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斌:我伴海岛过一生
杨庆斌,江苏连云港一位非常普通朴实的乡村教师,扎根海岛一辈子,将一个又一个岛上的孩子送入了外面的世界,安家立业,为人父、为人母。就在2018年5月30日,杨庆斌老师仙逝,享年62岁。记得四年前,记者采访杨老师时,他最大的心愿是要给学生们建新校舍。重发此文以纪念。
连岛,位于江苏省东北部,隶属连云港市,是江苏唯一有居民的海岛。不久前,这里的一位老教师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他叫杨庆斌,今年58岁,36年来扎根基层教育,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渔家子弟。2013年,杨庆斌被评为“江苏最美教育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称为“海岛的守望者”、“海上的灯塔”。在这之前,连岛中心小学(简称“连岛小学”)甚至不为人知。
一
在连岛,新的一天总来得格外早。当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还在沉沉入睡,岛上的人们就已被黎明唤醒,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这是个星期四,早上6点40,简略地吃过早饭,杨庆斌就准时来到西连岛的一块小空地处,双手反背于身后,站定,目光透过厚厚的玻璃镜片望向远方,良久,一动也不动。终于,学生的身影开始晃动,三三两两,从各个方向冒出来,喊一声“杨老师”,又咋咋呼呼奔向路边唯一的早点小铺。渐渐地,杨庆斌身边的学生开始多起来,大到十二三岁,小到四五岁,一个个脸上都带着崭新的笑意,迫不及待地要和身旁的伙伴分享一夜未见的新鲜事儿。
时间到7点20,校车远远地朝这个方向驶来,杨庆斌立马走到人群前,一面清点人数,一面张开双臂,用母亲护幼儿的姿势,将孩子们隔离在安全地带。待车停稳,他又在车门口担任起“志愿者”角色,大的搀扶一下,小的抱上一把,挨个把孩子送上车。第一趟校车呼啸而去,一半的学生仍留在原地,等候它到达后折返。而杨庆斌总是最后一个走上车的人。
数年如一日,杨庆斌的每一天,都是这样从等候开始。
岛上的早晨,等校车的孩子
二
连岛小学,是连云港市唯一一所海岛学校,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校门狭小,由数十步台阶陡直而上,是一个四十平米见方的小操场,零散分布着单双杠之类的健身设备,再往上,是东西走向、一字排开的六间教室和一小块水泥地篮球场。学校现如今有学生80余人,分为一到六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
杨庆斌今年58岁,也正是从今年开始,他才退出毕业班转带五年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一般村小不同,连岛小学的课程设置十分齐全:语数外,英体美,思品、自然、劳动,甚至还有书法和剪纸课,因此,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全能的”。在岛上任教的这三十余年来,除去主课数学,杨庆斌几乎所有的课都上过。
近几年,学校的人数越来越少,2012年,杨庆斌所带的毕业班有26人,2013年人数减少到18人。今年只有9人,其中有一个孩子腿脚不好,还有一个孩子可能是哑巴,因为从一年级到现在,没有人听她讲过一句话,家里人甚至也讲不出原因。学校的孩子都是岛上人,有的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绝大部分父母以捕鱼为生,随潮水涨落早出晚归,完全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在杨庆斌这里,家访成了家常便饭,甚至连续一个星期每天都在见家长。岛上大部分都是熟识的人,他常常苦口婆心讲上半天,对方也表示愿意配合,多关心孩子,但几天之后又是老样子。“没办法,要谋生嘛。”杨庆斌心里无奈又表示理解,但家访还在继续,一次又一次,他说,不管怎么样,算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校车来了,杨庆斌负责将每一个孩子安全送上车
三
杨庆斌是土生土长的岛民,洗海澡吹海风、摸虾抓鱼长大。那时候,连岛远没有现在的面积,山路狭窄,滩涂面积有限,放眼望去,四周都是荡悠悠的海水。多雾的天气,一片白茫茫,俨然一个孤村。
