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78,武城
《越绝书》:娄北武城,阖庐所以候外越也,去县三十里。今为乡也。
一般认为这座武城是吴王阖闾所筑,又称南武城。《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娄县条:“有南武城,阖闾所起以候越。”《越绝书》的记载与《地理志》很可能是同一个来源,但《越绝书》没有南这个字,因为吴越之地就这一座武城。《地理志》特意提到南武城,因为在北方的左冯翊郡还有一座武城。
明代吴县人王鏊的《姑苏志》:“有武城村,在朱塘乡三四保”。在《巴溪志》里也记载:“武城在镇西八里。”“现称武城潭乡,有村落计百余户。”这些记载中都没有南字。
武城遗址在昆山市西北的巴城镇,就是吃阳澄湖大闸蟹的地方。巴城镇下属有二个村庄:武城村和武神潭村,具体哪个是南武城的旧址,似乎没有定论,但肯定都和孙武有关。有人前往武神潭村,考察出一座按照八卦思想构建的水城。遗址东西宽三点五公里,南北长四公里,周围有东江、阳澄东湖、斜路港和七浦塘等水域。
武城村与武神潭村位于七浦塘的南北
据说在春秋晚期,隐居于吴的孙武经伍子胥多次举荐,被吴王委派至阳澄湖东北一带地区考察,随后向吴王提出构筑八卦水寨。水寨呈出字形,设有十二处水道出口,充分利用纵横曲折的河道,易守难攻。这处水面军事设施竣工后,吴王赐名为南武城,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吴国控制此处后,水军南下可以进攻越国,沿江西上可以攻楚、蔡。
这个传说破绽太多。第一,楚国、蔡国在遥远的西北方,勾践越国在很远的南方,吴国为什么要在这个位置建一座水寨?如果是为了出击,这么复杂的河道,只会把自己的舰队绕晕,增加撞船的几率。如此复杂的构造,应该是为了防守,但谁会绕到这个地方来玩迷宫游戏呢?这儿显然不是一个交通要道,今天过来都不容易,不要说二千多年前。
第二,吴王为什么赐名南武城呢?吴国的北武城在哪里呢?显然是没弄明白《地理志》南武城的含义。
第三,八卦阵据说是诸葛亮的发明,也就是杜甫诗中提到了八阵图,并没有其他的佐证,今天没多少人相信古代有阵法这回事。而八卦一说,则是好事者给简单的军事队列,披上了一层玄妙的外衣。至于八卦水寨这个概念,最早大概是宋朝以后才出现的。
武城的名字可以联系到孙武,但应该没关系。《越绝书.吴地记》中有三处提到带武字的地名:武里、武城和武原。
关于武里的一条记载:“小城东西从武里,面从小城北。”很容易和另一条记载孙武冢的混在一起:“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
其实武里在吴小城边上,而孙武冢在城外十里,不是一回事。
武原是秦代海盐县治所在,最早在今金山的甸山附近。
我猜测地名中的武字,和孙武并无关系,只是越语的音译,发fu的音,意思可能是地势略高的平地。
武城村、武神潭村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娄北武城,还有一个证据是去县里数,《越绝书》记载的是三十里、12公里,而娄县到这二个村子的距离是四十里、16公里,而且是直线距离,按照真正的道里数来估算,大概还要多十里,因为从娄县到这二个村子,没有一条直直的陆路或者水路,都是弯弯曲曲的路。
如此,去娄县北三十里,比较大的可能是东北方向,那是太仓的城厢镇,位于娄江入海口、古冈身内侧,秦汉时为娄县惠安乡,这显然是一个汉化的地名,而原先的越语地名武城,在长江口沧海桑田的转换过程中被遗忘,之后随着《孙子兵法》的神圣化,被嫁接到了阳澄湖边的武城村和武神潭。
从娄县到太仓有娄江(浏河)直接相连,当时来说交通算是很便捷的,在此设立一个海防要塞显然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娄、浏、疁,在吴语中是一音之转,这些地名、河名应该有联系。
经过六千年的风雨,此处的江岸从古冈身向东北扩展了十四五公里,平均每千年扩出去2.5公里不到。元延祐元年(1314年),昆山州移治太仓,城厢镇为州治地,43年后的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又迁回娄县旧治。一直到明弘治十年(1497年)建太仓州,昆山惠安乡割为州辖,城厢镇再次升级为州治地。
浏河口的墅沟水闸,据说这是嘉定唯一一座区域外水闸,借地江苏浏河,引长江水源进入嘉定,作为生产生活用水
浏河口
望江亭这边是浏河的港区,据说是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起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