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乐章•脉象4

生命的乐章·脉象4

虽然各个医家论述的脉象有所差异,但浮沉迟数滑涩等等的描述都基本相同,具有单值特征,浮脉就是浮脉,滑脉就是滑脉,理论上的脉象特征没有相互含混。但生命是动态多样的,作为临床反应生命疾病的脉象,往往复杂多样,浮滑同见,细弱同见,也许左脉弦右脉细,可能右脉虚左脉革,等等,与就诊病人实际存在密切相关。

脉诊是生命体验的,临床亲自的脉诊实践,是形成切脉技能必须途径,只是理论背熟了,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明确,就诊病人脉象的真实性,关键在医生脉诊技能的高低,脉学理论只是基础,我们不能本本主义,更不能机械标准。

生命有健康与疾病之分,脉象有常与异之别。常脉反应健康,有“胃气”,从容和缓,不急不徐,但是否每个人的常脉都是一模一样的,可以用一定的标准规范下来呢?显然不能。

每个人的生命活动、形体胖瘦、性格缓急都不一样,常脉还要随时空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用标准来规范常脉,是违背生命实际的。因此,正常之脉是生命实在的常,不仅与个人实际禀赋性格相吻合,而且与季节变化相一致,生命不同常脉不同,季节不同常脉不同。

明代卢之顾《学古诊则》:“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俱来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景岳全书.脉神章》:“持脉之道,须明常变。凡众人之脉,有素大素小,素阴素阳者,此其禀自先天,各成一局也。邪变之脉,有攸缓攸急,乍进乍退者,此病之骤至,脉随气见也。”《类经.脉色类》:“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人脉急,性缓人脉缓,此皆其常人,反者为逆。”《伤寒悬解.卷一.脉法上篇》:“肥人肌肉丰厚,故脉气深沉;瘦人肌肉减薄,故脉气浮减。沉者浮,而浮者沉是谓反常,反常则病。”

常脉因人因时有所区别,病脉也不能绝对化,要根据就诊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正如晋代王叔和指出的那样:“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之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吉,反之则为逆也”。(《脉经》)

脉象的临床状况十分复杂,或多脉同见,或同脉异病,或症真脉假,不能简单地用理论去刻舟求剑,必须通过自己切身体验来获得脉象。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总见脉法之通义,一病而可见数脉,一脉而可主数病,要在诊脉者以意会也。”怎么意会?生命是动态的,医生不能用静态的标准去衡量,而是要用心,用心去实实在在地和病人进行生命交流,仅仅是三根指头,心不在焉根本不能意会。

指头是医生的生命部分,只有精神专注于寸口,用心体会指下的脉动情况,才可能获得真实的脉象。当然,这并不是说切脉不需要操作方法,方法是体会真实脉象的必要手段,有了正确的方法,加上精神的专注,就能够掌握切脉技能。

《谈切脉》:“切脉的顺序是:先用不同的指法确定脉的浮沉,其次根据脉的至数以定迟数,然后分辨脉的形态、流利程度及强弱,以确定何者是主脉,何者是兼脉。”

脉象是当时生命的真实反应,对临床证候病机性质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能将脉象神秘化,在一般情况下,不能以为单凭脉象就可以决定病机,临床没有四诊合参,病机思维就会走偏。

“不用病家开口,便知病情根源”,没有切身实在的、相当长时期的生命体验,没有丰富的临床积淀,没有可靠的中医修养,一般是不可能的。我承认自己没有这样的水平,但并不等于别的中医没有这样的水平。

辨证论治是临床确定性的,脉象判断当然也是临床确定性的,理论只是我们认识临床,走向临床真实的逻辑工具,切脉必须与就诊病人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与季节变化相联系,判断才具有可靠性。

脉象如同人的面孔,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五官,又都有不同的面孔,但人的面孔相对稳定,脉象却复杂多变,不仅反应了就诊病人的生命实际,而且反应了时空规律的生命感应,反应了社会普遍心态的生命影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