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
范景中 主编 沈语冰、常宁生执行主编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年终特惠:2本及以上皆65折包邮,全套6折包邮
本系列丛书秉承“立足当代,传承经典,推动学科建设”的理念,选取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艺术学界的权威成果,涵盖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理论等几大领域的前沿著作,以期勾勒当代西方艺术研究的现状,标出其枢纽或重镇,把握其演变与发展的地形图。不仅为专业研究者、学习者或爱好者提供最新艺术研究的示范,也为广大艺术创作者呈现理解、反思和借鉴的参考文献。
丛书总版权签约册数将近40册,以中国美术学院的范景中教授担任主编,由复旦大学沈语冰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常宁生教授担任执行主编。
1.【英】罗杰·弗莱《弗莱艺术批评文选》,沈语冰译弗莱作为1910年前后英国现代主义事实上的创始人,对20世纪上半叶公众观看与理解艺术的方式影响巨大,他也因此也成为那个世纪的精神领袖之一。《弗莱艺术批评文选》首次以中文版形式将罗杰·弗莱的重要论文汇于一集,再现了这位伟大的批评家长达40年的艺术生涯,覆盖了他对后印象派极富影响的辩护,对艺术教育、博物馆业、建筑、艺术设计的多样兴趣,以及将形式主义、现代主义理论从学院化、教条化的倾向中拯救出来的努力等广泛主题。2.【美】列奥·施坦伯格《另类准则:直面20世纪艺术》,沈语冰、刘凡、谷光曙译《另类准则》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之一列奥·施坦伯格的艺术批评文集。藉着这部评论20世纪艺术的书,施坦伯格将艺术批评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一生致力于研究罗丹、莫奈、毕加索、波洛克、贾斯伯·约翰斯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这些研究成果均在本书中有所收录。3.【美】简·罗伯森、克雷格·迈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匡骁译本书审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视觉艺术,采取了能激发学生及一般读者积极思考并讨论当代艺术的极富吸引力的手法:当代艺术意味着什么,它又是如何意味着它所意味的东西的?本书所选作品涵盖了不同的材料、主题与风格,包括绘画、摄影、雕塑、装置、行为、影像等诸多现代艺术题材,丰富而颇具系统性。4.【美】迈克尔·弗雷德《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张晓剑、沈语冰译迈克尔·弗雷德是美国当代著名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家。在《艺术与物性》中,弗雷德集中讨论了莫里斯·路易斯、肯尼思·诺兰德、朱尔斯·奥列斯基和弗兰克·斯特拉等人的作品。本书作为作者的核心论文集,至今仍在非具象绘画的讨论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位置。5.(英)T.J.克拉克《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沈语冰、诸葛沂译T.J.克拉克通过质疑那些仅仅从技法上来看待印象派画家的史学家,着重描绘了马奈、莫奈、德加、修拉及其他画家试图赋予现代性以形式,并寻找现代生活中最具典型特色的代表——不管他(她)们是酒吧女、划船者、妓女、观光客,还是在草地上用午餐的小资产阶级。本书的核心问题是:现代绘画的出现究竟是一场拿破仑三世时期巴黎消费文化的庆典,还是对这一消费文化的批评性探索?6.(英)艾美利亚·琼斯《自我与图像》,刘凡、谷光曙译《自我与图像》对当代艺术家以各种手段部署新的再现技术进行了探索,它们从模拟摄影技术到最近的各种艺术实践,包括数字图像化、行为艺术、机器人技术、电影和录像装置,以努力探求和清楚表达各种变动的主体性样态。