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高校工作,收入和编制,哪个更重要?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它

与中小学教师不同,高校教师被允许“兼职兼薪”。2016年年底发布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中有规定:允许科研人员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兼职或离岗创业收入不受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个人须如实将兼职收入报单位备案;允许高校教师从事多点教学获得合法收入。高校教师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开展多点教学并获得报酬。鼓励利用网络平台等多种媒介,推动精品教材和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授课教师按照市场机制取得报酬。
也就是说,高校教师和科研成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提升自己的收入。高校教师岗位之所以能吸引很多高学历人才,这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放开高校教师提升收入渠道的同时,高校教师管理体制也在进行着一系列改革,不少院校开始逐步收回编制,新录用教职工采用校聘模式,这在985高校、211高校和发达地区高校中尤为普遍。
高校取消教师编制,可以增加高校的灵活性,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也会更看重品德、能力和业绩。但没有了编制,工作的稳定性就大打折扣,一些高校教师开始担心自己退休后的生活,他们身上始终有一种危机感。
相当多的人对高校取消教师编制的做法很是理解,他们认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想要有编制,就不能“兼职兼薪”搞创收;想要兼职增加收入,就不应该要编制。
那么,如果有机会去高校工作,人们是看重收入,还是看重编制呢?
前段时间,某学术论坛发起了一个关于“去高校工作,看收入还是看编制?”的投票,选项有三个:有编制起薪低;高收入无编制;无所谓。结果显示68.0%的人投给了有编制起薪低的选项,24.1%的调查对象选择高收入无编制,7.9%的受访者则表示无所谓。
很明显,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编制,大家更愿意为了编制牺牲自己的收入。这个选择挺出乎意料的,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去高校当教师本身就是冲着“高收入”去的,他们没有必要纠结于“有没有编制”。
我们身边有不少取消教师编制的高校,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给出了相当高的经济待遇。比如某沿海高校对新晋教师承诺年薪为30万,并为其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周转房、子女入学等相关福利待遇。但它们面临“非升即走”的压力:在聘期内考核不合格或未晋升为副教授将予以解聘。
相当多的名校或发达地区高校实行的就是“取消编制,非升即走”。像东南大学,规定,3年一个聘期予以聘任,聘期考核不合格的给予解聘,两个聘期内不能晋升为副教授的给予解聘;哈尔滨工业大学规定,教学科研、学术研究、应用研究、教研辅助四类,5年内没有升副教授,不再聘用……
在部分高校取消编制,部分高校依然坚持把引进新教师纳入事业编制的当下,我们发现取消了教师编制的名校或发达地区高校,不再受编制的制约,它们以高收入吸引优秀人才加盟,而很多三四线城市的高校,仍然是以编制吸引人才加盟,因为它们的财政实力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要弱很多,编制是它们吸引人才的“法宝”。
也就是说,如果冲着挣钱,去高校工作,可以选择“没有编制但收入较高”的发达地区高校或名校;如果冲着稳定,去高校工作,应该选择能解决编制的三四线城市高校。在不提供编制的高校,或许压力大很多,但成长也非常快,获得的财富也比较多;倘若去了有编制的高校,或许压力小些,但向上的动力也小些,获得的财富也相对有限。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高校取消编制是不可逆转的。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三四线城市的高校也不再给新录用教师解决编制,甚至所有的高校都取消在职教师的编制。到那个时候,优秀人才应该都会拼命往发达城市高校挤,毕竟大家都从“在编工作人员”变成了“合同制工作人员”,没了编制,哪里钱多就往哪里去,哪个平台机会多就往哪里去。而这极可能导致三四线城市或者西部偏远地区高校优秀人才严重流失,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是未来需要认真考虑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