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谈一谈御人之术,人是怎么被套牢,就算到了生死关头,依然是死心塌地,九死不悔的。

【材料】《资治通鉴》王莽 地皇三年 公元二十二年
秋,七月,新市贼王匡等进攻随;平林人陈牧、廖湛复聚众千馀人,号“平林兵”,以应之。
【译文】秋季,七月,新市盗贼王匡等进攻随县;平林人陈牧、廖湛又聚兵一千多人,号称“平林兵”,和新市兵互相呼应。
莽诏书让廉丹曰:“仓廪尽矣,府库空矣,可以怒矣,可以战矣!将军受国重任,不捐身于中野,无以报恩塞责!”
王莽下诏责备廉丹说:“粮仓已尽,府库已空,真该发怒,是时候出战了!将军受国重任,若不捐躯于荒野,无以报答朝廷厚恩,不配担负平叛重任!”
丹惶恐,夜,召其掾冯衍,以书示之。衍因说丹曰:“张良以五世相韩,椎秦始皇博浪之中。将军之先,为汉信臣;新室之兴,英俊不附。今海内溃乱,人怀汉德,甚于诗人思召公也;人所歌舞,天必从之。
廉丹接到诏书非常惶恐,当晚,拿着诏书去找文书冯衍商议。冯衍趁机劝说廉丹:“昔日张良家五世为韩相,受国重恩,因此在博浪沙以铁椎刺秦;将军的祖先,都是大汉的信臣;新朝篡汉,天下英雄都不服。如今天下大乱,百姓开始思念汉朝的好,远超周朝百姓思念召公;人心的野望,上天必会服从。
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屯据大郡,镇抚吏士,砥厉其节,纳雄桀之士,询忠智之谋,兴社稷之利,除万人之害;
如今的形势,依在下看,将军不如趁势割据大郡,安抚官员和士兵,磨炼他们忠于汉室的气节,广纳英雄豪杰,向忠直智慧的谋士讨教谋略,为国家谋取利益,为天下人除害,
则福禄流于无穷,功烈著于不灭。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丹不听。衍,左将军奉世曾孙也。
那么,将军的福禄将会万世流传,将军的功绩将会永垂不朽。何必全军覆灭在中原,葬身荒野与草木一同腐朽,以致身败名裂,使祖先蒙受耻辱呢!”廉丹不同意冯衍的提议。冯衍,是宣帝时左将军冯奉世的曾孙。
冬,无盐索卢恢等举兵反城附贼,廉丹、王匡攻拔之,斩首万馀级。莽遣中郎将奉玺书劳丹、匡,进爵为公;封吏士有功者十馀人。
冬季,无盐县索卢恢等人,挟县城起义投靠赤眉军,廉丹和王匡攻陷无盐县,斩首一万余级。王莽派遣中郎将捧着玺书去慰劳廉丹和王匡,进封二人为公爵;一口气敕封功臣十多人。
赤眉别校董宪等众数万人在梁郡,王匡欲进击之。廉丹以为新拔城罢劳,当且休士养威。匡不听,引兵独进,丹随之。合战成昌,兵败,匡走。
赤眉军别部校尉董宪等人,拥兵数万盘踞在梁郡一带,王匡想进攻董宪。廉丹觉得刚打下无盐县,士兵疲劳,应当先据城修整恢复战斗力。王匡不同意,单独带领所部军队前进,廉丹只好跟着他。王匡军与董宪军在成昌县打了遭遇战,王匡兵败而逃。
丹使吏持其印、韨、节付匡曰:“小儿可走,吾不可!”遂止,战死。校尉汝云、王隆等二十馀人别斗,闻之,皆曰:“廉公已死,吾谁为生!”驰奔贼,皆战死。
廉丹派军吏携带自己的印信、和符节交给王匡,说:“小儿可以逃跑,我不可以!”便停了下来,在混乱中战死。校尉汝云和王隆等二十多人在别处战斗,听到廉丹的死讯,都说:“廉将军已死,我们还为谁而战!“纷纷飞马冲入敌阵,全部战死沙场。
【解析】一、关于廉丹
《资治通鉴》的这一片段写得哀戚悲壮。更始将军廉丹,战国“四大名将”廉颇的后代。
注:《后汉书》
后辟公府,会薛汉坐楚王事诛,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独往收敛之。
吏以闻,显宗大怒,召范入,诘责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
范叩头曰:“臣无状愚戆,以为汉等皆已伏诛,不胜师资之情,罪当万坐。”
帝怒稍解,问范曰:“卿廉颇后邪?与右将军褒、大司马丹有亲属乎?
