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之殇!我们找不回当年看动画的感觉的原因
如今,动画片的画面是越做越华丽了,画面越来越清晰,但总有人觉得,是不是找不到过去看动画的感觉?我们在前几次讨论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提到了不少的因素,例如动画片制作方式的不同导致的观感上的不同,又好比,数字时代制作动画的时候用到的色域和模拟时代的不同,这些不同最终导致了看如今的动画,即便画风是复古的,色彩是复古的,但也找不到当时的感觉。
这一次,我们还会从两个与众不同的角度,来谈谈如今的动画吗,找不回过去看动画的感觉的因素。
1是笔触的质感,2是显示设备的改变,3是信号转换上的改变。
线条、笔触质感的改变
笔触的区别,反应在“摄影方式”上。所谓的“摄影方式”,在模拟时代,就真的是在摄影台上,用摄影机去记录动画每一帧变化的过程,最后实现连贯的影响。而数字时代的动画片,即便依然是手绘,但是手绘之后是扫描到电脑上,用软件做成线稿,再填色,最后用PR来完成“摄影”的过程,用AE填补特效,最后生成连贯的画面。后者是真正的“数字动画”,从手绘之后就脱离了模拟的过程。
因此对于线条的表达,赛璐璐时代的老动画,和如今的数字动画,区别是很大的。
拿老动画《灌篮高手》举例,虽然时隔20年之久,但现在来看,它的线条细节依然可以算非常好,你能看到很明显的手绘线条的痕迹,线条轻重缓急在摄影的过程中被记录下来,断断续续的感觉也被保留下来,如果不断放大,你仿佛能够看到,笔尖被写入的那种赛璐璐画被放大的细微的细节的模糊感;
30多年前的赛璐璐动画,《机动战士高达 逆袭的夏亚》中,依然能够看到铅笔笔触的那种,断断续续的“粒子感”;
但到了21世纪初,数字动画制作的初期,由于低劣的分辨率(如今的标准来看),数字动画完全没有展现出这种线条和笔触的细节,线条的粗细几乎是均匀的,并且没有那种断断续续的真实感,“质感”上,就大打折扣;
好在,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随着制作分辨率的提升,扫描的精度提升,制作软件的提升,如今的数字动画,要表现一下线条的粗细质感,还是比10多年前要强很多,靠着电脑制作的优势,还是找回了不少“质感”,因为本身就是在电脑上进行勾线和填色的,可以再现一定的勾线精度,但其实是类似去模拟那种质感,而不是记录质感本身。
重放设备的不同
显像设备的不同,是很多朋友没有看到的一个“死角”。
过去我们看赛璐璐动画的时候,大概处于80年代、90年代,那个时候,主要的回放设备,是显像管电视机。显像管电视机的特质是,清晰度不高,但是亮度高,对比度高,看起来有独特的视觉观感,虽然清晰度远不及如今高端的液晶屏幕,但是有着它显示上独到之处;
而如今的设备,无论是手机平板,或者电视、电脑显示器,大都采用了液晶屏幕,它的画面更加柔和,分辨率更高,对比度没有这么强烈,响应速度比较慢,但细腻程度要远高于过去,在高清屏幕上看高清的动画片,感觉当然和过去是不同的,而且即便在高清屏幕上,看老式的动画,也和过去用显像管电视机看动画的观感差异巨大。
信号传播的角度
从片源来说,过去电视台接收的是模拟信号,一个赛璐璐动画拥有完整的模拟制作的过程,从手绘,到用颜料上色,到用物理的摄影机去拍下整部动画片,全程都是模拟的。但如今的片源,从制作过程中就导入了数字的方式,再用数字信号传导你的电脑、手机、电视机上,这个过程完全是数字化的,所以想要看到人手绘的那种效果,就很难。
以前制作动画的时候,整个过程都是真实存在的,是“模拟”的,所谓的“模拟”,就是人类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信息,例如光,例如热,而数字信息是人类无法直接读取的一种信息,必须经过数模转换的过程,在这种转换的过程中,“质感”就随之被淡化,我认为,这也是数字时代,虽然动画片越做越鲜明,但“质感”却越来越少的原因。
总结:
我们讨论过多次类似的话题,每次都能总结出技术上的,导致老动画和现在的动画质感不同的原因,说明时代的变化,在技术上的进步或者说改变是很大的,如果还有机会,我们谈谈从感情层面上,看动画的心境,和看现在动画的心境,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