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道德是低等群体阻碍高等人的虚构事物,我们都被道德绑架了
在尼采的心目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没有罪恶感和道德感的世界。那个世界充斥着变换和无限,那个世界是消与涨的轮转,是火与酒浇筑的游戏人间。尼采用狄奥尼索斯和赫拉克利特形容了这样的世界,将其比作希腊式的乐园。
尼采将自己置身于这一世界,对道德展开了批判,认为道德是虚构、是阻碍。初看此言,可能觉得尼采之言十分荒谬。实际上,尼采所诉说的道德和现在普世意义上的道德有着十足差距。想要理解尼采的言论,还需要仔细辨别。
道德是一切的根本
尼采向往希腊式的乐园,但游戏世界的梦破碎的太早。希腊悲剧时代后,重塑世界的是欧洲道德。
对尼采而言,这些成长于殖民地的国家所有的道德不过是奴隶道德,是野蛮而低级的道德。但世界的变化如此之快,尼采又无法不产生疑惑,到底是从何时开始,欧洲形成了这种和希腊人完全不同的道德观。
在这种疑惑之下,尼采开始了对道德谱系的研究。他想要找出善恶观念的起源,找出这种判断背后的价值。尼采认为将伦理意义植入世界背后的观念才是一切的根本,道德只是披在表层的外衣,是一切存在物之间的联系。
那时的尼采依旧沉浸在狄奥尼索斯和赫拉克利特一般的希腊式乐园中,他既想探究一般性的道德,又想探究欧洲'离经叛道'的道德。
他认为欧式道德是枷锁,是对无辜生命的枷锁,是无用的负荷。这种道德让原本轻盈而又快乐的灵魂变得沉重压抑。
为了探索这一本源,尼采为道德建立了一个新的参照体系,他将道德与生命嵌合在一起。尼采认为只有对生命有意义的才是道德,如果道德剥夺了生命进行选择的权利,限制了生命能表现出的无穷形态,这样的道德就没有意义。
换言之,尼采认为道德的根本是推动人类繁荣,是彰显生命所代表的力量和意志。通过这一角度,尼采成功地区分了道德。一类具有高价值,另一类低价值;一类推动繁荣,而另一类退化生命。
这样的思想使得尼采总是显得言辞激烈。在希腊罗马乐园之梦破碎后,尼采无法面对谴责生命、提倡所谓原罪的欧式奴隶道德。
对尼采而言,奴隶道德甚至是虚无主义的一部分,教人颓丧,失去的生命的活力。站在殖民地上的欧洲更如同吸血虫,用虚伪的奴隶道德培养了乖顺的羊羔,用虚无的思想建立了主宰一切的统治权。
面对这样的世界,尼采才大呼道德低等论、道德阻碍论、道德绑架论等等。究其内心,尼采认为自己完全是在进行伟大的发声,是在同这种荒废生命的奴隶道德和虚无主义做斗争。所有的反对都建立尼采心目中的理想国。
通过上述内容,显然可以发现尼采并不是普遍性地反对道德。与尼采反对的奴隶道德相对的,便是主人道德。
在尼采眼中,这一道德的根本区分在于身份。统治阶级持有的便是主人道德。主人道德,或者更直白一些,'贵族道德'也是希腊时期的主导道德。主人道德自然不是尼采讽刺和批判的对象。
同理,当尼采言辞激烈的提出非道德化时,尼采要求的也不是完全的去道德,而是在暗示需要主人道德。毕竟道德大部分时间取决于立场。
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奴隶道德是非道德的;但对奴隶而言,主人道德又是'邪恶'的。理解了立场问题,就能理解尼采看似矛盾的行为,也就能理解为何尼采可以在否定某种道德又肯定另一种。
除却肯定立场,尼采还对主人道德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他认为主人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去道德化的道德。这种道德超脱个体,甚至超脱其他道德,在当前世界上,除了主人便是奴隶,没有其他选择。
由于尼采本身不断改变称述道德的视角,因此在后人眼中他的表述有时令人费解。他自己也对道德有着相当多的表述,包括自主与服从道德、强者与弱者道德、主人与奴隶道德、非道德和超道德。
尼采本人还有一项经典的言论:
'我还要为不道德正名。道德只不过是不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罢了,原本不道德的人企图从他人的道德行为中获益。'
表述的纠缠和激烈的言辞加重了解读尼采意见的苦难性,因此在研究尼采观点时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确认尼采目前所说的道德对象。
何谓道德
