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三)

在救逆的时候,附子是生用,但是,现在你想在药店里买生附子,可能是买不到,药店里的附子基本上都炙过的,用起来相对很安全, 但是在救逆的时候,它的效果相对于生附子来说就要差很多。

生附子和炮附子是有区别的,生附子是去里寒的,炮附子是专治表虚的。所以有的人发汗太过,汗流不止,造成了阳虚,这个时候就是用泡附子下去,马上就把表阳固掉了,汗,马上就止了。生附子对于里寒很重的病人,特别是一些类风湿病人,类风湿病有好多都是真寒假热,特别是那关节部位,感觉很热,其实里面寒得要命,很多人在治疗类风湿的时候,用手一摸,很热,就说是热风湿,结果开了一些祛热的药,这就是为什么类风湿越治越重的原因。

还有一种失血太多的病人,例如车祸失血很多,就会造成阳脱,这一类的病人也会里寒,只要把生附子一用上,阳就回头了,说白了,生附子就是一味回阳救逆的药,所以,四逆汤又称为“回阳汤”。

四逆汤的剂量:炙甘草和干姜是二比一,生附子用一枚破成八片,关于这个生附子这一枚到底是多少,如果是干的,大概也就9克左右,像这种剂量说实在的,我都感觉到还不够,对于温病派的可能就把他吓死了,温病派的可能最多就用一小片,说实在的一小片等于没有一样。在煨含有附子的药方的时候,一定要告诉煨药的人,附子要用棉布包起来,用开水先煮,也就是要先把水烧开,再把棉布包好的附子放下去,煨一到两个小时,途中不可以加冷水,最后再把其他的中药放进去一起煮。

煮药的时候用小火煮,三碗水煮成一碗水,分三次服下,当服下以后,感觉到口唇发麻,这就是乌头咸中毒的现象,一点点麻就不用管他,当病人需要的时候,这个麻是补药,如果麻得太厉害了,这个时候可以服一勺真蜂蜜就可以解乌头咸的毒,在这里专门提到真蜂蜜,那是因为现在市场上大部分都是假蜂蜜。

四种四逆汤的外证,第一个就是骨节身体疼痛的可以用四逆汤,四肢厥逆,手脚冰冷的也可以用四逆汤,还有小便清利,就是小便没有颜色没有温度的,也可以用四逆汤,再还有就是吃什么拉什么,完谷不化,肠胃完全不会吸收的都可通知四逆汤。

在这里做一个小结,解表的时候用桂枝汤,温里阳的时候用四逆汤,表里两治的时候用桂枝加附子汤。病证像桂枝汤证,因为没有加附子在桂枝汤中,结果却是把桂枝加重,造成了大汗不止,出现了亡阳,厥逆,咽干,烦躁,谵语,这个时候就是用甘草干姜汤,到半夜阳气回来了,两脚开始温热,但是还有一点点拘急疼痛,这个时候可以重用芍药甘草汤,服药后,阴液得到了恢复,两脚可以自由伸展了。如果误以发汗伤阴液,导致阳明燥屎内结,就会出现谵语、心中烦乱不安等症,应当用承气汤攻下里实。服药后大便微见溏泻的,为燥屎得去,谵语等症则会停止,疾病即可痊愈。

(0)

相关推荐

  • 经方:麻杏石甘汤(肺炎第一方)

    麻杏石甘汤[原文]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作者]张仲景[出自]<伤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八)

    伤寒论第74条辨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九)

    伤寒论第75条辨: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伤寒论第64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一)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 ,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我们从这个方剂的搭配来看,在古时候,张仲景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