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厂记忆,三十五

三厂浴室

新华书店东面是供销社,临街的供销社商场,我们叫高楼房,高楼房东边是原来的三厂浴室。当年三厂镇在有浴室的地点好像有三处:通棉三厂、化肥厂和三厂浴室,企业里的浴室是免费的,但需要熟人带,不然只能买票去镇上的浴室。

浴室里有一个大池子,刚开始的时候水是清的,几个人泡过以后,就混浊不清了,上海人叫浑堂。池子里的水永远是很烫的,里面总是热气腾腾,温度很高,我待不了多长时间,就要到外间透下气,再回去泡一会。外间是一排莲蓬头,结束之前要在莲蓬头下用温水冲洗干净。总有几个莲蓬头是出不了水的,因此这最后一道冲洗的流程往往需要排队等。结果是,后来大家装修自家房子时,对莲蓬头的质量多少都会抱怀疑的态度。

民国时期的浴室是扬州人的天下,扬州三把刀之一的扦脚刀说的是修脚,我小时候见过,但见到更多的是搓背。后来在南通的时候,我记忆中最后一次去浴室洗澡,带儿子去的,找师傅搓背。原先搓背直接用毛巾的,那次用了一个搓背球,看着像洗锅的钢丝球,儿子在边上看了半天,要他试一下,坚决不肯,回去后说,搓背一定很疼。

搓背确实是有点疼的,那时候三厂人的习惯是一周左右洗一次澡,要把积了一周的“老坑”搓掉,师傅得使很大的劲

。常常在刚搓好的背上看到红印子,不过手艺好的师傅,不会搓出红印子来,却让顾客感觉很舒坦,那天晚上一定能睡个好觉。

记得三厂浴室有一个老师傅,上海口音,但不一定是上海人,长得精瘦精瘦的,据说手劲很大,手艺也不错,可能没人知道他为什么流落在三厂。老师傅年纪大了,搓背很耗体力,他做了几个客人,要到外面的大统间休息一下。

他的休息方式是喝酒啃鸡爪,酒装在一个扁壶里,是烧酒,能闻得出来。我从小不吃鸡,但很喜欢看别人啃鸡爪,大概就是从这个搓背老师傅开始的。看着他啃得津津有味,加上飘散的酒香,我感觉特别有味道。老师傅一边吃一边和旁边的客人聊几句,聊的都是些镇上的琐事,我没啥兴趣,我就看着他啃鸡爪,一直等到他放下酒瓶、简单收拾一下、又进去工作为止。老师傅不会一次把酒和鸡爪都吃完的,这些量是供他一个晚上补充用的。

我在深圳时有一个同事,陕西黄陵人,大学在西北电讯。他回忆说,大学澡堂里没有大池子,只有莲蓬头。他有一个同学,好像是北方某个省的,每次洗澡的时候,也不管他愿不愿意,总是主动上来帮他搓背,据他说手法挺不错的。帮他搓好背后,就轮到他服务回去了。因为别人搓得很好,他也只能很卖力地搓,每次都搓得很累,却从来没有得到那个同学的表扬,有点惶然

他问我上大学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因为在他们那个浴室里挺常见的,而且那些同学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一件事。我印象中,我们大学里也有互相搓背的,我们班也有,但是否这么天经地义就不好说了。

公共澡堂可能起源于古罗马时期,那个时期大概地球气温偏高,古罗马人都喜欢沐浴。一位罗马人曾说:“浴池、醇酒和美人腐化了我们的躯体,但这些又何尝不是生命的一部分呢?”其实古罗马人上浴场来,也不单是为洗澡,他们可以在这里商量买卖,和解讼事等等,如同一个社交聚会。

如今公共浴室越来越少了,坦然相对也就很难了。

三厂浴室所在那片房子的马路对面是东厂角,这儿鱼龙混杂,三教九流聚集。记得这儿有一个汽车招呼站,前面经常有几个踏二等车的师傅在等生意,那些人的眼睛似乎总在滴溜溜乱转,可能是职业习惯了。曾经有一个据说是部队里侦察兵退伍下来的,后面老是跟一条狼狗,也不知道谁敢坐他的二等车,不过反过来想,一旦你和他搭了话,恐怕也不敢拒绝他的服务了

东厂角偶尔也会有摆棋摊,那种棋摊,好像一角钱一局,输了这一角给他,赢了摊主给你一块。有一次,我跟着公公从这儿路过,公公正好遇到一个熟人,聊了起来,我就盯着那个残局看,居然看出破绽来。我向公公要一角钱,想上去赢一块回来。我公公说,这种残局都有陷阱的,表面上看能赢摊主,其实摊主都有后着,防不胜防的。

我知道这个理,但再看一遍,就是看不出这一局面下能有什么后着。正想跟公公再申请一下,那个摊主也盯着棋盘看了起来,然后把某个棋子挪了位置。这次我知道,他一定留了后着,我只瞄了一眼,没再仔细看。过了一会,公公和人谈话结束,我跟着走了,心中非常得意。

(0)

相关推荐

  • 李玉带火了公公,与你记忆里的那些东厂公公一样吗?

