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乡情怀|老家“江岗”
老家“江岗”
文/江光禄
董桥先生说:“不会怀旧的社会注定沉闷、堕落,没有文化乡愁的心井注定是一口枯井。”怀旧,不是因为那个时代多么好,而是那个时候,人正值青春年少,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充满诗情画意。怀旧让人涌起一种莫名的感触,有一点伤感,有一点激动,有一点亲切……
江岗的水土养育我三十年,从出生到结婚生子。这里有母亲生我时流出的血,有埋藏我历代祖先的骸骨,还有我亲手建造的小楼,我的心承载着家乡无限的回忆。
老家过年从腊月就开始准备,小时候,一到腊月,过年就是孩子们的向往和希冀。扫尘浆洗完毕后,备年货,虽是贫瘠的年月,准备的东西却很多。零食有:炒米糖、山芋角子、米角子、六谷泡子(玉米)、小扎(面粉油炸)、花生、瓜子、糖果等,这些零食制作工序很繁杂,都是真材实料,无公害,亲力而为,吃起来放心,味道纯正,余味袅袅,越吃越不舍放弃。正月拜年礼物有:烟、酒、糖、糕、挂面等,菜类有:肉、鱼、鸡及疏菜,家家一般都做一着豆腐,男女老少过年都穿新衣新鞋(不过我记得父母还穿老样子),还有烟花爆竹、年画、门对、门庆都是必要的。每到年关,街镇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年夜饭在全家欢声笑语中,在父母对孩子们新一年的要求、希望、祝福中,在敞开胃口,大快朵颐、酒足饭饱中结束。接着红包——压岁钱是孩子们的专属。除夕夜,家里所有房间的灯都点亮,预示新年前程光明。大人玩牌,小孩子们听谁家放开门炮,就跑向谁家,玩到通宵达旦。最辛苦的是妈妈了,要收拾残羹剩饭,还要炖鸡,卤蛋,准备初一早上的美餐,还有敬献长辈们的“文蛋茶”(一大蓝边碗面,面里埋着鸡腿、卤蛋、圆子等)。
过完三十,一切都是新天新地了。正月初一不能扫地,生活用的垃圾也不能向外倒,听父母说新年“聚财”。初二开始,孩子们都被差遣去外婆家拜年,还有走亲访友的,路上的人南来北往,手上拎着竹编的篮子,里面一般两瓶酒,一刀肉,两斤面,两条糕,一斤红糖,都有红纸条贴在上面,红色表示红火、喜庆、兴旺……正月有舞狮子的,有敲锣鼓卖唱的,有玩杂耍的,锣鼓声、鞭炮声不断,就这样忘情地玩,可以一直玩到正月十五。
把山芋烀熟,去皮,掺进麦芽(用麦芽作引子,是一种酶,起催化剂作用),捣烂,加水猛火烧开,用中火慢慢熬,水蒸干后锅底便结了一层厚厚的糖稀,稠稠的,金灿灿的黄,闪着光。用食指勾一点放嘴里,甜到满嘴无边无际,这时味蕾完全打开,那种甜的舒服是味觉和心灵极强的慰藉。尤其儿时对甜的贪恋渴慕,更觉这是人间最美味的东西了。后来吃到了蜂蜜,甜中夹杂着那种植物的腥气,更加怀念童年的糖稀,满嘴甜到心里又有难言的香味。
山粉粑、小麦粑
将山粉(山芋淀粉)或面粉加水和适量盐搅拌成糊状,倒进烧红的热油(菜子油)锅里,用铲子抹开,翻边,即成。黄晶晶的,吃起来有劲道,温润可口,香气扑鼻,耐人寻味。
米 粉 粑
小时候一般只有在农历三月三和七月半才能吃到,只记得妈妈做的最好吃。一面焦黄酥脆,一面绵软清香,要是豆角猪肉馅的更好,一口咬下去,油润可口,满嘴馥郁,回味无穷。
粽 子
端午节吃粽子,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用泡好的糯米,装在转成漏斗状的粽叶里,呈三角体,包得越紧越好吃,煮熟后闻起来芳香四溢,吃起来有嚼劲,口感浓郁,回味悠长。
汤 圆
记得小时候妈妈的做法是,泡好的糯米带水一起用石磨碾碎,装在大木盆里,上面用布盖好,布上用草木灰将水慢慢吸干,汤圆粉便做成,汤圆馅是黑芝麻粉(芝麻炒熟捣碎),加糖,加猪油。汤圆放在开水里烧漂起来,再烧一会就熟了。吃起来香甜可口,绵软生津,饶有风趣。
来源:文乡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