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 | 用更多的细节,展现范宽式的山水画

中国独立的山水画概念始于五代时期,而真正崛起却是在北宋。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位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从他的作品中感受那些精于细节的自然之美。

范宽

范宽,北宋画家,又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人。范宽擅画山水,是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

范宽曾游历终南山、太华山等高山名川,遍观奇胜,常终日危坐四顾于岩隈林麓间,因此除了能完成对于山势千岩万壑、雄伟峭拔的表现外,对于云烟惨淡风雪阴雾难状之景,更是独步古今,卓然成为一家。

从范宽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深受李成、荆浩等五代时期山水画大师的影响。他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风格,却又另辟蹊径,对需要展现山石等细节的部分做出了更详尽的解释。

雪景寒林图,范宽,天津博物馆

这是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远处的群峰屏立,山势高耸,而在近处同样有着古木结林,板桥寒泉。

在表现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时,范宽用笔墨浓重润泽,皱擦多与泻染,屑次分明而浑然一体;到了细节部分,范宽又将细密的雨点皱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成功的将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表现了出来。

雪山萧寺图,范宽(传),波士顿美术馆

寒林图,范宽(传),波士顿美术馆

关于冬季与雪景的作品一直是范宽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雪景寒林图》,诸如《雪山萧寺图》、《寒林图》等同样被认为是出自范宽之手。

雪景山水画一直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部分。据文献记载,水墨雪景山水为唐代王维首创。自王维之后,历代许多名家都热衷于雪景山水的创作 ,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经典之作。

晓雪山行图,马远,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这幅作品中,赶着两头毛驴的山民自然是画面中的主角,而作为环境的山石以带水墨笔作斧劈皴,方硬有棱角,远处山石用水墨大笔扫出,同样也很好的表现了冬日里的萧瑟。虽然只是一个局部的取景,却依旧展现了冬日里的整个寒山。

雪堂客话图,夏圭,北京故宫博物院

夏圭描绘了雪后欲融未化时的景色,体现了冬季沉寂的大自然所蕴藏着的勃勃生机。在构图和用笔上,夏圭远近相宜,都采用了最佳的表现方式。

在表现远景时夏圭用劲利方折的线条勾勒出远山一角的轮廓和纹理脉络,少皴多染,以显其阴阳向背和层次变化。

画面左下方的景物主体部分,山石在运用了斧劈皴后以淡墨加染,生长在岩隙之中的两株老树,前后掩映,如双龙对舞。屋内两人正在对坐弈棋,虽只对其圈脸、勾衣,寥寥数笔,却将人物对弈时凝神注目的神情表现出来。

雪景寒林图(局部)

相比较而言,范宽在描绘冬景时最具特点的便是他对于冬天山间树林的描绘。在《雪景寒林图》中,范宽就用了“抢笔”的笔法,画笔密点攒簇,并参以短条子的笔道入画。以此刻画的山石更有质感,而用这样的方式描绘的林景也更显大雪下稀疏的树影。

溪山行旅图,范宽

《溪山行旅图》同样是范宽的代表作品,甚至有的学者认为这幅作品是中国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为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我们能在这幅作品中感受到山景的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同样的,画中近景里巨石、古木、路径、行人、溪流、寺观内容也极好的展现了细节内容。

说起来《溪山行旅图》也是画家们经常表现的一个作品主题,从北宋的郭熙到清代的王翚、柳堉,再到近现代的启功,我们都能在他们的作品中找到了这一主题的相关内容。

对比之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没有用到横轴来布局整幅作品。其他几位画家,为了展现出行旅图所需表现的山势特点,都不约而同的用到横轴,而范宽却以更多的细节展示来完成这幅作品,因此他的构图也显得更加特殊。

溪山行旅图(局部),王翚

溪山行旅图,启功

范宽之后,宋元两代,有很多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的一些的马远、夏圭以及元代的倪云林、王蒙等都对范宽的画风大加赞赏。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就曾称赞范宽的画“真古今绝笔也”,明朝董其昌也评价范宽是“宋画第一”。

但是也有人有不同意见,比如苏轼虽然非常推崇范宽,却觉得其画“微有俗气”,与古代中国文人淡雅风格略有不符。

山水图轴,范宽(传),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虽然历代大家对范宽就中国山水画的价值还有所争议,但不可否认他在山水画细节上的探索为北宋山水画的崛起注入了重要的活力。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

投稿邮箱:jiyt@artlib.com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qinruyi929

欢迎评论区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