本书是对这些形形色色的艺术实践之间,各种复杂的主体间关系进行详尽研究的第一部专著。7.【美】大卫·卡里尔《博物馆怀疑论:公共美术馆中的艺术展览史》,丁宁 译作者在及时传达当代国际上有关艺术博物馆研究的最新思想的同时,也展开了自己视野广阔而又催人深思的理论探索,既深入讨论了大型的博物馆,也精湛分析了私人的收藏馆,为人们进一步思考当代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提供了灼人的启示力。8.(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章浩、沈杨译《艺术社会学》综合艺术社会学中的多种理论模式,并提供了大量经验性的案例,包括艺术社会学研究中极具启发性的的经典案例。这些关于艺术作品的案例研究来自于文化谱系的两端:美的艺术(戏剧、舞蹈、交响乐、歌剧)和流行艺术(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低俗小说、电视剧、情景喜剧、广告)。9.【法】于贝尔·达米施《云的理论: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绘画史》,董强译本书通过对符号能指/云/的不同功能的清点,将传统上归于艺术的领域与职能,重新分配给处于表现结构中的科学与意识形态,其真正的目的是要使艺术史重新找回它的体系性与物质性。10.【比】蒂埃利·德·迪弗《杜尚之后的康德》,沈语冰、张晓剑、陶铮译本书围绕着一个包含多重含义的主题进行。尽管杜尚的现成品打破了与以往任何已知风格的联系,但是作者德·迪弗却认为,杜尚将现代主义艺术实践的逻辑当作他的作品的主题本身。那是审美判断的一个转向,即用“这是艺术”来取代经典的“这是美”。德·迪弗在重新读解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时,运用这一转向,揭示了杜尚和达达主义激进的实验与主流的绘画现代主义之间隐藏着的联系。11.【美】斯维特兰娜·阿尔珀斯、迈克尔·巴克森德尔《蒂耶波洛的图画智力》,王玉冬译阿尔珀斯和巴克森德尔在本书中重构了蒂耶波洛在再现世界和人类活动时所运用的各种模式,并藉此复原了蒂耶波洛的“图画智力”。本书依循蒂耶波洛的创作程序,先后探讨画家的素描作品、小幅油画稿以及大型壁画。其中,对维尔茨堡阶梯厅天顶《四大陆》壁画的分析,是本书的高潮部分。12.【美】斯维特拉娜·阿尔珀斯《伦勃朗的企业:工作室与艺术市场》,冯白帆译《伦勃朗的企业》放弃了传统艺术史以形式或风格分析为宗的研究方法,分别从伦勃朗作品的绘制方法、创作模式、工作室的组织结构和市场运营这四个方面重新考察了其作品从创作到生产的全过程。在阿尔珀斯教授看来,伦勃朗是早期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艺术品制作和营销的典型范例,他不仅是一位绘画天才,更是一位“画架上的经济学家”。13.【德】本雅明·布赫洛《新前卫与文化工业:1955到1975年间欧美艺术评论集》,何卫华、史岩林、桂宏军、钱纪芳译本文集共收录布赫洛的十九篇重要文章。每篇论文都选取一位特定的艺术家为对象,并将其放置在具体的理论和历史问题的架构之中。本书涉及到林林总总的众多艺术运动,这包括:法国新现实主义、战后的德国艺术、美国的激浪派和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和后极简主义艺术、欧美的概念主义艺术。14.【美】迈耶·夏皮罗《现代艺术:19与20世纪》,沈语冰、何海译《现代艺术:19与20世纪》呈现了夏皮罗奉献于本主题研究的长期而卓有成效的岁月的结晶。此书的范围可以从其论文丰富而迷人的多样性中反映出来。被认为是其“炫技式表演”的《塞尚的苹果:论静物画的意义》,探讨了塞尚对苹果的再现,将它视为一个持久的主题,暗示了画家一种潜在的色情感受,以及被压抑的欲望的无意识象征。15.【美】罗莎琳·克劳斯《前卫的原创性及其他现代主义神话》,周文姬、路珏译本书是罗莎琳·克劳斯的最经典作品之一,克劳斯以几乎是神话化的前卫思想为起点,探讨了艺术中的方法是如何打破风格,以至于产生了后现代主义,同时,她详细分析了这些方法如何改变了我们对20世纪艺术的理解。