    <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热播,可谓一红俱红.一部剧红了,整个剧的演员,大到皇上.皇后.各宫娘娘等主角,小至宫女.侍卫.公公等不可缺少的配角,全都红了一把. 在这两部剧播出前, ...

  • 镇江曾经有个地方叫“澡堂子”!一度它还是镇江旅居的服务点!

    镇江有句老话叫"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形象地说明了老镇江传统的生活习惯:"皮包水"说的是镇江人喜爱喝早茶,泡壶好茶吃吃肴肉就是一个早上:"水包皮& ...

  • 记忆淮安|那些年,我们一起泡过的澡堂子

    午饭桌上,我筷子头拨拉着碗里的米饭,小小的心里胀满了快乐. 这快乐一点一点膨大起来,要胀到从小饭桌上淌下来,胀到从我家四平米泥土地的小厨房里漫出来,轻飘飘,飘到空中去.今天正是星期天,太阳烘烘,冬天里 ...

  • 三厂记忆,十五

    打香烟壳子 打香烟壳子曾经很流行,很可能是全国性的,三厂镇也不例外.我看到有人介绍,他们那儿把烟壳折成三角形的,也有折成长条形的,三厂镇上的孩子玩的是后一种. 比大小是按照香烟本身的价值,当时三厂镇男 ...

  • 三厂记忆,十九

    名讳 不知道始于何时,始于何方,学生的考卷需要带回家,让家长签字,这恐怕是中外教育史上最让人厌恶的措施.可惜的是,如今移动通讯发达,微信联系起老师与家长,先进的工具往往是助纣为虐. 小学期间,我的成绩 ...

  • 三厂记忆,十八

    打夯歌 新海门成陆时间不足三百年,没什么历史积淀,表现在地方戏曲,拿的上台面和拿不上台面的,也就二种:海门山歌和打夯歌. 海门山歌是沙地移民带来的,1930年代中,管红心的爷爷剑阁先生,将民间小曲加以 ...

  • 三厂记忆,十六

    打牌博 牌博是启海话的发音,我曾经问过一个北京人,他们有相同的游戏,好像叫摔纸角什么的,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记不真切了.网上看到在豫北叫"摔面包",面包是很后来的名词了,估计最早的 ...

  • 三厂记忆,十四

    寄爷 我在南通工作的时候,从<江海晚报>看到一则报道,说是瑞祥有一个男青年,出国去了意大利,回国时带了一个洋媳妇.在老家举办婚礼时,报社记者前去采访新娘,外国新娘说,这儿很好,就是寄爷太多 ...

  • 三厂记忆,十二

    三厂人 我从小知道,三厂人属于沙地人,但不知道为什么. 从三厂往北是常乐.平山,再往北是四甲,这儿的人和沙地人不同,他们讲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习俗,他们是通东人(南通以东),但我们把他们叫做江北人.这 ...

  • 三厂记忆,十

    玲珑男子 张志芹曾经是三厂中学(红旗中学)的英语老师,后来调去外地. 前进中学大门朝东,面向中心街,斜对面有条小路,向东一直到中心小学的西墙.从路口进去,北面第三户就是张志芹的家.他家对面是戴国旗家, ...

  • 三厂记忆,二十五

    神医神药 从菜场再往西,今天都是菜市路,我觉得以前西边一段是花园街,三厂镇中心小学丙班的学生来自这条街道.我们同一届的施霞.高海燕住在附近,但不明白为什么张青和王卫东也是丙班的,他们都住在北面的工房街 ...

  • 三厂记忆,三十六

    北面邻居 茅益群家南边是沈金贵家,他家有四五个孩子,最小那个儿子沈刚是我同学,小时候我们经常去他家玩.在普及水门汀之前,家家户户的地面都是泥土的,但夯得比较坚实.印象中沈刚家的地面乌黑发亮,不是很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