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85,上川铁路延伸线
上川铁路庆宁寺至川沙建成后,社会效益不错,但经济效益不大,甚至亏损。这大概是当时的常态,满清被推翻后,一群热血士子投身社会改革和实业建设,结果发现这个古老的国家虚不受补,一时消化不了,然后就像黄炎培一样,转而投身教育事业,欲改造世界,先改造人。
为了改善上川铁路的经营情况,上川公司认为应该增加客流量,川沙的客流量基本上就这么多了,那就延长铁路的里程,建到南汇去。
1934年11月,上川铁路由川沙向东延伸到钦塘,设小营房站,就是今天华夏东路与东川公路、川南奉公路的交汇处。
小营房,位于钦公塘西侧,距离川沙城2里多,在钦公塘建成之前,这儿叫川沙洼口,是一条由川沙镇通往东海的河沟,川沙城就得名于这条沟,早先洼阔水深。明嘉靖年间,倭寇进犯上海地区时,首先就是从这个川沙洼口登陆,并以此为根据地,四出抢劫掠夺。
经过几年的抗击,上海军民终于击退了倭寇(或者倭寇转往苏北沿海抢掠去了)。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兴筑川沙堡城,城内有军器库和营房,另在川沙洼口设前哨营房,因兵少营小,称小营房。1949年上海战役后,解放军也驻军于此,守备长江口。1957年后,设蔡路乡营房村。
营房村
上川铁路向东延伸到小营房站后,继续延伸。1936年3月15日,铁路向南沿南川县道铺轨至祝桥镇,延伸段长12公里,增设江镇、邓镇、祝桥站。至此,上川铁路贯通上海、川沙、南汇三地,由庆宁寺至祝桥全长35.35公里,共15个站。原先的规划应该是要到惠南镇的,但时势越来越险恶,第二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川公司的愿望终究没能实现。
上川铁路延伸段开通那一天,上演了一个小插曲。当火车离开江镇站,缓缓向南穿过江镇街,到达江镇河桥时,由于江镇桥边经营粮食和饲料的老板王阿三的阻挠,火车不得不停了下来。就在路轨中间,王老板摆上八仙桌,点上香烛,自己则跪在铁路中间,不让火车通过。他认为火车的通过影响他的经营活动,要求给个说法。当时参加通车典礼的董事顾兰洲下车走到他身边,诚恳地把他扶了起来,并安慰了一番,可谓给足了面子,总算平息了一场风波。
很显然,王老板的担心属于没有见识,而顾经理的安慰应该没有解决王老板的顾虑,但是中国人讲究的是面子,有了面子,其他一切都可以通融。但面子到底是什么呢?似乎也没人说得清。
抗日战争开始后,浦东沦陷,日军以祝家桥为重要据点,上川铁路成为日军的重要运输通道。1939年3月,军统属下的忠义救国军王铁英部,将江家路口到祝家桥的铁路拆毁,并将拆除的物资器材搬运一空。由此,江镇成为上川铁路的终点站。
邓家码头在上川铁路通车后,曾经看到兴旺的希望,但日军的进驻和王铁英部的拆路行动,使此处再度沉寂下来。1950年6月,废除保甲制,原属南汇县的邓家码头划入川沙县,称邓镇乡。1957年,将邓镇并入施湾乡,邓镇的大部分商业网点北移至施湾,因此兴了施湾,冷了邓镇。
在古代,个人独资或者集资,在通衢大道上建造供行人歇脚躲雨的凉亭,是一种热心公益的传统美德。在明清两代,老护塘和钦公塘上建有多座凉亭,以六角亭居多,但都已不存,留下几处与凉亭相关的地名,比如六角亭庙、凉亭码头等。如今沿川南奉公路搭建了几座六角亭。张闻天故居对面就有一座九皋亭,取“凤鸣九皋,声闻于天”之意,张闻天原名张应皋。
张闻天故居向南一公里左右,是上川铁路祝桥段的遗址,就在川南奉公路的路西边,一个小区外墙之外,原来的遗物早已荡然无存,只是一处地址,搭了一个挺大的平台,可能代表当时的站台,再用大理石刻了些纪念文字和图案。
如今钦公塘、上川铁路的南段已经改建为川南县道、川南奉公路,现在路上飞驰而过的汽车,比当年的火车要快得多,只是不能忘却前人的理想与努力,它们确实存在过,不论是多么的艰难与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