与大陆相连的西大堤修建之前,岛上未通水通电,自然环境恶劣,却住有5000多户人家,没有人在岛外工作。上学的孩子多,学校理所当然成为岛上最好的建筑。当时的连岛学校分两个校区,包含高中、初中和小学。高峰时期,每个年级有三到四个班,总共1000多人。杨庆斌的家离学校很近,一来一去不过10分钟,他常常在岛上各处穿梭,这是他童年的游乐场。
唯一的苦闷是缺菜缺水。岛上人吃水靠老天,雨水丰富时,可以接雨水,喝山泉。如果长时间不下雨,就得到岛的最东端——苏马湾去挑水,由于全是山路,从西连岛走路过去至少得一个半小时。初中时候,杨庆斌就承担起家里挑水的任务,下午五点钟放学后出发,回到家就八点过了。正因为挑水辛苦,家里人用水都很节约,淘米水放在盆子里沉淀过后,还可以用来刷锅刷碗。岛上也没有田地,顶多自家找个边边角角,扒上一小块地,种点东西,但都不成气候,吃的都还得从外面运来。虽然距离不远,但上一趟大陆不容易,加之经济条件也不太好,因此,各家都拣着好存放的东西买,比如萝卜、土豆和红薯等。每天吃的除了鱼就是红薯,早上喝完红薯汤,中午吃蒸红薯,吃不完的晒成红薯干,放在书包里,饿了还能拿来充饥。以至于到现在,杨庆斌一见到萝卜、红薯仍觉头疼。
父亲是幼年杨庆斌的自豪所在。岛上人民以捕鱼为主业,出海一趟往往长达半月至一月。集体经济时期,捕回来的鱼交由生产队卖出,自己每个月靠公分领工资和口粮。父亲是捕鱼高手,在岛上颇有名气,有的船一年捕鱼价值三万,有的一年捕一万,还有的甚至亏钱,但父亲所在的船每年都能收获五六万。因此,他每月能领到27块钱的工资,是所有人中最高的。有一年,父亲和朋友出海到山东,一年下来,捕鱼价值达10万元,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是整一个生产队都很难达到的数目。整个连岛都轰动了,杨庆斌的父亲也在当年被评为“劳模”。
不仅如此,“杨”姓是岛上一个大姓。连岛有众所周知的三大“姓”:江、杨、武,恰好,杨庆斌的母亲姓“武”。因此,杨家亲戚众多,仅杨庆斌这一辈,就有18个弟兄(男孩)。所以杨庆斌同岛上很多人都沾亲带故,加上父亲为人随和,在岛上极有人缘。这似乎为杨庆斌后来的工作选择埋下了伏笔。
四
1978年,杨庆斌从原海州师范学院毕业。20出头的年轻小伙,有满腔热情抱负,但他选择回到连岛,这让班上很多人深感意外。几十年后的今天,当年同时毕业的同学,有的已成为百万富翁,有的在政府部门如鱼得水,唯有杨庆斌还守着这方小岛和为数不多的学生,起早贪黑。杨庆斌丝毫不为所动,他很坦诚:“我过得自在、开心。”
刚回岛时,杨庆斌在连岛学校高中部任数学教师。当时学校老师、学生统一住校,每天安排三位老师负责挑水,来回三趟,挑来的水供全校人使用。有的老师家住岛外,每星期回去一次,遇上恶劣天气,还得冒着风险回校。三年之后,当初和杨庆斌同一时间进校的青年教师,全离开了。然而,更让令他震惊的是,学校有一位36岁的老师,一生从未出过岛。
那时候,无论走到哪里,岛上居民都称呼他“小杨”:“小杨啊,我家孩子就交给你了,你帮忙多照看照看……”盛情难却,杨庆斌心里也有过挣扎。最迷茫的时候,有一个夜晚,他爬上连岛的一个山头,遥望对岸,城市灯火通明,自己却身处一片寂静与黑暗中,失落之感顿生。
1993年,连云港市西大堤修通,全长6700米,成为我国最长的拦海大堤。从此以后,它就像一条生命线,通过埋在堤底的电缆将电输送到连岛的每家每户,却也源源不断地将岛上的一代代的年轻人带离这个生养他们的地方。岛上本地居民日益减少,外来务工者又开始进入。“这个地方就像围城,出去一批人,又进来一批。”杨庆斌说。但这终究没能阻挡人口的减少。西大堤的修建也为连岛带来更多过客——这里的天然海滨浴场,开始不断有游客涉足。海岛上的居民漠然看着这一切,有人描述说:“常有外来者,对着大海尖叫,这真让人觉得好笑。”
课堂上学习的孩子
五
杨庆斌任教几年之后,连岛学校高中部关闭;2003年,停止初中招生。2006年,连云港市掀起东部城区大开发热潮,连岛也被规划在内,政府准备在西连岛建居民区,将岛上的人聚居于此,而把东连岛开发作旅游区。于是,连岛学校筹备着搬迁。
最终,学校决定把白沙用作暂时过渡的地方,这里是原白沙小学校址,学校关闭后,被废弃20余年。于是,这年暑假,学校开始进行修缮,杨庆斌被委派当监工。学校原定投入6万余元,修补修补即可。杨庆斌没有发表意见,第二天,他亲自到学校查看,结果令他很是心惊。教室的墙和阶梯均由大块岩石筑成,尚没问题,瓦却漏了一大半。杨庆斌爬上墙头,准备试试木头房梁的牢固度,人刚站上去,立马塌了,还好他眼疾手快,抓住了对面另一根横梁,人才险挂着,没掉下去。回去之后,杨庆斌对原先小修小补的计划提出了坚决的反对意见:“房梁和瓦必须全换;操场也得重整;阶沿必须装护栏,否则这一两米高的地方,万一孩子掉下去谁负责?每间教室至少装六盏灯,因为山体的坡度让教室极其背光;还需要有电扇,夏天天气太热,孩子受不了。没有钱,那你能弄多少间就是多少间。”通过很多次争论,杨庆斌终于争取到认可。
