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再生一个吧,放弃我算了!”儿子的话,让妈妈的眼眶立刻红了

早上,带岳母去医院看病,在医院门口遇见了也来看病的邻居,聊起他的女儿时,我说,你女儿很厉害啊,现在就考上全市重点初中,都不错吧?

他摇着头,“作业太多了,每天都要写到十一二点!”

我感叹:“那你要注意,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要给孩子减压啊!”

他一脸苦笑说是啊,这方面一定要注意。

说起这位邻居,电梯里常会碰到他,有时候自己一个人,有时候带着女儿,是个文静的小女孩,长得比邻居还高,父女俩却很少说话,总是很安静。

因为平时总是关注孩子的缘故,我总会注意身边的孩子与家长互动的情况。他们之间的情况,属于孩子努力,但却与父母存在隔阂的情况。

一个拼命学习,却与父母关系不好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想起了看过的一个报道。

一个初一的孩子,已经需要去看心理咨询师了,妈妈说起孩子的情况时,眼眶红了,

“这一个学期作业都不做,每天早上起床不知道要催多少遍, 我和爸爸一起帮他穿好衣服,催着他吃好早饭,爸爸再送他去学校。他现在和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自己不想去学校,让我们再生一个,可不可以放弃他算了。老师,你说这该这么办啊?”

可是,这个孩子原来不是这样的,全家人对孩子,投入的心血有多少?

从小,孩子就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的“关爱”以啰嗦和事无巨细来体现:10分钟提醒一次喝水,穿什么衣服,吃饭喂着吃,一切尽在奶奶“掌控”之中,奶奶的爱是全方位无死角的。

被奶奶娇惯了的孩子,妈妈管教起来力不从心,于是用威胁的方式让儿子乖乖听话。

很快妈妈发现,这个方法很有效,孩子不听话,只要一句“不好好写作业就告诉你的班主任”“不听话就要在门外罚站”,孩子就乖乖就范。

但是,孩子越大,恐吓的力度就需要增加,否则无法有小时候的效果。

发展到了现在,妈妈的威胁变成“不听话就要送去省外某家军事化训练的学校去改造”,孩子虽然勉强就范,却从心里厌恨妈妈,觉得妈妈根本都不爱自己。

而爸爸呢,执行的是“学霸养成计划”,孩子聪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安排了全面的培养计划,每天学到很晚,周末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一点喘息的时间都没有。

而所有这一切,无非希望孩子将来考上名牌大学。

这就是爱,家人用着各自的方式,抱着各自对孩子的期望,爱着这个孩子。

但是,所有人似乎都忘了,孩子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呢?

“我听到老师的批评很烦很难受,虽然老师是对全班同学说的,不是针对我。

我害怕有人进我的房间,晚上一定要上锁,开灯睡觉,睡得很不安稳。

我有时候希望父母出意外死掉,但每次想到这些又很内疚自责,我为什么这么没良心?

我现在一上课就心烦得坐不住,一看到作业就不想碰,尽管我知道学习是很重要的事情。”

奶奶的爱,成了事无巨细的操控;妈妈的爱,是一种恐吓;爸爸的爱,是无尽的压力。所有这一切,在青春期的催化下,彻底的爆发出来,一发不可收拾。

而孩子,也从学霸和优秀,滑落到了自暴自弃的地步。

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找到问题的缘由后,在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2个多月的努力,总算看到孩子稍微有些变化。

但是,一切都还需要付出更多,才能让这种势头一点点的缓慢变好。

麦家,“矛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

可是谁能想到,一个在事业上如此成功的人,却在面对儿子时,一败涂地,当他在央视的《朗读者》中提到这段时间时,眼泛泪光:

“陪伴儿子,就像陪伴一头老虎一样,你得小心翼翼。”

是什么让他如此深刻反省?

儿子读初二,有一天儿子突然关上了房门,绝不允许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只有吃饭和上厕所,才会走出房间。

他的内心充满一种莫名的愤怒,不愿意与父母交流,更与父母冲突不断。

这扇门一关,就是整整三年!

门里与门外,隔开的是父母与子女,那是两个世界。

麦家叹息道:“青春期来了,就是鬼敲门!”

三年后,18岁的儿子离家远行,出国读书。这三年,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你永远处在被动方”,虽然最终挺过去了,但至今,他依然不知道孩子当年叛逆的原因。

正是难在不知道,他活得小心翼翼。

麦家开始试着理解与包容儿子,他慢慢总结出了一个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当好旁观者,

“看着他在干什么,你阻止不了他,就那就一个麦田守望者。”

可是,这是办法吗?这明明是一个老父亲退到极致不得已的做法,在能遥望到儿子的地方,彻夜的守望,很多焦虑与话语,都必须忍着不说。

“有教育专家跟我说了,至少有70%的叛逆孩子,只要青春期没有被人带坏,最后他还是会回头。有时候就是要把问题交给时间,要有耐心。”

麦家抓住这句话,足足花了3年的时间,直至儿子远行。

他在儿子的行李中,放进了一封信,信里的话,像一个急于表达感情的朋友:“我爱你,真想变作一颗吉星,高悬在你头顶,帮你化掉风雨,让和风丽日一直伴你前行。”

儿子很快回复,那是两个“流泪”的表情,从那一刻开始,这个父亲,总算看到儿子远行的心,出现了拐点。

这些都责怪青春期吗?

青春期的孩子,从生理到心理都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内心的愤怒,往往来自于从小开始,点点滴滴所积累下来的情绪。

要帮助孩子走出青春期的迷茫,真的不容易,但,也不是毫无征兆与方向。

1、让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不再仅仅只有学习与成绩。

李玫瑾教授曾说,孩子的成长,并非只有“学习”一个话题,我们每时每刻与孩子的沟通,是否真的都只能围绕着学习与成绩来进行呢?

世界这么大,可以聊的有很多,不是所有话题,都充满了对立与冲突,试着找到它,并让亲子间的沟通,有更多的色彩。

2、父母的角色,需要进行转变

也许青春期前,我们可以以各种的理由与出发点,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去行动。这何尝不是一种控制。而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内心拥有强烈的摆脱控制的需求,这种需求与父母的做法,就会产生激烈的碰撞与冲突。

那么,我们需要转变角色,从控制者,变成孩子的朋友,麦田守望者。这个过程是痛苦的,这意味着父母与孩子间都需要彼此适应新的节奏与相处的关系,但这需要我们一定迈出这一步。

3、在青春期来临前,种下爱的种子

青春期的种种冲突与情绪,当然与孩子成长中生长的激素有关,但引燃这一切的火种,却早在幼儿时代就种下。

我们不必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因为与孩子的冲突才被动的改变自己,我们完全可以从孩子在幼儿时期,就给予孩子一些自由与空间,并且引导孩子学会释放自己的情绪。

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有很多时间与机会,来形成更好的亲子关系,更有爱的家庭氛围,这会让未来的“青春期风暴”,来得更加舒缓与平和。

不论现在孩子多大,我们改变与提升亲子关系的时机,都不晚。

家庭教育最好的时机,是在孩子幼年时,其次是现在,希望我们都能培养好与孩子的关系,去共同面对青春期。

加油少年们,少年的爸妈们,也要努力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