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似水流年
最近一段时间,朋友圈被这些照片刷屏了,人们惊叹于照片中人物的美丽,称她为民国“女神”。影像所呈现出的个人生活简史,对应着大时代的变迁,令人感喟不已。现在,神秘面纱已被开启。我们知道她叫李伟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已去世多年。
那时候,照相机没有今天的先进,摄影师没有今天的学历高,照片中的家庭也未见得比今天的人们富有,然而那时的照片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原因何在?因为以前照相是一种稀缺资源,照相的理由多是孩子周岁、结婚纪念、春节团圆、家人远行等,这样的事情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大事。既然是大事就马虎不得,往往举家前去照相馆,总是要精心地穿衣戴帽、梳洗打扮,拍照时也是恭恭敬敬,行礼如仪。
站位也是按照辈分关系排出“最佳阵容”,而且这个阵容往往是唯一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合适的位置。那时的照相,与其说是去拍张照片作纪念,供以后回忆,更像一种仪式,这个仪式不但明确了照片中的人是一个整体,而且显示出一种关系、证明、情感和愿望。
前些时候,朋友们去了清江浦记忆馆,在馆内布置的老相馆的布景墙前,留下了旧日风格的影像。
如果说那时的照片是庄重的,那么如今的照片就是随意的。在这样一个人人皆可为摄影师的年代,不少家庭几十年前的家庭合影保存完好,但最近十几年再也没有拍过正式的家庭合影。
摄影的大众化、普及化,固然是好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一种传统的仪式感正渐行渐远。
毁掉一种东西的最好方式就是滥用。
现在,我们想倡导一种对影像的尊重,让仪式感重新回归。而重新回归的正途即:在回望老照片时培植对时光的尊重。如果我们想到影像是要对时光负责,要对将来的回忆负责,应该就不会轻慢和草率了吧。
这是一张40多年前的全家福,照片前排右端的女孩儿已经做了奶奶。这张照片一定是她弥足珍贵的记忆。
你家有没有这样的老照片?你家的照片背后都有着什么故事?
期待您的分享。
今天我们推出了《全家福的故事3》,看一户普通家庭因为老房子将要被拆迁而引发的回忆。详见今日第二条推送。
点开“阅读原文”,可以看到“民国女神”的私人照相簿。
一路相伴 花漾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