克劳斯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出发,结合索绪尔语言学、符号学、精神分析等进行研究,一方面来挖掘视觉艺术中之前没有发现的意义,另一方面,她批判那些卓越艺术实践者和文学历史书写艺术的方法。16.【英】麦克尔·巴克桑德尔《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椴木雕刻家》,殷树喜译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椴木雕刻家》是英国著名艺术史家麦克尔·巴克桑德尔的代表作,整理自1974年作者在牛津大学史莱德讲座中使用的讲稿。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德国城市生活的长卷,分别探讨了椴木的属性、椴木雕塑的市场状况、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并介绍了德国三代雕塑家及其作品。17.【英】约翰·奥尼恩斯《神经元艺术史:从亚里士多德和普林尼到巴克森德尔和萨基》,梅娜芳译这部启人心智的书提供了对神经元艺术史令人心醉神迷的解释,而神经元艺术史乃是人文科学中最新、最激动人心的领域之一。在最近的数十年里,人类对视觉脑的知识发生了戏剧性的增长。认识到神经的可塑性及神经镜像等现象后,人们已经有可能以一种新的精确水平,来回答艺术创作过程及鉴赏过程中那些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18.【美】哈尔·福斯特《实在的回归:世纪末的前卫艺术》,杨娟娟译本书运用文学、哲学和心理学的前沿理论来解读林林总总、光怪陆离的艺术现象,提出了对新前卫与历史前卫艺术之间关系的新解释,讨论了多种多样的当代艺术与理论,从极简主义与波普,到仿真画、商品雕塑等新范式;从语言学转向、人类学转向,到实在界的回归,展现了20世纪的创新艺术和理论之间的复杂纠葛。19.【美】托马斯·克洛《大众文化中的现代艺术》,吴毅强、陶铮译在这部启人心智的书中,杰出的艺术史家托马斯·克洛探究了前卫艺术与现代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强大而又不可或缺的联系。作者详细生动地叙述了杰克逊·波洛克、安迪·沃霍尔、克利斯托夫·威廉姆斯及其他人的故事,最终对现代艺术及其在20世纪后期文化中的地位,做出了新颖而富有独创性的阐发。20.【美】迈克尔·莱杰《重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毛秋月 在这本富有原创性和包罗万象的专著中,迈克尔·莱杰提出,杰克逊·波洛克、马克·罗斯科、巴内特·纽曼、威廉·德库宁等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参与到了美国文化重构自我形象的活动中。莱杰向我们展示,在这些纽约画派艺术家们处理人性中的“原始”和无意识成分时,他们其实和当时众多的批评家、好莱坞电影导演、报刊记者以及面向公众写作的学者们站在同一战线。21.【美】迈耶·夏皮罗《艺术的理论与哲学:风格、艺术家和社会》,沈语冰、王玉冬译本书是夏皮罗自选集的第四卷,收入了他关于艺术理论与艺术哲学的最重要作品。他极其清晰的论辩,优美雅致的散文,异乎寻常的博大精深,透过丰富多样的探索领域,引领读者在诸多课题中探幽揽胜:艺术家与艺术、批评家与批评的社会角色,赞助人与艺术家、精神分析与艺术、哲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等等。22.【英】格里塞尔达·波洛克《分殊正典:女性主义欲望与艺术史书写》,胡桥、金影村译后现代主义之后,我们该如何面对由“老大师”们建构的艺术史正典?“女性英雄”们如何制造差异化的图像?本书既不是对白人精英男性正典无甚新意的批判,也不是对被忽略的女性艺术家毋庸置疑的颂赞。当人们抛开性别的界限时,广泛存在于社会语境中的差异就会重塑我们对于图像的认知和艺术史的叙述模式。23.【英】玛莎·麦斯基蒙《女性制作艺术:历史、主体、审美》,李苏杭译古往今来,著之史册的女性艺术家寥若晨星。麦斯基蒙认为这并非是女性的艺术才华逊于男性。在本书中,她力图揭示历史上对女性艺术家的种种不公待遇,并试图以她认为的公平规则重建艺术史,从而恢复女性艺术家再艺术史上应有的地位。24.