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天【周五专栏·小厨房大药房】向前葱——中医解惑“大葱蘸酱,越吃越壮”
努力当自强,精进在路上
本期导读
大葱蘸酱,越吃越壮。
豆豉苦寒,大葱辛温。
阴阳互补,天作之合。
亦食亦药,方便可靠。
第320天
【周五专栏·小厨房大药房】
向前葱——中医解惑“大葱蘸酱,越吃越壮”
为了便于大家查阅,每个月末,把这一个月里的文章做个目录,并进行超链接。您想看那一篇,随手一点就可以看到,希望和“热爱生活,善于优化自己,让自己更加美好的所有人”一起成长!一定要更美好!
同时,文末有相关文章链接,可以查阅。
笑星赵本山,一次生病住了院,病情一缓解他就要吃东北菜,还风趣地说:“大葱和大酱那个味儿,光闻着就让人流口水!”
大酱是东北农村家家必备的东西,下大酱是一件很讲究的事。每年的农历二月末、三月初就开始泡豆子,再用石磨把它抹碎,打成酱块子,用柞树叶包好,放在通风的地方发酵。
一个人下酱一个味儿,赵本山最爱吃他干妈下的酱。有一次,干妈带着大酱来到沈阳看望赵本山。赵本山拿起一根葱,蘸上大酱,咬了一大口,说了一个字:“香”。
赵本山常说:这些东西在过去救过咱的命,咱啥时候也不能忘啊。不管走到哪儿,赵本山乡音不改,口味不变,就是爱吃大葱蘸大酱。
大葱蘸酱,越吃越壮。真的吗?为什么?
为什么东北人喜欢吃大葱蘸酱?为什么山东人喜欢煎饼卷大葱蘸酱?为什么北京烤鸭配的就是大葱和酱?
难道只是“味以酱为帅”,“酱者,百味之将帅,帅百味而行”吗?仅仅只是味道的缘故吗?
大葱蘸酱,从中医的角度如何解释?其背后的机理是什么?
酱有面酱和豆豉酱,说起葱与酱,不得不提著名的葱豉汤,《肘后方》记载:伤寒有数种,今取一药兼疗。若初觉头痛,肉热,脉供,起一、二日,便作此加减葱豉汤。葱白一虎口,豉一升,锦裹,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若不汗更作,加葛根三两,不汗更作,加麻黄三两,去节。诸名医方皆用此,更有加减法甚多。今江南人凡得时气,必先用此汤服之,往往便瘥。
《中药大辞典》记载:豆豉,性味:味苦,寒,无毒。入肺、胃经。功能主治:解表,除烦,宣郁,解毒。治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中药大辞典》记载:葱,性味辛、温。入肺、胃经。功能主治:发表,通阳,解毒。治伤寒寒热头痛,阴寒腹痛,虫积内阻,二便不通,痢疾,痈肿。
豆豉,性味:味苦,寒;而葱,性味辛、温。两者从四性五味上得以互补。
葱具有中通上下,交通阴阳之能,豆豉形如肾有纳肾气作用,两者互补,构成温中纳肾解表降火的作用,可以补肾阳,形成心肾交通的格局,肾水足上润心火,心火得以下降,心火下降,肾水得以温暖而不寒,心肾相交,身体泰然。
葱与酱搭配,阴阳互补,可谓天作之合。细想起来,难道不就是一个葱豉汤的搭配吗?亦食亦药,方便可靠。
历史是一条检验真理的河,经过历史的长河验证有效,才能得以流传,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正是我们的先祖们智慧的传承,小厨房蕴含着大智慧,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思考。
下周五,小厨房大药房,我们继续。
下期见
……
简单的方法,如同万金油一般,方便好用,一学就会,一用就成,作为普通百姓,容易掌握,这就是好方法。
正所谓“闲时学,急时用,平时松,急时空”,愿您“处处留心艺不压身,信手拈来手到病除”!
让我们行动起来,世界从此没有病患!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善莫大焉!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纯属个人爱好,为公益行为,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践行治未病。有读者反映,发现“人行道”的文章被转载,有的内容缺失、残缺不全,儿戏一般,严重影响了读者朋友的体验感,为了更好地对读者朋友负责,特此声明:
1、本栏标注原创者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一起践行治未病”和人行道作品,版权归原作者人行道所有;
2、为了帮助更多的人,非商业用途可以转载,请转载时保持作品原貌,不要支离破碎,以免给读者朋友带来困惑和误导,否则将视为侵权;
3、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的权利。
4、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