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娄烨的一部电影学习“编写故事的方法”【叙事构思分析/附电影剧本】

导演娄烨的成名作《苏州河》(1999年 )

“故事的讲法”案例简析

影片主要通过“我” 的视角讲述了当代上海的一个送货员马达前后遭遇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孩的奇特故事。

影片釆用套层结构,展现了两段爱情,一是 “我”和美美的快餐式的都市爱情,另一段是由“我”来讲述的马 达和牡丹的童话般的爱情故事。

电影《苏州河》讲得本是一个老掉牙的爱情故事,但却因导演娄烨对叙事的精心设计和独特的影像风格,呈现给我们一个完全不 落俗套的银幕映像。

叙事构思一:融汇写实性与写意性的叙事方式

首先电影以纪录苏州河沿岸的画面开始,并釆用了从第一人 称“我”的视点出发,以“我”手中的摄影机为客观记录现实的工具的纪录性叙事方式,且在全片中作为摄影师的“我”的影像从未 出现过,这些似乎都是为了表现电影的客观写实性。西方艺术有着 悠久的写实主义传统。电影发明后,其拍摄手法也是以模仿真实为主。然而发展到今天,它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录影像的机器。《第七艺术宣言》的作者里乔托·卡努杜很早就发现电影“一定成为新 的抒发感情的工具”,要求于第七艺术的并不是叙事诗的电影,而是作为“新的生命的意义”和“灵魂和肉体的总表现”的电影。

影片《苏州河》所釆用的通过使模糊性独白与写实性画面相结合,从而产生出强烈的矛盾冲突的叙事方式是该片的独到之处,它不仅为整部影片的叙事风格奠定了相互矛盾、不确定的叙事基调, 还以此种叙事方式上的剧烈冲突冲击着观影者传统的心理接受状 态,从而使观影者获得更加深刻更加强烈的审美体验。写实性叙事与写意性叙事的相互碰撞与融合的叙事方式使该片具有很强的层次感,迥异于普通影片,也使其叙事方式更具美学研究价值。

叙事构思二:叙事视点转移

在电影中,叙事视点的问题远比小说复杂,因为电影里存在着摄影机。摄影机直接代表着目光或视点的存在。摄影机的视点有时 等同于叙述者的视点,有时又跟叙述者的视点迥异。在一部电影 中,往往釆用同一叙事视角,如限制性叙事或是全知全能性叙事但是在《苏州河》中却同时使用了以上两种叙事视点。打破了叙事视 点的统一性,这种反常规的视点安排使影片的不确定性叙事风格得到了强化,也使观众在同一部影片中得到了两种不同的审美体验。

影片《苏州河》的前半部分以第一人称“我”开始,“可 能”、“也许”、“好像”不确定的讲述了马达和牡丹的爱情故 事。到了第41分05秒时视点由“我”的主观构造转向了马达的自我完成。这时候,马达跳出了 “我”的“控制”,变成和我生活在同 一时空的现时的人。视点的转移使影片叙事角度呈现为一种套层式 的结构。观众在不同视点的转换下,时而迷醉,时而清醒,体味着与一般影片完全不同的审美体验,得到的是比一般影片更强的情感 认同,触发的也是比一般影片更深层次的对生活、对人生思考。

叙事构思三:时空的交叉与并置

影片的叙事结构中,时空的设置出现了交错的状态。即视点 转移的同时出现了时空的交叉和并置。

《苏州河》全片长度为1小 时22分钟,故事发生在三个时空:现时时空13分钟;过去时空28分 钟;现时时空(含幻觉时空)47分钟。

“现实时空1”在现在时间中记录“我”和“美美”的故事。“过去时空”以话外音的方式在过去时空中讲述马达和牡丹的故事。

“现实时空2(含幻觉时空)”在现在时间中以真实与虚幻两种方式交叉的呈现“我”、马达、美美与牡丹的故事。交错的结点出 现在牡丹跳河后。结点之前,“我”虚构的马达与牡丹之间的故事 开始于“我”的叙述,在时间上处于“我”与美美的“爱情”开始之后。结点之后,马达跳出了 “我”的虚构叙述,成为与“我”同 时存在于同一时空的人。也就是说,马达存在的时间与“我”所存 在的时间在同一空间获得吻合。开始的时间不同,却获得相遇而行,这使电影的时空结构出现了交叉。而“我”随意虚构的马达情 况竟然与真实的马达一模一样。

导演有意将真实与虚构混淆在虚构 下,时间上的错位与交叉所达到的效果正是在让观者在不得不淘汰基于时间顺序而排列的先后标准,釆用平等的目光加以审视。

由此,电影的叙事突破历时性,完成了共时性空间的构建,使人物、 观念与事件的展示获得了一个并置在同一水平线上的机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