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炎炎七月访扬州
炎炎七月访扬州
从大明寺到痩西湖,从枫杨到亭台楼榭,从一座古桥到另一座古桥,从东关街到东圈门的古街区,从个园到何园,从北到南,我尽可能一路步行走来。现实中的扬州古城,早已褪去了往昔华丽的外衣,却仍然保留了不少古香古色建筑或树木,没有规律地散落街头各处。路旁,偶尔有旧式的亭子掩映在荷塘之间;江南几近消失的枫杨在这里俨然被贴上了接受保护的标签,而感觉风采迥异,多了一点沧桑,却少了许多惆怅、失意与无奈;不时,还有众多各式特色的桥梁,有桥上置塔的,有桥上置亭的,有仿建的,有古老的,简直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不胜其数;街头,竟然还有亭楼别具一格地突兀在十字路口,只不过进入亭子的四周被木栅栏所封罢了。这只是我无意中闯进扬州古城粗略的第一印象。
从瘦西湖北门进南门出,一路上,“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移步一景,十步一亭,水随路而宛转,路从水而迂曲,尤其以五亭桥和二十四桥最为著名。而二十四桥实为一单孔拱桥,因传说种种而出名,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另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而唐.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七言绝句最有名,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是当时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再读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自当有与杭州西湖不一样的感受。
在杨柳掩映之间,趟过一条幽静的小道,沿着一条清澈的沟渠前行,去扬州八怪纪念馆作了一个多小时短暂的停留,我不无遗憾地离开了它,因为我并不懂中国画,也不懂得欣赏,只是仰慕诸贤而已,尤其是那个难得糊涂的郑燮郑板桥先生,传闻较多,知之甚少,到底是耿直、清高叛逆还是庸俗、世故圆滑,总而言之,尽管后世对他的评价颇有争议,但“衙斋卧听潇潇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以及“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等,这些关心普通百姓疾苦、体现个性精明等诗句一直流下来,为后世人所津津乐道。所以,我还是觉得生长于一个时代,难免有这个时代的局限性,何必去追求一个人的完美无暇呢?如若不然,空有一身的抱负如何实现?何以从一个乡下读书人到成为一个为国效力、为民谋利的好县令,从一个落拓卖画人到成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
午饭后,与同事在小饭店道别,他回他的酒店睡觉,我去寻找我心中的个园。因为有百度,被告知直行越过两个路口,仅1.5公里路程;可恼的百度,以为只有1.5公里,但在这7月大暑的烈日之下步行,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幸亏有百度,走过一个路口后,才知道其实这个古城所有的小巷只可步行的,打的而来,也是枉然;而个园正在这小巷之中,也正是名扬中外的历史文化名街东关街。
也许,7月正是古城旅游的淡季,尤其是这炎热的正午时分,游人稀少,车流断续,然而,当我漫步在古城的小巷里时,目之所及,这里没有参天入云的大夏,没有喧嚣扬尘的车流,惟有故居、园林、书坊、文化长廊,隐约在错落有致的微派建筑、各式各样的商号之中,交替而延伸,指引我不断前行,找寻古城的痕迹,去感受那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此刻,令我思绪万千,不由回想起古扬州那盛况之气象,开始有些理解王维的诗了: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盛唐时大国风范在扬州已体现得淋漓尽致,名至实归。
个园,一个极具个性的署名。
先前来并未做功课,只知杭州有西湖,而扬州有个瘦西湖,瘦西湖的来由也令人忍俊不禁。原来,乾隆年间的诗人汪亢曾经拿杭州西湖和扬州西湖做了比较,将杭州西湖比成唐朝美女杨贵妃,雍容华贵,而扬州西湖则是汉朝美女赵飞燕,轻盈苗条。于是,汪亢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做瘦西湖。”从此,瘦西湖的名字就流传开了,却不知更有个宣传之势直逼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但搜索扬州地图时的一刹那,个园这个名字格外显眼,且距瘦西湖不远,步行即可,于是一并纳入了我的行程。
为什么会起名叫个园呢?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创建个园。刘凤诰所撰《个园记》有记载:“园内池馆清幽,水木明瑟,并种竹万竿,故曰个园。”园内廊中有诗为证,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个园以叠石艺术著名,笋石、湖石、黄石、宜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融造园法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它临街而居,气派够大,却显示了古代某时段的盐商在扬州的实力,但与岭南清晖园、粤晖园、可园之结构紧凑、小巧玲珑实在是风格迥异。其前后共有四进式院落,每一进之间可以说是相互联络或防火的通道。该院落坐北朝南,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前为天井。出得宅子,乃知园中有盛景,分别为春山、夏山、秋山和冬山及抱山楼等组成,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秋山及秋山石屋,然后才是各种竹林。坐落在秋山南峰之上的住秋阁,坐东朝西,依墙而建,三面为窗,是全园假山上最大的建筑,庭院最东有石阶可上秋山南峰。阁前“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寻”的楹联为郑燮(郑板桥)所题。也可从石阶左侧下方觅道前往秋山石屋。我从北面檐阶而下,有狭窄甬道凉爽诱人,迎风而觅往,却听见似隔壁人声朗读,原来有导游带一群人在传说秋山石屋的典故。说是石屋,其实不大,但所用一般家具一应具全,石凳,石铺,石桌、石椅;立于其间,可见峡谷之巅、石梁飞桥,山间有曲径迂回而上,直达凉亭。
以为扬州古城不过如此,或者以为只有东关街才能体现扬州古城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不是浪得虚名。而如今在东关街东街口又发现了宋大城东门双瓮城遗址。炎炎夏日,我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却发现这里名人故居不胜其数,其中有刘文淇、金农、汪伯屏、何廉舫、熊成基,曹起溍等等,更何况那些古运河遗址、汉陵苑、茱萸湾……
对于我而言,来到扬州尽管是一种意外的闯入,却有着与往日旅游绝然不同的收获。直到后来又花费一天的时间尽情地浏览了南京博物院,此时才认识到我依然是小觑了扬州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盛唐时期,纵观整个江苏省的历史,离不开扬州的发展史,其先后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成为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重镇;随着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加速了那个时代的经济中心的转移,扬州成为了南北粮、盐、钱、铁等物资转运集散地,特别是京城的大米和盐,全靠大运河输送,使扬州更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港口城市,也进一步确立其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的位置,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享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史称东南第一都会。是啊,其一个小小的扬州的历史,不啻是一个隋唐时期的缩影,其实也是一个古代中国一段全盛繁华时期的缩影。
一个又一个世纪,也许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是显得有些短暂,它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弥合历史的风雨沧桑给予的创伤,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抚平旧帝国分崩离析后留下的废墟,更何况还有外来觊觎者的掠夺而带来深重的民族灾难。所以纵然时隔千年,如果你细细地品味,会发现一座城池,一条条古巷,一家家私园,俨然一个个的亲历者、见证者;置身于今天的扬州古城,立于古运河之侧,我感受到的不是百年世事不胜悲,更不是沧海桑田,却正是历史明智的一种选择,彰显着一个伟大民族在顽强地崛起。
摄影/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主 编:冬 歌
执行主编:蔡泗明
责任编辑:吴秀明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5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