于是,从6月28日到8月30日,两个月酷暑,杨庆斌不断在家和白沙校址之间来回,搬沙运泥,什么都干,也常常为资金缺乏各处交涉。9月初,学校终于如期开学。至今仍有领导开他玩笑:“被你这一折腾,多花出去十多万,以后哪里修建,专门找你去监工。”杨庆斌只是笑笑。
六
杨庆斌对学生的要求很简单,和自己的做人理念一样,得踏踏实实的。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他的书桌上总堆着厚厚的试卷。这些试题,都是杨庆斌自己根据学生的情况出的。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刚接手毕业班那年,学生基础很差,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满分100分的试卷,班级平均分只有36.4分。整整一年时间,杨庆斌中午从不回家,也不休息,中午只留下半个小时吃饭时间,12点20准时到教室给需要帮助的学生答疑,所有的辛勤都是没有实际酬劳的。临近毕业,每个学生数学成绩都上去了,班级升学考试数学平均分达到84.7。“像这样的试卷,一学年时间,出了800到1000份。”他指着正在批改的试卷说。每天晚上回家,杨庆斌要么在书桌前,要么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批改作业,构思试卷。
有学生回想起年轻时候的他,还觉印象深刻。杨庆斌从不动手打人,但对于不听话的学生,他自有些小办法去惩罚。这类事情,杨庆斌自己都记不清了,一些善意的笑谈还在学生之间流传。比如,如果有人屡犯纪律,就得以双脚后半部分悬空的姿势在奖台高出来的边缘上站十分钟。有的学生还真在私底下偷偷练习。
36年时间,接近一个人生命的二分之一。杨庆斌就在这些时间里,把一个又一个岛上的孩子送入外面的世界,然后分散在各处。这上千个学子里,不少已成家立业,为人父、为人母。年龄最大的已55岁。
连岛小学的学生日益在减少
七
人走了,杨庆斌也老了。
昔日的“小杨”已成为“老杨”:头发斑白,原本的大高个,因为长年弯腰讲课,背上的弧度日益加深,无可挽回。
他心里惦念新校区。政府的原本计划是拆迁后两年内建成。但没想到,老师学生们在这个临时过渡校区,一住就是8年。今年年初,学校终于开建,从动工那天开始,杨庆斌每周都会去看上两三次。“等建成就好了,学生肯定能恢复到300人左右。”每逢有外来人,他都如此说,刚一见面,就迫不及待地要带人去看。
新学校选址在一块高地处,面积不大,也不甚平坦。工地上机器轰隆隆响,寥寥数人头戴安全帽穿梭其中,地基已打得差不多。杨庆斌熟门熟路地走进施工方办公室,负责人拿出几张大图纸,在桌上摊开,两人便抄着方言,指手画脚地讨论开了。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杨庆斌走出来,面上有些无奈:“今年可能建不好了,没钱,到明年再说。唉,随他吧。”
岛上四处都在开发,小岛面积越来越大,路越修越宽,小洋房建起来,商铺建起来,银行建起来,社区服务中心建起来,唯独学校迟迟不见起来。
昔日的“小杨”已成为“老杨”,头发斑白,背上的弧度日益加深
八
在杨庆斌心里,最让人安心的地方还是校园。外界的一切,好与不好,都可以被静谧的环境和年轻的面孔消化,这也是多少年来自己无法舍弃这里一切的原因。
背靠小山,面朝大海,午后的连岛小学,在古老梧桐树叶剪碎的光影里,浅浅呼吸。小篮球场上,一只松鼠飞快掠过,引得上活动课的小孩们惊喜地尖叫。树荫下,老师脸带笑意,默默注视着这一切。此时此刻,仿佛所有事物都停下脚步,连时间也静止了。
放学铃声响起。当所有学生都离校园而去,杨庆斌锁上铁门,独自沿着阶梯一级级走下去……
傍晚,海岸的灯火次第亮起来,外出的渔船开始归港,当最后一班公交车也离岛而去,昔日的宁静便又降临了。岛上的夜很静,静得仿佛任何地方的脚步声都是走在自家客厅,任何转动钥匙孔的声音都像在开自家的门。岛上的居民就这样息息相关地生活着。
“心有大海,天天可以春暖花开。”连岛小学的校训,可能正好说出了杨庆斌的心声。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回顾过去的58年岁月,他说,这就是我,一个生于此,长于此,又安于此的普通乡村教师而已。
放学了,当所有学生都离校园而去,杨庆斌才独自往家走,几十年如一日
新教育家
报道关注这个时代的教育家
原创保持教育新闻的原创性,和正在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关键人物在一起专业坚守教育媒体的专业性,善于发现和甄别这个时代有价值的教育人前瞻关注中国教育未来的走向,深度讨论教育未来多种可能性启迪站在人类智者的肩上,力求开阔读者的视野,启迪教育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