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刘宋用的是“坦克”攻寿城?

         说起南朝刘宋泰始二年的平叛之战,我们就不得不先从寿州城的外围——“横塘集之战”说起。
       “肥水又北,右合阎涧水(今天的长丰县庄墓河),水上承施水于合肥县,北流迳浚遒县西,水积为阳湖,阳湖水自塘西北,迳死虎亭南,夹横塘西注。(见《水经注.肥水》)”
      “死虎亭”,又叫“死虎垒”,它们位于今天的淮南市三和镇姚皋村东边,距南边淮南市三和镇横塘集村2.4公里,横塘集的老人们习惯称它“狼烟古堆”或“三眼古堆”,即官方石碑上写的“三元孤堆墓”。

(这是营垒。姜姗拍照。)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横塘老集”不是今天的“三和镇横塘集”,“横塘老集”古时位于今天三和镇大郢村东南不远处肥水旧渎附近,曾有明代修建的大石板桥,城镇扩建时被毁坏,重修了一座水泥钢筋桥。笔者也是差点被现在的“横塘老集”迷糊住。

(大郢村东南不远处的肥水旧渎遗迹。)

      那么《水经注》里的“死虎亭”、“死虎垒”的“死”是不是“四”的误写?这种可能性应该很大。我们看清朝光绪年间修的《寿州志》:“横塘集有四垒及死虎亭,是宋司马刘顺所筑。”照此看来,横塘集应该有四个营垒(淮南一带百姓称之为“古堆”),另加一个亭——死虎亭。而今只能见到两个营垒遗存了,那一个修公路时被毁平了。其实在三和镇徐洼村的东边与三和集西边约三公里处之间,也有个古垒,十几年前被人盗挖毁了——除了大石头外什么也没挖到。
        古代军事防御体系,拿主城寿县来说吧,她的四周围筑有不少的辅城(又叫“外城”)或营垒,其主要功能或用来分解敌军兵力,或延缓寿城被围时间等待援兵……
          “三元孤堆”就是拱卫寿州城的外营垒之一。愚以为“堌堆”比“孤堆”更准确一些吧?
         有关三元古堆的来历,当地老者口口相传这么一则故事:一个有点智障的人无意中走进土垒里,见一妇女在里面推磨磨黄豆。妇人叫他抓把黄豆赶快走!那人拿一把黄豆回家一看,竟然是金豆!家人同他一起赶来寻觅旧踪,茫然不知  所向云云 。 再问其它事,概然不知也。  其实,早在1550多年前,横塘老集曾发生过一场激战!
        时光倒流回南朝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豫州刺史殷琰在土人杜叔宝(《水经注》误写成赵叔宝)地教唆和挟制下,同其他八个州刺史和州行事一起反叛了南朝宋,宋明帝派辅国将军刘勔讨伐殷琰。殷琰部将豫州司马刘顺,帅军八千驻扎在死虎亭营垒里以抵御刘勔。右军杜叔宝帅五千精兵护送粮食供给刘顺军,粮船做了伪装,行到横塘老集时,被刘勔军识破,经过一番恶战,刘勔军劫下了粮船,殷琰军只好收兵退守进寿春城里固守待援。

刘勔随即挥师把寿春城围了个水泄不通。自春到冬末,攻城与守城交战不休。不过刘勔军使用的一种战车引起了我地注意:战车是大蛤蟆形状,车上装满土,再蒙以牛皮,三百人推进——相当于三百人马力的发动机啊!军兵用它攻城门、填塹壕。“大蛤蟆”即蟾蜍吧?闭眼想象一下该战车的造型,这简直就是古代的坦克——世界坦克的鼻祖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坦克是水箱里面装着水,而1500多年前的“坦克”是牛皮蒙着实土于蛤蟆状的车里,这“坦克”在横塘老集战斗中恐怕也使用过吧?(“二年正月,帝遣辅国将军刘勔西讨之,筑长围,创攻道于东南角,并作大蛤蟆车,载土,牛皮蒙之,三百人推以塞堑。十二月琰乃始降。详情见《南史》卷39以及《水经注.肥水》。)

(坦克?《南史卷三十九》书影)

到了十二月,殷琰实在顶不住了,打开寿城门,“以板自舆,面缚诸将帅”投降了。

(今天的古寿城南大门“通淝”门。)

         横塘老集一仗,据《南史》卷55“杨公则传”记载:说是杨仲怀战死于横塘,随父在军中的杨公则“年未弱冠,冒阵抱尸号哭,气绝良久。(刘)勔命还(杨)仲怀首,公则敛毕,徒步负丧归乡里。”这段故事同《南史》卷39刘勔战死于大航(南京石头城一带),儿子刘悛“伏路次”号哭求(刘)勔尸有雷同之嫌。
      为什么把营垒称作“死虎亭”或“死虎垒”呢?难道与虎有关吗?笔者举不出铁证来,只能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大概与虎有点关联吧?郦道元在《水经注.肥水》中曾提到过:王莽时期,曲阳(今定远)一带“时多虎灾,百姓苦之。”定远县与淮南市毗邻,说明这里曾虎多为患过。如传说中的“洞山老虎洞”;今天淮南十九中向南四五百米处,有“斗虎涧”,传说因两只老虎在涧里斗架而得名……随着时间地推移,江淮地区的老虎早已绝迹,人们一代代在传说中便渐渐改“四虎垒”为“死虎亭”,为“狼烟古堆”——仍带有烽火的遗韵,为“三眼古堆”——已失去了硝烟味,为“三元孤堆墓”,估计随着年代的久远,字随音变的缘故吧?
      今天我站在三元古堆旁,脑海里幻想着若能在旁边雕塑一辆“大蛤蟆”形状的古战车该多么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啊!
       “又水分为二,洛涧出焉。……肥水北注旧渎之横塘,为玄康南路驰道,左通船官坊也。”(见《水经注.肥水》)

横塘老集是玄康南路的驰道,通过三古堆的位置来判断,玄康城垒很可能在今天的三和镇姚皋村一带。姚皋村没拆迁时,也是一个老集市,《清史稿.地理六》里说它是寿州的四大驿站之一,但是在民间里,姚皋集一直都没有横塘集的名气大。

(今天横塘集的老人们。据辈辈口传,他们祖上在明朝某一时期,才从横塘旧渎处移迁到今天的横塘集。姜姗拍照。)

        今天的 横塘集,左边通“船官坊”,那“船官坊”是否就在今天的窑河即高塘湖一带呢?这一带水系如此发达,没有造船厂和船舶修理厂怎么行呢?
      白云苍狗,往事如烟。横塘集里的居民大多数姓吴,村里每逢一、三、五、七、九日,附近村庄的人们仍有来此赶集的习俗,但是规模已经很小了,不像昔日从集北头到集南头,一条长近三华里的主街市上,南来北往的小商巨贾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大路上驴叫马嘶,车轮吱呀。而今多数年青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收入已经不再是田里的农作物了。

横塘集村,清朝到民国,均归今天的寿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归长丰县管辖,今天她划归淮南市田家庵区管辖。她西邻合淮公路;北贴安徽理工大学。交通十分方便。民风敦族睦邻,热情好客。

古书旧刊(淮上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