明确了尼采对道德的两类划分后,自然需要明确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的深层含义。尼采所说的推动繁荣、激发生命力量与意志都是抽象的说法。尼采所确立的道德之间有明确的价值等级,还需要更深一步追溯尼采的观点。
尼采的判断准则首先与大众准则十分不同。传统的道德判断是功利化的,即采用不自私的行为,必定要使他人受惠获利。这种不自私的行为被称作'好'。尼采本身不认同这种功利化的解释,他认为道德行为的施行人决定的。
这一观点是将人放在了行为之前,其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这种依赖于施行人的道德与传统道德不同,既不自然也无法普遍存在。
从这一角度就可以看出尼采思想的根本。在尼采的心中,世人区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即主人和奴隶。好的道德,尼采所称颂的主人道德并不是出自于这些'主人'所作出的'好'的行为,而是来源于这些'好'的主人。
这些'好'的主人的道德,就是对自我行为的肯定。尼采认为主人是'高贵的、有力的、上层的、高尚的人'。相对的,奴隶则是'低下的、卑贱的、平庸的、粗俗的人'。
这就是尼采对于'好'和'坏'的定义。他并非感怀于道德行为本身,而是感怀于所谓高尚者和平庸者之间的距离。尼采拥护的主人道德实质上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主导感。尼采将其称作'凯旋式的自我肯定',从这一名字中也能看出尼采的态度。
那么尼采又是如何得出这一与传统价值观迥然不同的观点。尼采的证据来自于文字,或者说辞源学。
在欧式辞源中,'好'这一含义与'高贵灵魂'或'贵族'等词汇更相近,而'坏'则是同'平庸'或'简朴'等词汇更详尽。比方说,德语中的'坏'为'schlecht','简朴'则为'schlicht',二者就具有辞源意义上的联系。
但是好与坏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早期欧洲,战争遍布,贵族需要强健的体魄和强烈的生命力。
贵族需要用这种体魄和生命力来做打仗、狩猎、跳舞、竞争。那时高贵的代名词是美丽和力量,主人道德自然趋同,意指相较于瘦弱奴隶,健硕孔武的主人本身就代表着道德。
后来,这种道德风向被逆转了。犹太教士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需要消灭有力的贵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犹太人扭曲了'好'的定义,将冒险精神、贵族、力量和战斗定义为'恶',将无能与贫穷、受苦的弱者推上了'好'的一端。
尼采将这种标准就称之为奴隶道德。因为道德本身失去了高贵的施行人,自然也就失去了高贵性,不再是主人道德。对尼采而言,这两种道德有着截然不同的运作方式。主人道德首先是对自我的肯定,其次是对他人的否定。奴隶道德恰恰相反,首先是对他人进行否定,目的是为了之后对自我的肯定。
尼采这样的认知与他本身所处的阶级也有关系。他将自己居于价值的创造者一位,认为高贵、美丽的有力之人才是道德追求的'好'本质。
至于'坏',至于平庸和低贱,不过是高贵的附属物,不过是'好'的延伸。正因如此,理应由高贵主宰低贱,由'好'决定'坏'。
在这种价值观上,道德不需要认可,道德由贵族自我断定,'凡是对他有害的东西,就是'害'本身'。这种道德本身是一种富裕者的自我赞美,是地位上的悬殊之差。
与贵族相反的是,尼采认为奴隶无能而被动,因此有着无用的怨恨和报复。奴隶本身既不创造价值也没有价值,只是被动地对外界做出反应。
所谓的忍耐、虚弱和苦行不过是虚伪的遮蔽词。尼采蔑视这种对'安全、健康、生命、舒适'的破坏,认为那不过是野蛮的无辜,是无能者的托词。
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尼采批判的不是'道德'本身,而是'道德'背后的无能弱者。
尼采所谓'道德'的根本在于对人群的分裂。他认为人的属性决定了所谓'道德'。
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观念是落后的,道德应该是普遍的、自然的,不以身份为界定,而是纯粹以行为为依据。一个人是否道德不应该由他的地位决定,只有超脱了身份的'道德'才是真正的'善'。
文/文史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