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淮安 | 刘老庄的“当年农家”
「前言」
淮阴区刘老庄乡有一座八十二烈士陵园,是为纪念1943年在华中淮海区刘老庄为抗日牺牲的82位烈士而设立的陵园。
2012年,电影《刘老庄八十二壮士》在这里开拍,重现了悲壮的战斗场景,影片拍摄完成后,搭建的场景作为影视基地保留了下来,部分还原了1943年苏北农村的生活和战争场景。
现在,这里已成为人们探访过去、体验农家生活的旅游景点,被命名为“当时农家”。
蒙蒙的细雨下,老庙黄金银楼美丽翁总的大奔,载着我们沿着205国道一路向北,穿过红旗与五星图案组成的刘老庄路标,轻轻停靠在“当年农家”田园。
刘老庄冬日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星散零落的农家茅屋,在水边和古槐树下,庄户上升腾起袅袅炊烟;冬麦一望无际,麦草垛、岗哨、沟濠边的生铁土炮,以及土墙上刷着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繁体字标语——一切仿佛都在告诉我们,眼前就是1943年的刘老庄。
推开柴门虚掩的“当年农家”院门,二丈高的木结构瞭望塔赫然在目,显然这是拍电影留下的。木质经过仿古处理,火烧过,沙子磨过,高锰酸钾腐蚀过,看上去真的是斑驳沧桑。
一辆独轮车斜靠在院落墙角;北屋山头的墙上有一幅毛泽东与蒋中正碰杯的画像,“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是画像的背景。满院是石碾、石碌、石磨、石臼、石槽、铡刀等农具。院落的中间两个相连圆圆的晒谷坪上,放置着几张桑木方桌,还有一圈长凳,桌子上面有一只记忆里久违的高腰瓷茶壶,一只小狗和两只猫在慵懒着。
院落的西边是厨房,廊檐上挂满腌制的咸鱼、咸肉、香肠。廊檐的北首小丘似地堆满倭瓜、南瓜和紫薯。
院落北边的小四合院,泥坯的房檐下挂着陈旧的鱼篓、蓑衣、草鞋、高木屐以及木锯、牛套头、犁铧和圈粮食的褯子;东面的小院门口贴着“大食堂”的门牌,冬青树窜出的芽叶残红向人们展示着冬日里最后的魅力。
沿着院落后墙走,让人感到瞬间时空倒转了回去。
水塘、茅屋、麦田、菜地、老树,与田野间的藤蔓,融成一色。“当年农家”云集着农家庭院、儿童乐园、种植养殖园、蔬果采摘园、养鱼池、老街。徜徉其中,身心有一种浓浓地回归感。
民族抗战圣地的田园牧歌,乡间野趣,淳朴风物,乡土情结,令人难以释怀……
进得屋里,芦柴芭隔墙,一道蜡染蓝布门帘,拦成正屋与东西房。当年的老家的风味,牵着情思。
吃饭需要预订。所有的原材料都来自周边田间地头,所有的菜肴都出自柴灶,没有添加剂,没有调味品,吊鲜全用鸡汤,骨头熬制的高汤。豆浆用石磨现磨,一排七星大缸里,是自制食材的限量版。“当年农家”的所有出品,是吃原料,更是吃时间,狮子头要慢慢地煨制一天才许上桌,三年生老鸡汤也要炖上五个时辰。
远离尘嚣,回归自然。蓦然回首,方才意识到真正值得我们为之追求与向往的东西其实很简单。
当你痛心于红尘如烟,当你哀怨于浮世碾泥,可来“当年农家”小憩。不为惹你的眼,不为入你的眸,这里是一处可以让你驻足的风景,虽不能使你与江湖相忘,但粗瓷碗盛上山芋叶稀饭,足以解一下乡愁。至于黑猪肉香肠、小杂鱼锅贴、石磨老豆腐、青菜咸肉饭、南瓜酒酿羹、山芋干面饼、油汪汪炒粉团、荠菜馅水饺,样样都带着乡土的气息。大白菜,拔起就下锅。那些散养本鸡蛋,磕开一见到那种久违的蜡黄色,就让人感动得想落泪,涨鸡蛋那个香啊,千真万确闻到了妈妈柴灶的味道。
平淡是人生的底色。在平淡中,人的心灵,可安栖,可飞翔,自由自在,了无羁绊。愈是淡然,愈是俭朴,愈是接近生命的本真与原意。
“当年农家”大约就是这副模样,一条连着连绵不断的生命之路,一头连着当年的深情记忆,一头连着乡野的无尽牵挂。
本文图片来自作者和淮水安澜"白云飘飘008”、美篇等,感谢
“走马淮安”系列
清江浦区
淮阴区
洪泽区
盱眙县
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