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在国内的演变历史是这样的!
正月十五是国人过完春节后,一个很重大的节日,古人管它叫“上元节”,而现在上元节的名字,已经无人提起,而普遍管它叫元宵节了,元宵节的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在这个“灯儿明,风儿轻,心儿乐”的晚上,人们需要干三件事:赏灯,猜灯谜,吃元宵。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前两件事小编就不说了,今天说一说元宵的来历。元宵我们年年吃,关于它的味道,相信每一个华夏的子孙都不陌生,可是关于它的来历,却没有多少人能说清楚。您想要知道元宵的历史,那就让小编给您从头揭秘吧: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比如:元宵姑娘的传说;汉明帝为“燃灯表佛”设立了火把节,火把节最后变成了元宵节;汉文帝在正月十五为平灭“诸吕之乱”而设置了“元宵”这个节日。
上面的三个传说,将元宵节的来历变成了三个。可是小编却更愿意相信,第四种说法,才是真正的元宵节的来历和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乘船过长江,在江中水面发现一物,形圆色白、内为朱瓤,其味甚美。因不识此为何物,楚昭王便问孔子。孔子告诉他说:“此为萍实,见者为王,当雄天下。”
楚昭王食萍实之日,便是正月十五日,为了不忘记雄霸天下的理想,以后每到此日,楚昭王就命手下用面来仿照萍实的模样,制成美味的食品,而这个习俗也就一代代地传了下去。
不过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候的元宵节,人们吃的元宵并不是元宵,而是拌了肉和油的粥,这种粥小编觉得怎么也不能叫它元宵吧?到了唐朝的时候,人们吃的是一种形状像是蚕的带馅的面食,这种面食,就已经有了元宵的雏形。
直到宋朝的时候,聪明的人们,才开始用糯米粉,加上了果糖做馅,制成了可口的元宵——不过更准确地说,那时候的元宵都比较袖珍,就像珍珠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故此,人们都称其为浮圆子或是汤圆等等。
现代人吃元宵可以分为两派,一般北方人吃元宵,而南方人吃汤圆,很多人对这个不专业,一时间只能以大小来分辨它们的区别,即:大的为元宵,小的为汤圆。
其实元宵和汤圆的制作工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汤圆是黑芝麻、猪油和白砂糖等做成馅料,然后用糯米粉制成的面皮,包饺子一样,将汤圆包起来,汤圆里面含水较多,吃起来更水灵一些。
而元宵是将馅子料切成小块,然后喷水,放进满是糯米饭的容器里滚动,利用滚雪球的原理,最后制成了元宵,元宵里面含水较少,故此,吃起来更劲道一些。
元宵是一种千百年来,人们过元宵节必吃的美食,元宵香甜软糯,它粘结的都是浓浓的亲情,它香甜的都是暖暖的爱意,在过几百年,几千年,相信这种代表着吉祥和幸福的美食,也不会消失,而是会一辈辈地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