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科举不顺入仕晚

《苏州日报》2020年12月19日 B01版

  徐静

  中学语文课本中收有归有光的名作《项脊轩志》,文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感动了无数国人。归有光的散文之所以情辞动人,缘于其文风质朴不雕饰,写日常生活琐事抒真挚动人之情,颇具艺术感染力。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别号震川,昆山人,明代散文大家。主张恢复文学的纯真性,让事件本色地叙其由来,事仍其事,理仍其理,一爽耳目。因此,时人称赞其为“今之欧阳修”,后人更是盛赞其文为“明文第一”。

  然而,这样一位文章大家,却是一直科举不顺,困于场屋数十年。据史载,他“八上春官不第”,“春官”为礼部别称,归有光曾赴京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八次不中。

  归有光出生在昆山一个名门望族家庭中。昆山曾有“县官印不如归家信”的说法,可见归家在当地的声望。不过,这只是先祖的荣耀,到了归有光这一代,已是家道中落。他八岁丧母,父亲是个县学生,家境穷困败落。正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早早懂得了人间困苦,于是奋发读书。

  《明史》记载,归有光“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归有光早慧,九岁能写文章,十四岁应童子试,弱冠之年读通五经、三史等大家之文,二十岁考了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开始对举业满怀信心。同年到应天府(南京)参加乡试。然而,归有光的举业之路非常不顺,五上南京,接连落第。但他并不气馁,坚持不懈,寒窗苦读十五载。

  嘉靖十九年(1540),归有光参加应天府乡试,考中第二名。其博学多识得到主考官张治的欣赏,把他视为国士,称他是“贾(谊)、董(仲舒)再世”,期待归有光能更进一尺,早日成为进士。其时,归有光已经纵观三代两汉之文,遍览诸子百家,上自九经二十一史,下至农圃医卜之属无所不博。以归有光的才学和声望,考取进士理应胜券在握。在乡试高中的同年冬天,归有光日夜兼程赶路北上,准备参加第二年的礼部会试。然而,归有光的科举之路命中注定坎坷不顺,首次参加会试的结果是名落孙山。

  据史书记载,落第南归后,归有光“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归有光移居嘉定安亭江上,开启了一边读书应试一边谈道讲学的生涯。归有光知识渊博,纵论文史,谈经说道,四方学士纷纷慕名而来,一时间弟子满门,海内学者文士皆称他为“震川先生”。

  明朝嘉靖年间,权奸当道,朝政腐败,民生困苦。目睹黑暗社会现实,归有光立志兴利除弊。满怀热情参加科举考试,就是希望考中功名来为国效力。然而,很奇怪,博学多才且享有盛名的归有光总是科举不顺屡试屡败。三年一次的会试,每次远涉千里而去,结果连考八次均为落第而归。考进士对归有光来说,太难了!

  然而,归有光性格坚韧,意志坚定,屡败屡试,始终不渝。终于,老天开眼,嘉靖四十四年(1565)第九次参加会试时,归有光得中进士,此时,他年已届六十。掐指算来,从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到嘉靖四十四年始成进士,中间历经二十四年科场八次榜上无名。

  当然,最终考中了,也算如愿以偿。虽然年已花甲,满腹诗文经义的归有光,依然满怀儒家济世忧民情怀,一心想着为国效力。他被任命到浙江长兴当知县。当时,长兴地处僻远,风气不正,豪门大族勾结官府为非作歹,监狱里关满了无辜的百姓,而且,盗贼公行,民间也是鸡犬不宁,百姓之间的纠纷很多,常常闹到县衙去打官司。有人好心奉劝归有光别去上任,以待更换。然而,归有光从来不怕困难,毅然前往。

  《明史》记载,归有光在长兴知县任上“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他善用古代的教化手段,作为行政治理的方式。每次审理听讼断案,都让百姓前来旁听,妇女儿童环立案前,他不说官话而用当地人能听得懂的吴语进行审案,以便百姓申诉,而且使旁听的人都能就此接受教育。审案过程中,他会让原告、被告充分发言,把案情的来龙去脉审理清楚。若能通过调解处理的,他尽可能当堂调解,为双方剖析是非,让他们自己反省改过,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把人关进监狱里。归有光还清理前任官员办理的狱中积案,整治恶吏,平反冤狱。

  位卑不敢忘忧国。归有光认为,做县官,是代表皇帝来管理这一方土地,所以要了解百姓的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不能妄自尊大,阻隔了百姓与朝廷的联系。他常到全县各地巡视,每到一处,都向百姓询问他们的要求和意见。归有光有心学习两汉循吏,做廉洁刚正之官,“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上司之命若在民间不便施行的,他便束之高阁,不予理睬;若与上司意见不同有所争执,就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由此可见归有光有主见有胆识的个性特征。

  在知长兴的几年中,归有光勤以政事,为官清廉,政绩颇著,深受百姓拥戴。

  归有光耿介正直、不事权贵的品格,却招致上级官员和地方豪强的不满。隆庆二年(1568),六十三岁的归有光终因得罪上官而遭排挤,调任顺德府通判,管理马政。按明制,进士作县令没有晋升副职的,所以,此次调任,明为升迁实为重抑。归有光虽然十分不满,但抵任后还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还利用马政通判的清闲,广阅史籍,采访掌故,修成一部完备的《马政志》。

  隆庆四年(1570),归有光的真才实学获得大学士高拱、赵贞吉的欣赏。经推荐,升为南京太仆丞。后被首辅李春芳留在内阁,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身列文学侍从之位。

  归有光仕途晚达,深感欣慰,更加努力工作为国效力。同时,他期望自己能借机阅读许多内府秘藏,在学术上获得更深的造诣。可惜,终因积劳成疾,在敕房任职仅一年,便身染重病,隆庆五年(1571)病逝,终年六十六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