范对曰:“褒,臣之曾祖;丹,臣之祖也。
帝曰:“怪卿志胆敢尔!”因贳之。由是显名。
廉丹将门世家,之前的翟义叛乱是他平定的。廉丹是新朝最后的宿将。廉丹的战死,是王莽新朝在战场上的转折点。此后,王莽军在战场上基本没有打过大规模的胜仗,昆阳之战后直接被起义军一路推到了长安。
总结廉丹的失败,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天下大势对于廉丹而言,处于逆境中,廉丹打的是开场就逆风的局。第二是队友送人头,如果没有王匡送人头,廉丹的表现会好不少。
材料中有两个王匡,一个是反贼头子,一个是王莽的儿子。更有意思的是,最后反贼头子俘虏了王莽的儿子。
秋,七月,新市贼王匡等进攻随
这个王匡是反贼头子;
赤眉别校董宪等众数万人在梁郡,王匡欲进击之。
这个王匡是王莽的儿子。
王匡这次打了败仗,跑回了长安后,并没有受到惩罚。王莽又派他去守洛阳:
王莽使太师王匡、国将哀章守洛阳。
更始遣定国上公王匡攻洛阳,西屏大将军申屠建、丞相司直李松攻武关,三辅震动。
结果就是王匡活捉了王匡:
定国上公王匡拔洛阳,生缚莽太师王匡、哀章,皆斩之。
新朝的起义军非常魔性,比如说朝廷有国师刘秀,起义军就有太常偏将军刘秀;朝廷有太师王匡,起义军就有定国上公王匡。此外“新市兵”中还有个叫王凤的首领。
说回廉丹,廉丹的失败,从战术上讲,就是被王匡给坑了。由于王匡是王莽的儿子,所以廉丹节制不了王匡,强行节制了王匡,王莽派王匡和廉丹同行,本身就有以王匡制衡廉丹的意思。
强行节制王匡,无论胜败都讨不到好处,胜了回长安要被清算,败了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廉丹只能任由王匡胡来,明知道进攻时机不利,还是不得不跟着王匡往火坑里跳。
因为唇亡齿寒,如果按兵不动,王匡被消灭了,廉丹军就势单力孤,失败是迟早的事。廉丹治军,颇有名将风范,前有平定翟义之功,后有二十校尉为之甘愿赴死,不可以说不得人心。
可这样一个优秀的将领,仍然失败了。为什么?这就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转英雄不自由啊。一个人的奋斗,不光靠个人的努力,更要兼顾历史的进程。忽略历史的进程而逆天行事,转打逆风局,一个王者带着四个青铜也打不赢钻石局啊。
二、廉丹为什么不造反?
材料中冯奉世的曾孙冯衍劝廉丹说的话,可以说是在情在理,是当时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了,可为什么廉丹没有采纳呢?
是他不明白形势吗?不是,如果真的不明白形势,也就不会接到王莽的诏书后心理恐慌了。
是他真正的愚忠于王莽新朝吗?也不是,如果他真正的忠心于王莽新朝,就会将冯衍逮捕起来,明正典刑,以儆效尤,而不是不处理冯衍。
廉丹不处理冯衍,又不采用他的建议,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通鉴网认为,不是廉丹不想这么做,而是无能为力,实在做不到。为什么?因为廉丹被王莽给套牢了,只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能一条路走到黑。王莽虽然大局观不行,但驾驭人的本事还是有点的。
下面我为大家分析一下,王莽是如何套牢廉丹,使得廉丹为自己上刀山下火海,九死无悔的,大家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千万不要轻易被人套牢。
1.感恩心
廉丹虽是将门之后,有统帅之才,但在西汉末年却名不见经传,为什么?是因为当时人才太多吗?并不是。而是因为西汉后期阶级固化太严重了。
所谓的名门之后,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说白了也就是个名头而已,这时候真正能够平步青云的都是外戚。当时像刘向这样有才华的皇族都得不到重用,更别说廉丹这样的人了。
像廉丹这样名不见经传的白身将领,那都是王莽一手提拔起来的。知遇是大恩,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王莽对廉丹是有大恩的,没有王莽,也就没有叱咤战场的廉丹。
从这一点上讲,君一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廉丹是感激王莽,想要报答王莽的,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报恩心态,所以王莽在诏书上对廉丹说:
将军受国重任,不捐身于中野,无以报恩塞责!
