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求职
诸葛亮年青时,也和今天的大学生一样,读了书巴不得找一个好工作,而且巴不得找一个靠山,好在政治上出人头地,并不是“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你看,他哥哥诸葛瑾出去了,找了个好工作,在吴侯的政府里做事,多光彩荣耀啊!诸葛亮也这么想,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也是有,大丈夫人生一世,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的雄心壮志的,不求闻达于诸侯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只“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那么,他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所以他是要出山找工作的。
怎么找工作呢?第一是让哥哥带出去介绍到吴侯那儿做事,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成。史书是诸葛亮做了大事业后给他立的传,当然也不会记载这方面的内容。第二是在居住地附近找。那就是到荆州刘表那儿找事做。怎么到刘表那儿呢?诸葛亮很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他四处打探与刘表有來往的人,终于让他打探到了一个,是谁呢?此人大名鼎鼎,不仅是荆襄名士,不仅与刘表有关系,而且还是刘表的亲戚,刘表的座上宾。此人就是刘表的连襟黄承彦。为了接近黄承彦,诸葛亮不断以请教学问为由,频繁造访黄家,并拜黄承彦为师。黄承彦也十分欣赏诸葛亮的才干,私心里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诸葛亮。可黄家闺女可是个相貌丑陋的黄毛丫头。诸葛亮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也顾不上考虑郎才女貌了,甘心做了黄承彦的女婿。就在黄承彦的积极引荐下,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可能是刘表有眼无珠,刘表也没看上诸葛亮。诸葛亮只好继续“躬耕南阳”。一直到跟了刘备,诸葛亮才找到最稳固的工作。
《三国演义》里讲,是刘备“三顾茅庐”,再三请求,诸葛亮才出山的。我的猜测,一个工作都难找的读书人,怎么会等人再三邀请呢?至于诸葛亮是如何跟随刘备的,今天是很难考证的。史书是不会记载这些的。
我今天为什么要讲这段故事呢?今天的有些大学生,也有才华,他们误认为自己有才,想着总有一天会像诸葛亮那样有人请他出來做大事的,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不去推销自己,不去表现自己,是会误了前程的。要知道,史书上讲的什么周文王请吕尚、刘备请诸葛亮、朱元璋请刘伯温之类的事,都是史书的作者抖的包袱,也可能是他们自己的一种美好愿望。是不现实的。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不去反复推销自己,不去反复显示才干,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的,是实现不了自己伟大抱负的。商鞅不反复托人,到不了秦庭;苏秦不反复游说,取不了六国相印。
201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