为一个工具,以在存在中清晰明确地表达什么在本质上是人类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