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称霸互联网”:现在自我放纵的年轻人,根本不会有未来

清华大学1张路人拍的照片流传于网络,引发了集体围观和盛赞。
夜色中,只见一位骑自行车的清华学霸,一边匆忙赶路,手里还端着笔记本正在跑程序。照片一经流传就引发人们的赞誉,果然是中国最高学府内的优秀人物,比我们普通人跑得远,还比我们普通人更努力,更会管理时间。
看看,人家在骑车上学的路上都不忘记搞程序。
如此杰出的碎片时间管理能力,让这张照片一夜之间就火遍网络。
围观群众一看之下,都开始自我调侃:瞧瞧人家都考上清华了,还比我们这些普通人努力一万倍。这可让普罗大众如何是好!

据说火了之后,这位“网红”出来解释说,那天因为要赶着去上课,但是电脑如果合上了程序就会中断,所以才边骑车边开着电脑跑程序,没想到让大家受惊了。他自己其实倒觉得是小事一桩,很正常,并不是大家想得那么厉害或者什么时间碎片管理。

其实这位清华学子说得有理。
一切都只是人们在不怎么了解情况的前提下,自顾自地想象。
并不是清华学子刻意行为表演,而是从小到大的自我学习和管理基础上,早就练就了高效、精准、分秒必争的优良行为和思维习惯,习惯了同时进行多项事务。
历史上,但凡在学业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并非天生学神或聪慧过人,一多半都是因为自己痴迷其中,更愿意为此殚精竭虑、废寝忘食之人。

这些学者、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社会领域成功人士,无一不是在各自选定和擅长的领域长期坚持并深耕下去,以勤奋的行为和思维,不断充实和推动自己在相关学科领域里的认知、研究、判断和结论。

一个优秀的人,往往会有非常明显的两个特征:一是专注,二是肯吃苦并执着。
比如因为研发阿里云的辉煌成就,而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原阿里巴巴阿里云领头羊王坚。
2009年是阿里金融的初创年,阿里金融的使命,就是用数据和计算,去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当时,马云找到担任阿里金融总裁胡晓明,对他提出了两个要求:
1.只做100万人民币以下的贷款。
2.系统架构必须是基于阿里云搭建的。
胡晓明后来在采访中回忆说:“2009年6月1日,马云对我说你必须创业。你创业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像我当年做阿里巴巴时借不到钱,融不到资时候的中小企业主的痛苦,这个痛苦,必须由你去解决。”
这两个问题都是史无前例的难题。

当时的阿里云才刚刚开始起步,时任技术总监的王坚,就想要通过集合整个集团的技术力量,做一套云计算大规模操作系统,而且必须没有外国技术参与,全部是中国自己自主研发的系统,这个操作系统被命名为“飞天”。
它的目标,是将几千台乃至上万台普通PC服务器,通过程序连接到一起,使这些服务器变成一台多功能的超级计算机,以实现超强的计算性能。今后将能通过海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理论模型和可行性方案。
这期间,项目失败了无数次,无数次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出口。
胡晓明觉得自己已经快要被阿里云无休止的故障给拖垮了。在一个寒冷的冬日,趁着跟马云汇报工作,胡晓明一边在西湖边散步,一边对马云说:“马总,能不能放我一马?”
马云的回复很简单:“不行,云计算就是未来。”
为什么马云一定要做云计算?
这是因为,眼界开阔,天马行空的马云从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形式和模型中,超越国内经济环境意识到,如果中国,尤其是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自己没有自主的技术,当国外相应平台或技术涌入时,分分钟就会要了平台的性命。
所以,基于这样的远见卓识,即使阿里巴巴内部一度对云计算争议、意见很大,马云也在董事会一再坚持和坚守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坚持每年给云计算研究投入10个亿,并且要连续投10年,以支持王坚的云计算科学研究与实践实验。
在研发阿里云期间,飞天系统的开发工程师们,经常半夜起床处理线上故障,这几乎成为家常便饭。有的人甚至连续两百多天内起夜将近百次,只是为了一出故障就能立刻检修并即刻查找并总结问题。
逐渐地,在飞天系统工程师们“拿命来填”的玩命努力之下,阿里云系统逐渐开始稳定下来,不再类似刚刚建立初期,BUG频出,故障重重了。
在经历过一次较大升级考验之后,系统稳定的表现,甚至让一直坚守在旁,随时准备排除故障的工程师们变得非常不习惯——那个总是浑身毛病,总出状况的飞天系统,像一个突然间安静、有序,自己玩自己的小婴儿,平稳的运行状况,让工程师们忽然发现自己没事可干了。
研发成功的阿里云“飞天”系统,不仅具备强大的性能,还有极其强大的计算能力。这两种能力合体,就为网商贷的“秒级”放贷,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而当“飞天”通过公共云、专有云、混合云等形式,对客户提供大规模计算服务之后,网商银行也就成为了史上第一家跑在云上的银行!
成功之后,纵然都是鲜花与掌声。
但在阿里云成功之前,阿里云“飞天系统”研发功臣王坚,却备尝艰辛。
当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阿里巴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任何办法去处理大量的后台数据。而这,正是学过心理学,主攻人机交互的王坚最为擅长的专业。
所以,如何将后台数据集中起来进行处理,就成为了王坚入职阿里之后的主要工作。
当时,当“阿里云”的概念首次被王坚提出来之后,马云立刻敏锐地意识到其中的发展空间和历史机遇。

因此立刻表示同意,并许诺每年给王坚的阿里云研发投资10亿,支持王坚在解决阿里巴巴数据问题的基础上,哪怕用上是十年,也要完成“阿里云计算”框架系统搭建。
但是,王坚主持这一项目的过程,却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般顺利。
事实上,最初几年都没能拿出像样的成绩。原本就因为空降和每年10亿的研究费用颇受内部非议的王坚,一下子就成为了内部众矢之的。
严格来说,可以这样讲,在没有出成绩又花费上亿费用的情况下,当时除了马云,根本没有人知道王坚的工作是在忙什么。
人们只知道一个搞心理学的博士,却跑到互联网公司做云端,而且一做还好几年都出不了成绩。
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对于云端的理解,多数还停留在网络数据库上,而王坚的工作更为复杂,那就是让网络数据库自己,拥有数据处理能力,而纵观国内外,这样的工程都不是一朝一夕一个团队几年内能够成功做到的。
王坚甚至被阿里内部的人质疑:此人是不是根本不会写代码而故意来混饭吃的。
但是最终结果证明,王坚与马云的组合判断是正确的。
他们抢在了所有人的认知和时间之前,合力完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国创举。
所以,在真正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了解科学、了解自然与世界的人眼中,生活中的每一分钟,都应该是独特而富有意义,并且如果抓住了就能做出成效来的。
而当下很多年轻人,却活得非常情绪、非常动物性,并且在这种动物化生存中,无病呻吟居多,大喊内卷自己 没有出路的居多,却从不去想,自己到底有咩有将努力做到极致,自己有没有将所热爱的做到极致。
那些放纵成瘾的 年轻人,其实一早就“不行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