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为了一统天下,嬴政放弃了三样他最不舍得放弃的东西

《大秦赋》中嬴政终于开始专心搞事业了。
从事业上也看出了嬴政的才华。当初,大臣们为灭赵还是灭韩争执不下,嬴政经过一番思考决定灭赵,而且他采用的手段也不是简单的战争方式,而是心理战。
对付赵国,先结盟瓦解他与其他五国的信任,让他与燕国打起来,然后再借援助韩燕魏的名义,攻打赵国。
可惜的是,赵国迟迟攻打不下来。
也许真的是时候未到吧。
赵国赵佾逼死了吕不韦,嬴政一气之下要灭赵,结果遭遇了第一次的失败。
没有几集了,相信后面嬴政一定能够荡平六国。
嬴政为了统一天下,放弃了太多的东西。

1、情

嬴异人曾经告诉嬴政,坐在这个位子上,就要告别自己的七情六欲。
想当年,嬴异人为了国家,放弃了赵姬和嬴政的生命。
因为这个至高无上的位子,是枷锁。
嬴政也为这个位子,放弃了母子情。
他内心深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赵姬,可是赵姬与嫪毐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王权,他必须做出选择,也必须有所行动。
他也放弃了与吕不韦的父子情。
吕不韦对他有教导之恩,异人临死之前,又让嬴政称其为“仲父”。
当年,也是吕不韦扶他坐上王位,也是吕不韦执掌大秦十三载,让大秦有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如今,嬴政身边的姚贾、蒙恬、蒙毅、李斯、王绾……全都是吕不韦推荐的。
可是,他为了王权,必须让吕不韦走。
他放弃的,还有兄弟情。
当年与太子丹同在赵国为质,两人关系很好,可是为了统一天下,他必须要与太子丹为敌。
还有爱情。
他爱冬姐,却不能娶她,因为他要先稳定自己的王位。
有得必有失,大得有大失,小的有小失。
得失如何,看得是你在乎的究竟是什么。

2、浮躁

嬴政之所以能够成就千秋伟业,还在于他能够沉得住气。
他万分想要收回王权亲政,但是形势逼迫,他不得已只好隐忍。
后来,他得知赵姬与嫪毐之事,生气地想要冲进太后的宫殿,可是他走到门口又回去了;他也想去诘问吕不韦,可他走到相府门口也隐忍了。
大殿之上,嬴傒要说出太后的事情,他当机立断砍下了嬴傒的一只胳膊。
他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隐忍,好抓住嫪毐的实证,一举拿下嫪毐和吕不韦两个人,把全部皇权收拢回来。
他的隐忍,让嬴傒都佩服。
灭赵的计划也是如此,不管燕国太子丹如何求他,他都说要等待时机。
一个人成就如何,一要看他能不能沉得住气,二要看他能不能豁得出去。
嬴政在最关键的时候能够沉得住气,不被外界纷扰改变主意,就注定了他能够成功。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因为放不下那颗躁动的心,安耐不住,经常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才会造成今日之结局。
去除浮躁,尊崇内心,我们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3、自我

嬴政曾经在邯郸为质,受尽赵偃和郭开的侮辱。
在嬴政离开的最后一晚,他们甚至杀死了他的师父申越。
这份恨,一直埋藏在嬴政的心中,从不敢忘记,甚至成为他内心最大的刺。
在制定灭国大战计划的时候,很多臣子担心,他会因为这份仇恨把赵国作为第一个灭国对象。
赵国,根基犹存,不是最优选。
在大家都万分担心的时候,嬴政拿出一个主意,那就是和赵国结盟。
再次见到赵偃,再加上赵偃的挑衅,他非常愤怒,可是为了灭国计划,他只能隐忍。
就算有人要杀赵偃,他还要把那个人拦下,并且不告诉赵偃。
赵偃处处想占上风,甚至侮辱他,他都一笑了之。
他如此做,就是为了打消赵国的疑虑,签下盟书。
甚至在赵偃说要他杀了燕太子丹的时候,他也二话不说派人去做(当然是演戏给他看了)。
在灭国大战的计划面前,他早就把自己的恩怨放在一边,他甚至在知道太后要杀赵偃之后,还去劝说太后。
一个人能够放下仇恨容易,但是一个人放下自我却难。
嬴政这样做,放下的不是仇恨,而是自我。
他早就忘记了自己是谁,他与秦国融为一体,在他心里,任何事情都没有国家重要,任何恩怨都不能影响他的大局。
其他六国一直在说秦国是“虎狼之国”,其实是因为秦国的人多了一些理性,少了一些感性。
他们能够理智地克制自己的感情,客观地评价一件事的得失,最后做出最优的选择。
在这个选择上,他们早已放弃了自我。
人要想成就大事,必须要有勇敢舍弃的精神。
但如果你只想安稳地活着,还是感性一点好。
你觉得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