2.不想反
为什么廉丹不想反?感恩之心这是正面情绪,还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就是,廉丹的一大家子都在长安,将领出征,家属留在京城是常态,王莽也是这样干的。比如说起义军进攻洛阳的时候,洛阳破则长安门户洞开。王莽派出九个将领去守通往长安的关隘:
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将北军精兵数万人以东,内其妻子宫中以为质。
看到没有,内其妻子宫中以为质。这些将领的家属都被王莽控制起来了,天天好吃好喝伺候着,美其名曰国家替你保护家属,前线将领放心打仗,其实就是当人质。
廉丹是京兆杜陵人,王莽连内其妻子宫中以为质都省了,如果廉丹敢有异动,全家都要跟着遭殃。所以说这个时候,廉丹就算有反的能力,也不想反,代价太大了,没有几个人能忍心。
3.不能反
就算廉丹忍心造反,其实也不具备造反的能力。为什么?一方面,有王莽的儿子王匡在旁边扯袖子;另一方面,这十万大军都是关中征发的,故乡和家属都在三辅地区。
一个人抛弃家眷造反有可能,十万人都抛弃家属造反,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士兵们如何敢跟着廉丹造反?光是这一条,就把廉丹造反的心给掐死了。
4.不敢反
任何人都可能投降起义军,唯独廉丹不能。为什么?因为廉丹和起义军是死敌,起义军都恨不得把廉丹抓起来抽筋剥皮,廉丹只有依靠王莽才能生存下去。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早在出征之时,王莽就把套给廉丹设好了,就等着廉丹往里钻。
匡、丹合将锐士十馀万人,所过放纵。东方为之语曰:“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
这是关东百姓评价王匡和廉丹的民谣。意思是说百姓宁愿碰到赤眉军,也不愿意碰到太师王匡,其实太师的部队也还过得去,要是碰到更始将军廉丹,那就要了老命。
这段民谣是民间描述朝廷军队和起义军队,纷纷在地方上搜刮的场景。朝廷军队比起义军还不如。更始将军廉丹更是最心狠手辣的。不光打仗是把好手,从搜刮粮食上讲,更是精锐中的精锐。
为什么是这样?从材料中的描述看,廉丹是个颇得军心的将领,二十多个校尉甘愿陪他去死,说明论笼络人心,他还是有一套的。
可既然这么懂收买人心,为什么抢老百姓粮食的时候,比起义军还厉害呢?为什么比王莽的儿子王匡还厉害呢?是廉丹和老百姓有仇吗?并不是。
而是王莽这个老阴逼,肯定就是用王匡还是年轻人,经验不丰富等理由搪塞,把筹措军粮的指标,大头都分给了廉丹。
当时到处都没粮,为了完成指标,廉丹只能从地方搜刮,导致廉丹成为得罪老百姓最狠的一个,直接把廉丹的名声给败坏掉了。
而起义军都是被廉丹抢的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心里恨死了廉丹。如果抓到廉丹,起义军将领肯定是要笼络人心,以残酷的手法处死廉丹,以达到笼络人心的效果。
所以,此时站在起义军对立面的将领,名声全坏了,冯衍所说的招揽豪杰,全是空言,豪杰根本看不上廉丹。
此时自己的家属在长安,士兵们的家属也在长安。廉颇想在这种状态下,生出反叛的决心,就算敢想,也不敢真付诸行动。
最后只有一边放了劝自己谋反的冯衍,一边尽忠于王莽。到了失败的关头,也就只求一死以报知遇之恩了,他的脑子里肯定是非常矛盾、痛苦和无奈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