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济水” 征文 | 济水的模样 | 作者:安安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

生长在济水之源,却从不曾看见过济水的模样。
济渎庙里那一方清澈,该是她留给后世的一池念想。珍珠泉水的滚动跳跃,则是她生生不息的脉搏。
想知道济水的模样,就像孩子渴望母亲的过往。
我站在济水之源,眼前幻化出一条执着的小河。她从王屋山主峰天坛山潜流而下,带着太乙池的叮嘱,一路拒浊守清,时隐时现,不惜横渡黄河,终于千里迢迢来到大海边,实现了独流入海的梦想。
我在《诗经》里,欣赏济水之滨古老的爱情。
葫芦的叶子枯了,济水渡口的水深了,一位女子望断秋水却不见心上人的踪影。
岸边繁茂的丛林中,传来鸟儿的欢叫,叫得那女子心旌神摇。她在心里对那男子默默念叨:赶紧来娶我吧!水小了就提起衣服,水大了就直接蹚过来吧。难道没有听见大雁在叫吗?趁着河水没有结冰赶紧举办婚礼吧!
红日初升,彩霞满天。晨曦中的济水升起茫茫一层白雾。桨声欸乃,船夫向这位女子频频招手,催她上船。可船夫哪里懂得女子的心思呢?她是在盼着恋人坐船过来的呀!
“泛舟当泛济,结交当结桂。济水有清源,桂树多芳根。”南朝诗人吴均在《酬别江主簿屯骑》一诗中,对济水的评价是与桂树齐名的。在这里,济水的模样是超凡脱俗的。就像桂树的芳香源于众多的芳根,济水的清冽是因为她有清冽的源头,她骨子里容不下任何污垢。泛舟济水,将会使人的心灵得到彻底的净化。在诗人的眼中,他的朋友江主簿就同时具备有清济与芳桂的品格。
济水是一条河,在这里,又分明是一位品行高洁的君子。难怪人们那么喜欢她,难怪一条涓涓细流竟能与江、河、淮一起被并称 “四渎”,受到历朝历代的祭祀。
然而,今人若要泛舟济水,已不大可能。好在我们还可以从古人那里领略济水泛舟的美妙意境。
唐朝诗人李颀《与诸公游济渎泛舟》,读来尤为亲切。“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让人真切感受到济水的山高水长、源源不断。诗中的描写,又勾画出向晚济水一幅无比动人的泛舟图:远山蔚蓝,晴空如洗。只见济水泛着微波,水净沙白,绿藻悬浮。斜阳欲坠,给舟楫镀上了一层金光。这时,悠扬的琴声忽从小舟内飘出,惊飞一只白鹭……直到“霜凝远村渚,月净蒹葭丛”,船上诸公仍意犹未尽。
香山居士的《题济水》,与南朝诗人吴均的《酬别江主簿屯骑》有异曲同工之妙,展现的是济水可爱的脾气。“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夸的是济水的执着。“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赞的是济水的节操。“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则让济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上一条永不消失的河流。
宋代诗人文彦博这样赞美济水:“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歌颂的仍然是济水的高洁情怀。
然而,这么一条“其源来不穷”的济水,究竟去了哪里?我苦苦地思索着答案,却总是不愿相信她会消失。凭着济水的忠贞与坚韧,她一定又是施展了那神不知鬼不觉的魔法,潜到地底下去了。或许她又在什么地方张开了泉眼,吐出了一颗一颗的“珍珠”,抑或是在地底下悄悄归入了大海,亦未可知。
我站在济渎庙的清源门洞,梳理着济水在心中的模样,感觉那济水仍在淙淙地流淌。河水清澈见底,河底沙石洁净,河上轻舟飘荡,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泛舟当泛济,济水有清源。
如果自己必须化作一条河的话,那河,就是济水的模样:清冽,执着。

作者简介:安安,河南省作协会员,著有《推窗时有蝶飞来》《远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