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杨万里诗中的「分茶」是什么玩法? | 宋人茶事
对古代茶文化有所涉猎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唐代流行煎茶,宋代流行点茶。
那么陆游、杨万里两位南宋诗人提到的分茶,又是什么意思呢?
如诗词大会节目中所说,分茶又称作“水丹青”。
分茶有三个含义,一为酒菜店或面食店,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宣德楼前省府宫宇》、吴自牧《梦梁录·面食店》、耐得翁《都城纪胜》等书都能找到相关记载;
第二种则认为分茶是点茶的别称;
第三种是指点茶基础上而依附于斗茶的泡茶技艺。本文倾向于这一观点。
古时人们在点茶时发现,茶汤表面浮起的泡沫可以幻化出各种图案,经过一系列探索和摸索,由此产生了分茶游戏。
分茶以茶汤上浮现的短暂幻象博得众彩,相比于注重汤色白、咬盏久的斗茶与注重茶汤之味的点茶,分茶更注重视觉效果,为眼球服务。
▲《清异录·茗荈》之“茶百戏”词条
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艺,最初见于陶谷《清异录·茗荈》 ,其书卷六十一载,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 “茶百戏”。
《清异录》最早完成于五代末至北宋初,记述的是唐五代人对当时事物的新奇称呼,其中就将“分茶”称之为“茶百戏”。
今有技艺者通过日本茶道初步了解中国点茶法,经过对团饼茶和抹茶加工,于2009年初步恢复分茶技艺,名“茶百戏”。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古代分茶的一种形式与方法。
但是“分茶”技艺断代百年,古人分茶原貌是茶界学者乃至各界学者不甚了解的,我们仅能从文献记载中找寻踪迹。
▼茶百戏之牧童吹笛
据文献记载,“分茶”这一雅趣大约于唐代兴起,晚唐五代,建安之研膏茶因“分茶”渐而获世人重视,南宋后期,这一茶道艺术内涵趋于定型。
宋元诗词曲中,直接涉及“分茶”一词的作品共40篇,《全宋诗》26篇,《全宋词》7篇,《全元曲》7篇,而宋元散文、笔记尚未计数,意同“分茶”一词的篇章数量更甚。
南宋诗人周密为追忆南宋都城临安之城市风貌,曾作《武林旧事》,该书卷三,“西湖游幸”条将分茶与“吹弹、杂剧、投壶、蹴鞠”等并列言说,分茶之技艺性显而易见。
▼《明宣宗行乐图》之投壶盛事
元代时期,分茶更是与各类文艺技艺并列,其中的技艺性含义已被大众所认同。关汉卿唱道,
元杂剧大家石君宝《诸宫调风月紫云庭》第三折也曾出现“撷竹分茶”,与打球、写字、吟诗等文艺活动并举,还有其他元曲记述,此处不一一枚举。可见“分茶”活动已彻底深入百姓生活。
▼宋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卷》
北宋的蔡襄、苏轼、宋徽宗等大佬都在诗文中推崇以建窑兔毫盏作为点茶斗茶之首选,那么南宋诗人常提到的分茶也是如此吗?
分茶与点茶之别在于作画
▲杨万里(1127年-1206年)
南宋诗人杨万里作《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中较为详细描写了分茶之场景:
▲北宋建窑兔毫盏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梦游山寺焚香煮茗甚适》一诗中,“毫盏雪涛驱滞思,篆盘云缕洗尘襟”所描绘的“篆盘云缕”为分茶所显物象。
这样的分茶的效果与茶末碾压细致程度、沸水搅拌均匀程度、茶末与水的比例、茶水冲力大小等息息相关,需要茶人反复摸索研究。
分茶、煎茶、点茶使用茶碗之异同
▲《十八学士图》局部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分茶、点茶与煎茶使用的盏器不同,宋代流行的分茶和点茶大多使用黑釉盏,而唐代流行的煎茶,首选盏器为青瓷碗,唐代陆羽所撰《茶经》中就曾辨析为什么比起白瓷,他更推荐使用青瓷茶碗煎茶。
▼李嵩《货郎图》,台北故宫藏。货郎担子中有一组茶具:一摞盏托,一摞茶盏,一把长流汤瓶,一柄点茶必须的茶筅。
总而言之,作为在宋代流行的茶艺,分茶所用器具与点茶类似,如诗中提及的“银瓶”,还有“燎炉”和“茶筅”,不同于煎茶的“风炉”和“铫子(石铫)”,但是古人究竟是如何分茶的,具体细节仍然是未解之谜。
购盏咨询
微信ID:3038131498
推荐阅读:
点右下角「在看」
送本文到朋友们的「看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