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红旗

宋代段子:这是一次巨型生物目击事件,超越了我们现在的认知范围;《夷坚志》多有讲到海中巨鱼,似乎现在很难碰上,感觉宋代的时空真跟现在不一样;同样的,庄子的时代恐怕更不一样。

【原文】

赵丞相居朱崖时,桂林帅遣使臣往致酒米之馈,自雷州浮海而南。

越三日,方张帆早行,风力甚劲,顾见洪涛间红旗靡靡,相逐而下,极目不断,远望不可审,疑为海寇或外国兵甲,呼问舟人。舟人摇手令勿语,愁怖之色可掬。急入舟,被发持刀,出蓬背立,割其舌,出血滴水中,戒使臣者,使闭目坐船内。

凡经两时顷,闻舟人相呼曰:“更生,更生。”乃言曰:“朝来所见,盖巨鳅也,平生未尝睹。所谓红旗者,鳞鬣耳。世所传吞舟鱼何足道!使是鳅与吾舟相值在数十里之间,身一展转,则已沦溺于鲸波中矣。吁!可畏哉!”是时舟南去而鳅北上,相望两时,彼此各行数百里。计其身,当千里有馀,庄子鲲鹏之说,非寓言也。

时外舅张渊道为帅云。(张子思说,得之于使臣,外舅不知也。)


相关故事(点击直读):童氏金鸭||如皎鹿母||董成二郎||张四妻||黄资深||七姑子||鼷鼠蚁虎||阿保机射龙

【白话语音文字版】

赵鼎丞相贬居朱崖(今海南海口)的时候,桂林大帅派遣使臣去那里馈赠酒米,从雷州(今广东湛江)登船渡海往南走。
走了三天后的一大早,海船刚起帆航行,海风强劲,只见海面波涛间有一条紧密的“红旗”长索,彼此相连,上下起伏,望不到头,使臣怀疑这些都是海寇,要么是外国来的水军,他赶紧招呼寻问船家。船家连忙摇手不要他说话,满脸忧愁惊恐的神色,赶紧进到船舱,盘散下头发,手中持刀,出来站在船蓬背面立好,割破舌头,把嘴里流出来的血滴在海水中,警告使臣,让他闭目坐在船舱里。
这样经过了两个时辰,使臣听到船家招呼他说:“死里逃生,死里逃生!”船家这才跟使臣说了刚才的遭遇:“早上你看见的,是巨型鳅鱼,我平生也没见过这么大的,你看到的那些“红旗”都是巨鳅的鬣(颈上突刺)啊!世人所传的吞舟鱼有什么稀奇?!要是让这巨鳅跟我的船碰上,哪怕距离还有几十里,它一转身,我这船就会在波涛中沉没!这家伙太让人害怕了!”那时正是船往南行,巨鳅北上,船与巨鳅彼此能见到长达两个时辰,两者各自走了几百里,这样算一下它的身长,应该是千里有余,看来庄子的鲲鹏之说,可不是寓言啊。
洪迈说,当时,我岳父张渊道就是桂林大帅。这故事是张子思说的,他就是听那个使臣讲的,我岳父都不知道此事。
【祥宏点评】:这是一次巨型生物目击事件,超越了我们现在的认知范围;赵丞相,指的是赵鼎(1085年-1147年),字元镇,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宰相。其时被秦桧排挤,被贬海南;朱崖,指今海南海口一带;桂林大帅,指安抚使,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洪迈的岳父张渊道(张宗元)时为静江府(桂林)大帅;使臣,宋代八、九品的武官阶分了十等级,这些人都可称为使臣,其中也分大小使臣;鬣,鱼或者马、狮之类动物脖颈上一排突刺或毛发;显然船家行使了类似巫师的“法术”,也许管用,避免了与巨鳅的对抗;《夷坚志》多有讲到海中巨鱼(《海盐巨鳅》),似乎现在碰不上了;张子思还讲过其他《夷坚志》故事,人物详情不可考。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它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17-《夷坚志》的“神异动物”)

参考音频来自“宋朝一小时”音频专辑@喜马拉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