【美】乔纳森·克拉里《知觉的悬置:注意力、景观与现代文化》,沈语冰、贺玉高译《知觉的悬置》考察了现代注意力的悖论性质,一方面它是个人自由、创造力与经验的根本条件;另一方面,它又是经济及规训体制有效发挥效力的核心因素。克拉里论证了我们有意识地观看或聆听事务的方式,来自人类知觉性质的关键性演变,这一演变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那时绘画艺术的发展(特别以马奈、修拉和塞尚的作品为例)深深地卷进了欧洲视觉机制的这场深刻变革。25.【美】戴夫·希基《神龙:美学论文集》,诸葛沂译《神龙:美学论文集》直接抨击了当代艺术、艺术批评和艺术体制疏离“美”、抛弃“美”、屏蔽感性走向艰深、抛离大众躲进机构的现象,把批评的火力对准了国家艺术基金、公共博物馆和艺术研究所等“治疗性机构”,以及仰赖这些机构的众多“艺术官僚”和“专业人士”,还包括那些把艺术带进了盛期现代主义理论牢笼的批评家们。26.【英】T.J.克拉克《告别观念:现代主义历史中的若干片段》,徐建译在这部浓缩凝练而又卓有远见的书中,T.J.克拉克提供了一个考察过去两百年艺术的全新视角,不同于常规艺术史关注技巧、色彩、构图等要素,本书特别关注的是艺术如何以极端的方式对正在发生的、可以称之为灾难的现代主义时刻进行回应,这些时刻包括:法国大革命时期大卫的新古典主义、弗洛伊德心理学盛行时期塞尚的静物画、集体主义年代的立体派、冷战时的抽象表现主义等等。作者言辞激烈而又饱含激情、力量和怜悯,展示了艺术如何通过不间断的努力,摆脱了被宣判终结的命运。27.【美】迈克尔·弗雷德《专注性与剧场性:狄德罗时代的绘画与观众》,张晓剑译弗雷德以此书修改了我们对18世纪下半叶法国绘画与批评的理解。他在细读1753—1781年间的画作与评论的基础上提出:那个时代的绘画有意识地描绘专注于行动的人物,建立画外观众不存在的虚构,由此克服“剧场性”,从而取得令人信服的画面效果。28.[美]托马斯·克洛《60年代的兴起》,蒋苇、邓天媛译在剧烈动荡的时期中:从1955年开始,纽约画派末期萌发于主流艺术之外的当代艺术,到60年代末的观念艺术,从贾斯帕·约翰斯和劳申伯格到艾娃·芭比茨、罗伯特·史密森、丹尼尔·布伦,书中详细梳理了涌现在这一时期的新艺术形式,如波普、偶发、拼贴、装置、纯色艺术、极简主义、大地艺术等,以及情境国际、激浪派等文化团体和流派,呈现出当时多重文化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蓬勃风貌。本书将这一系列的艺术发展置于政治、种族、身份、性、艺术市场、消费主义等时代的社会语境中,深入发掘艺术形式和作品内涵的文化语义、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正是在20世纪60年代这个文化冲突和变革集中爆发的时期,催生了艺术的许多可能性,奠定了当代艺术的格局。29.[美]道格拉斯·克林普《在博物馆的废墟上》,汤益明译本书为道格拉斯·克林普的代表作,收录其关于欧美博物馆体制及后现代艺术的重要论文。书中借助马克思、本雅明、阿多诺等哲学家的理论,分析艺术品所寄身的艺术机构、公共空间、博物馆及其艺术机制,试图以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方法,考察现代主义时期以来欧美的博物馆,以此建构“博物馆考古学”。克林普将博物馆作为艺术的现代主义的典型机构,考察其历史起源与当前的转换。通过对广泛的艺术实践的分析,包括艺术家、批评家与策展人的,还有欧美国际展览以及新建或翻新的博物馆中的艺术实践,详尽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的新范式。30.[英]弗朗西斯·哈斯克尔《短暂的博物馆:经典大师绘画与艺术展览的兴起》,翟晶本书从17世纪的意大利开始谈起,回顾了在长达400年时间里,欧洲经典大师绘画展的演变历程。该书立足于翔实、充分的史料文献,细腻生动地描述了经典大师画展如何从在教堂举办、用以庆祝主保圣人节日等特殊场合的庆典活动,逐渐转变成了在画廊、美术馆举办,供人们展示、观摩、效仿经典大师作品的常规性艺术展事。通过对这一独特展览类型的分析解读,作者梳理了艺术展示机制的变迁与革新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美术馆在塑造公众生活、体现公共性方面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