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一位八年级老师的感触
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文/邢瑞博
——《钱塘湖春行》教后记
原文: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全县八年级质量检测举行在即,须加快教学进度,原本打算10分钟左右讲完《钱塘湖春行》,然后留下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熟读成诵。可事与愿违,一不小心讲了42分钟。这已经是第三次打乱预设了。
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但我要求自己做一名个性化的语文老师。我们平时要求学生多角度阅读课文,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己首先要对课文有个性化的解读,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自己绝不能只做教参的“复读机”,力求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例如,我在讲授《钱塘湖春行》一诗的时候,除了一些常见的知识点之外,我又拓宽了对本诗的理解。
一、本诗首联点明了游览的地点,从大处着笔,粗笔勾勒出钱塘湖早春景色的大概轮廓,这也是全景式整体描写。接着,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具体描写莺争暖树,春燕衔泥,花迷人眼,其中,值得品味的是该句中的“渐”字,诗人将本属于静态的乱花开放的过程用一个“渐”字修饰,将乱花欲开这一肉眼看不见的静态过程“化静为动”,写得生动形象起来了。
二、颔联中,诗人写到了动物,植物,看似没有提到人物。这恰恰体现了诗人的笔法之高明,“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表面看起来只是写马,其实是诗人侧面写游人骑马游玩的场面,从而达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
三、本诗写到了花草树木,动物人物,一切都在美好的春光中呈现,各得其所,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可贵。
四、白诗的语言特色主要是质朴自然,明白如话。本诗一反既往,本诗语言文白有机结合。首联,颔联,尾联语言尽量口语化,而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则典雅脱俗,回味无穷。
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尾联一反古诗含蓄性的常态,直抒胸臆,几乎是脱口而出,体现了作者的真性情。值得揣摩的是,作者没有先说明“行不足”的原因是“绿杨阴里白沙堤”,而是先表明依依不舍的态度,之后点名“最爱”的原因,这样不仅起到强调作用,还与前文押韵合辙,一举两得。
通过本节课,我再次体会到了,语文老师不仅要践行新课标,还要坚守教学的优良传统:心中有标,手中有本,眼里有生,用课文教,不仅是教课文……
语文课绝不仅是知识点的讲解,肢解似的分析,更主要的是思维的训练,字词的推敲,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等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活到老,学到老”,是我的座右铭,做更好的自己,为自己加油!
作者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就职灵璧县王集中学,灵璧家园网新晋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