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 | 2019心理学考研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硕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学硕题量及分值分布

↓ 2019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学硕典型试题 ↓

1

-THE FIRST-

选择题

(21*5)

1. 着手写论文之前,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做出计划,这反映了智力三元论的哪种智力成分(   )

A.操作成分

B.元成分

C.知识获得成分

D.经验成分

【文都比邻解析】B

罗伯特·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和经验的关系、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它们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①元成分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过程;

②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③知识获得成分是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其中元成分起着核心的作用。

2. 斯滕伯格揭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加法反应时法

B.减法反应时法

C.简单反应时法

D.选择反应时法

【文都比邻解析】A

斯滕伯格揭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加法反应时。加法反应时是指完成一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加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是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是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的;若两个因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则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3. 下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神经传导不是全或无的,这种特性使信息在传递中变得越来越弱

B.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

C.单个神经元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能单独地执行功能,脑内信息处理主要依靠神经回路

D.某些反射活动不受脑支配

【文都比邻解析】A

神经元是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递信息。神经元由胞体(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胞体的功能为整合神经冲动;树突较短,功能为接受神经冲动,再将冲动传至细胞体;轴突较长且一个神经元仅有一个轴突,能够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到其他神经细胞。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它与动作电位具有密切关系。神经冲动的传导服从于“全或无”的法则。神经元反应的强弱不随外界刺激的强弱而改变,这种特性使信息在传递途中不会变得越来越弱。

4. 比较k个人对n副作品的一致性程度,应该用下列哪种相关方法(   )

A.皮尔逊相关系数

B.质量相关系数

C.肯德尔和谐系数

D.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文都比邻解析】C

肯德尔W系数,又称肯德尔和谐系数。原始数据资料的获得一般采用等级评定法,即让K个被试对N件事物进行等级评定,或者让1个被试先后K次评价N件事物。

5. 关于部分报告法,陈述错误的是(   )

A.由美国心理学家斯柏林提出

B.是研究短时记忆容量的实现程序

C.实验任务是让被试报告三行字母中一行的四个字母

D.揭示了一瞬间可以储存大量视觉信息

【文都比邻解析】B

部分报告法由斯柏林提出,他要求被试对呈现的材料进行部分回忆,并根据部分回忆的结果,计算出感觉记忆的容量。斯柏林在很短的时间里(50ms)向被试呈现排列成矩阵(如3×4)的字母,每一行字母对应不同的声音,如要求听到高音报告第一行字母,听到中音报告第二行字母,听到低音报告第三行字母。结果表明被试正确报告每行字母的数量为3.04个,则推算出被试脑中保存的数量约为3.04×3=9.12个。斯柏林也借由其首创的部分报告法确定了图像记忆(图像记忆属于感觉记忆)的存在。

2

-THE SECOND-

简答题

(6*20)

1. 简述什么是概念的网络,以及有关概念结构的几种主要理论。

文都比邻解析

(1)概念的网络:毎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髙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也越髙。

(2)概念结构的理论

①层次网络模型:由柯林斯等人提出,概念都以结点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各类的概念按照逻辑上的上下级关系组成概念的网络,概念之间的关系用连线来表示。层次越高的概念抽象概括的水平越高,一个结点上反映的是事物的属性,每个节点上储存的是概念的独有特征。

②扩散激活模型:由柯林斯等人提出,认为概念的结构是一个网络模型,但不是根据概念上的层次结构,而是以概念之间的语义联系强度或语义相似性为基础将概念组成一个网络的。

③特征表理论:由波纳等人提出,认为概念的结构由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构成。定义性特征即概念的本质,特异性特征则描述功能。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人工概念的研究,却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

④原型模型理论:茹什等人提出,概念是由原型和原型加上其特征,并由相似性的单元组成的。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的成员,概念由原型来表征。

3

-THE THIRD-

论述题

(3*25)

1. 请论述什么是选择性注意,以及哪些现象反映了选择性注意的抑制机制。

文都比邻解析

(1)选择性注意: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利用双耳分听实验可以研究选择性注意,揭示人们如何有效地选择一类刺激而忽略另一类刺激以及选择的具体过程等。

(2)选择性注意的抑制机制:负启动现象、返回抑制现象和注意瞬脱现象反映了选择性注意的抑制机制的特点。

①负启动现象:由于在前面的任务中作为分心物的刺激变成了后面任务中的目标造成的反应时延长和正确率的降低。对负启动现象的一般解释是:注意在对目标刺激进行选择和识别的同时,抑制了分心刺激的激活。

②返回抑制现象:如果提示线索和靶子呈现之间的时间间隔SOA延长至300毫秒,这种易化作用即被一种抑制作用所取代,此时,被试对线索化位置上靶子的反应时长于非线索化位置。

返回抑制是Posner等人在观察注意提示效应时发现的,Posner发现返回抑制现象后,许多相关研究都证明返回抑制的存在。无论是按键反应还是眼动反应都普遍发现,当SOA在300毫秒左右时,位置返回抑制就会出现;而当SOA为1500毫秒左右则会消失。

③注意瞬脱现象:简称AB现象,如果两个目标之间间隔的时间太短(400毫秒以内),被试往往很难注意到第二个目标的出现。这种对刺激流中某一个刺激的辨认会影响其后特定时间间隔的刺激辨认的现象,被称为注意瞬脱现象。

如何置顶比邻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