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坏的表现就是和你激烈吵架吗?你错了

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总是说:孩子大了,不听话、不好管了,动不动就会和你顶嘴甚至吵架。在家长心里,孩子会和自己发生非常激烈的争吵就已经是孩子最坏的表现了。

我想用我的咨询经历告诉大家:很多家长都想错了!

主人公:中年期的A君

每天早上起来,都会觉得对生活没有兴趣,没有与人说话的欲望,感觉整个世界都是灰蒙蒙得。

每天都要工作到下午,这种状态才能得到慢慢缓解。但一想到下班回家,内心就会重新燃起一股强烈的厌烦和抗拒情绪(这是明显的抑郁倾向)。

交流中,A君回忆道,在他的童年,从没有获得过父亲的认可和鼓励,一次都没有。每次从父亲那里能获得的只有指责和批评。

而母亲虽然有时也会安慰他,但是更多的时候也是会和父亲一样,命令、强制他去做一些父母觉得对、觉得好,但是他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事情,甚至有时也会遭受体罚。

面对这样的童年生活,A君坦言也曾非常激烈的争吵和反抗过,但是却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要去做自己不想要做的事情,而且依然没能从父亲那里获得丝毫的认可和肯定。

即使成年之后,踏入社会也依然如此。A君经历了两次创业。

第一次失败了,从父亲处获得的是一句“我早就说了你不行,你看果然如此。”

第二次小有所成,从父亲处获得的是一句“花那么多时间,就赚那么一点,有什么好显摆的?”

A君感慨道,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过过属于自己的人生。哪怕是创业,初衷也只是想向父母证明“我能行”。

听A君说到这里,我便问到“如果现在你的父亲会夸奖你干的很好,会认可和鼓励你。你的心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A君认真的想了想,平静地说:“已经不会有什么感觉了,因为他根本不会这么做的,我已经彻底放弃了。”

“那你对你的父母,现在是什么态度呢?”我接着问到。

“我肯定会赡养他们,毕竟他们是我的父母。”

“因为他们是你的父母,所以你需要去赡养他们。”我紧接着问“那我可不可以理解为,你是因为社会道德的关系才会这么做的。如果子女不是必须要赡养父母,你还会赡养他们吗?”

A君听闻一怔,低头认真地思考了几分钟,抬起头坚定的看着我说:“我不会赡养他们。”当时A君说话的那个感觉,就好像是把多年积聚在胸中的闷气吐了出来一样。

A君说罢,随即一愣,接着坦言道:“我也没想到我自己内心深处会是如此想法。”

主人公:青春期的B君

一天,一位母亲带着上初中的B君来找我(B君是她的儿子)。

这位母亲说:“孩子暑假在家,每天都是睡起来先玩很长时间电脑,然后才要在催促中去学习一会,也不愿意上报好的补习班。为此亲子之间还会发生很多的争吵,甚至会扔东西。”

这时候,B君在边上一脸无所谓的样子说到:“我已经习惯了,每天不吵一次都不舒服,从九岁开始我们就吵架,我的青春期早就开始了。他们是不会改的,只会对我吼,那我就对他们吼回去!”

B君说话间,我才开始细致的大量他。B君的头发像鸟巢一样盖在头上,睡眼惺忪。一看就让人觉得是长期晚睡,也没有怎么洗漱过的状态。穿了一身很宽松的休闲T恤和沙滩短裤,很随意的瘫坐在椅子上,脚还时不时的搭在桌子上。给人一种非常松松垮垮的印象。

本该散发在青春期孩子身上的那股朝气,在B君身上丝毫都感觉不到。

我和B君的母亲沟通到:“青春期的孩子,一般自主意识都会不断变强,家长要考虑逐渐适度的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听到这里,B君忍不住开始了愤怒的嘶吼:“你和她说这些是一点用都没有的,她根本不会改的!我爸什么都不管,只负责掏钱;她只负责给我报这个课那个课,然后就是催(逼)我写作业。我只能去做他们让我做的事情,没用的!没用的!没用的!”

看着嘶吼的B君,我从心里努力着去共情他的情绪和感受。在他的愤怒与无奈中,我总能体察到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受。

突然间,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从我的头脑中划过,然后狠狠地击中我的内心:“眼前的B君,不正是青春期的A君吗?”

就在这一瞬之间,我突然想明白了所有的事情,A君和B君的所有行为都变得那么的清晰和合理。

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都会觉得孩子到了青春期,开始叛逆了。动不动就是吵架、摔东西,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乍一看上去,好像在长期的管与被管的博弈中,孩子终于开始占据上风了。

但实际上孩子根本就没有占到任何的上风,相反,这些激烈的冲突背后,孩子还会输的很惨。(当然,这场博弈,从一开始本就不该发生,也没必要发生。)

因为,虽然孩子在青春期表现出了很强势的反抗。但是实际上这种反抗一点实质性的效果都没有。

绝大多数孩子在反抗结束后,依然还是该上学就上学,该上补习班还上补习班,该上兴趣班还上兴趣班。

我并不是说上学和上补习班、兴趣班是不好的,只是这种按照别人意志去生活的方式并没有因为激烈的改变而有什么实质的改变。

即使有个别着实强硬的孩子,也会在经济不独立的现实硬伤面前低下自己的头颅,无奈服软,屈从于那个对于孩子而言毫无话语权的生活中。

当所有的激烈抗争都不能孩子觉得TA可以过上由自我控制感的生活的时候,会让孩子有一种近乎绝望的挫败感。

随即孩子就会产生出对生活和学习的消极不配合与自我懈怠的心态,因为在孩子的眼中(心中)这并不是他的生活。

当一个孩子有了这样的心理认知时,继而就会表现出消极避世、宅在家里,用电子产品消磨试管,也不爱运动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对生活和学习失去兴趣。

这样的孩子日后进入社会,有些已经不太具备积极进取的能力,会在社会生活中遇到更大的困难和障碍。

而有的则会像A君一样努力奋斗。但他的奋斗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而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一个理论“如果父母总是让孩子围绕着大人的想法和感受转,就非常容易培养出一个具有假自我的孩子。”

而具有假自我的人,最典型的行为表现就是凡事都为别人的感受而活着。

这样的人是很难体验到成就感和幸福感的。

当即使如此努力也无法获得父母的认可时,很多如此长大的孩子就真的连心底那一点点的希望都没有了,最终很有可能发展成抑郁症的状态。

而这一切,最初都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和其他的教育者总是会本能的觉得:“孩子就是要听话地,就是要按父母说地去做地。”

而这会让孩子的生活一直处于父母的意志的严密控制中,对于孩子而言,这种由他人意志严密控制的生活,其实就是一种自控感严重缺失的失控的生活。

这对于急速成长中的孩子而言,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挫败感体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