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字相解
甲骨文、金文“自”字,《说文解字》:“自,鼻也,象鼻形。”其他几乎所有词典都沿用这个说法。对照鼻子比较,象吗?到了小篆、楷体的“自”就更不象了。不是鼻子,那会是什么?
理解这个古体“自”的字相,关键是上面的“三峰头”和里面的“二”。“二”应该是“阴”或“上”。“三峰头”与甲骨文1“火”相似,同形同义,甲骨文至小篆“自”字上面的“三峰头”,应该是“火”。里面是阴,上面是火,怎么解?
古人的阴阳理论认为阴生阳、阳生阴,阳为动为火,所以生命之本系于阳,这就是平时讲的元气、火力。《黄帝内经》中,将人体的阳(气、火)分为三种:太阳、阳明、少阳,其能量依次为三、二、一。人体的阳(气、火)从哪里来?一是先天赋予,来自父母;二是来自后天,吃进食物消化吸收。
因此,我们的身体、身体的各个器官、吃进去的食物、吸收的营养等等,一切都是“阴”,而产生的那个“生命之火”才是“阳”。正是这个阳,在主宰着生命,《黄帝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阳气旺则人壮(火力壮),阳气弱则人虚,阳气失则寿损,阳气散则人亡。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古文中“自”的字相,“三峰头”即三阳之火,“二”为阴,“二”放在里面表示所圈范围内均为“阴”。“自”的一个异体,从人、二、凵,这个异体“自”的造字者显然读懂了“自”的原意,并将这个“三阳之火”写成“人”:以表示“三阳之火”为人生命的根本。
楷体“自”蜕变,始见晋《爨(cuàn)宝子碑》,从目、丿。“丿”表示上升,“目”即两个孔眼,但不是眼睛。这一对孔眼是什么?应该是“鼻孔眼儿”,这是“出气”的地方,故楷体“自”的字相:两鼻子眼在出气。
从字相看,“自”字与生命、活着绑在一起,这个有玄机:“自”是说话者对本身的称呼,那说话者必然是“活的”,人死了,“自”也就不存在了。造字者抓住了表达“自”的根本,比“手指鼻子为自”的说法更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