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 养阴泄热,敛阴行瘀法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阴虚郁热,气散血瘀案

​二十七、 养阴泄热,敛阴行瘀法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阴虚郁热,气散血瘀案

患者李某,男,34岁,工人。初诊日期:1993年6月23日。

主诉:4年来上腹痛时作,近4个月来加重。

病史:患者起病已4年,上腹胃脘部疼痛,不时发作,近4个月来频发加重。食后痛甚,呈胀痛、隐痛,嗳气则舒,不反酸。有时脘痛不著而痞胀殊甚,以致进食减少,神倦乏力。大便日行,无黑便史。诱发脘痛之因与受凉、情志不畅有关。近查胃镜,诊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阳性。3个月来,曾服雷尼替丁、铋剂等药,并又曾服中药汤剂、成药,症状未见改善,脘痛仍发作。近旬日来,每日胃痛,且心下上腹痞胀,不知饥,不思食,常觉口干,欲饮水。神倦、乏力,活动后心悸。夜间胃中嘈热,寝寐不安。

诊查:舌质微红少津,舌苔甚薄,诊脉细弦。上腹按之不适,下脘轻度压痛。肝脾不大,墨菲征阴性。

临床分析:本例诊断为胃脘痛,且有痞胀之症,痛位固定,久痛入络,胃中气滞血瘀。曾服多种中西药物,其中中药大多用理气辛燥之品,兼服理气、补气之中成药,再加西药具有抑制H2受体作用,渐觉嘈热、口干,舌质微红少津,可见胃阴渐渐不足,阴虚郁热内生,胃中失濡,使气滞血瘀未获改善,故疼痛与痞胀反而增重。脘痛较著,必有气滞。然若胃阴渐亏,胃中之气,散而不收,不得再用破气或过用辛燥理气之品。应于养胃阴、泄郁热之中,佐用酸甘药物,敛气和阴,使胃阴来复,气机得畅,气阴得濡,庶可获效。至于治气之中可配加行瘀,气行血行,通则不痛,亦属一般常理。

处方:炒白芍25g,乌梅15g,生甘草5g,川百合25g,麦冬15g,川石斛10g,青皮5g,陈皮5g,木瓜10g,五灵脂10g,紫丹参10g,酸枣仁15g,谷芽30g,麦芽30g。

每日1剂,2次煎服。

另用延胡索粉lg,白芍粉1g,甘草粉0.5g,1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中1次为临睡前服)。

上方服5剂,胃脘痞胀疼痛减轻,并有饥饿感,进食有所增加。药服10剂时,夜间嘈热、口干等症相继改善。停服粉剂,单服汤剂l0日,诸症俱安。以后间断服药1月余,症状偶有发作,但甚轻微。再1月后,宿疾逐渐向愈。随访半年,能维持疗效。复查胃镜萎缩性病变由原来中度转为轻度,肠上皮化生呈灶性,幽门螺杆菌阴性。

按语:此例亦属胃脘痛常见病。胃脘痞胀疼痛经久未愈,服中西药多种,原有处方多偏于辛香理气之品,加以化学药物H2受体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可能由于久病、多药,药损胃阴,胃阴不足,胃气渐虚,散而不收。

处方主要取酸甘之品,重用白芍,配用乌梅、木瓜之酸,甘草、百合、麦冬之甘平、甘凉。谷芽、麦芽,亦属甘药,俾助胃气,疏达气机。酸甘化生胃阴,阴液得充,胃中濡润,故脘痛、痞胀得以减轻。酸以敛摄,使胃气得和。他如五灵脂、紫丹参行瘀,青陈皮理气,酸枣仁养心宁神,均为辅佐之品。

胃腑体阳用阴,体用正常则水谷容易腐熟,消化充分,借肝之疏泄,脾之运化而精微得以敷布,充养周身。若体用失常,则胃腑气血津液出现异常,不仅导致胃病,还会影响肝脾等他脏之病。“用阴”是指胃需腐熟水谷之重要物质,具有液状而濡润之特性,亦即胃中之津。患者胃中嘈热、疼痛、痞胀、口干、舌红,复加服辛香之药较多,良由胃用不足所致。如不及时予以恰当治疗,阴愈不足,郁热愈盛,热与瘀合,可成瘀热,久则或结成癥积,或伤及血络,导致痼疾,调治为难矣。

(徐丹华 徐景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