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談經典銘器 BBC LS3/5a @ 半條命的胡說八道 :: 痞客邦 ::

因為看到太多似是而非評論BBC LS3/5a的文章。
看不下去了,所以才發此文。

1993年購入Harbath胡桃木版BBC LS3/5a,1999年購入Roger黑檀木版AB1,至今約19年歲月的聆聽經驗,其中換搭配各種不同器材無數,從土炮到國際發燒名牌及古董機,每一種可能讓BBC LS3/5a變得更好的機會都嘗試過,在此提供個人經驗淺談,只希望擁有BBC LS3/5a的迷途羔羊們能有所獲益。

小弟不是音響商,也稱不上發燒友,所以沒有商業考量,只單純愛聽音樂。
也不敢保證我所知道的就一定正確,無批評毀謗之意,所以不接受筆戰,請見諒。再者個人不是只有BBC LS3/5a這對小喇叭,也擁有四音路具有超高音單體及15吋低音單體的大系統,還曾因低音太強搞到鄰居報警。因此本文中的評論雖然不能說完全公道,但也不會是偏頗小喇叭的吹噓文。至於BBC LS3/5a的相關資料、歷史沿革等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請自行參閱相關網頁 : http://www.ls35a.com/。

BBC LS3/5a,玩音響的人鮮少沒聽過這對經典喇叭的名頭。真的擁有過或聽過這對喇叭的人卻更少人真正懂得它的價值。一對三十幾年沒改版、沒打廣告的喇叭能做到二手價高於原售價,這這這、、、、、真的是這樣。但它的歷史、優、缺點、擴大機瓦數、搭配線材、高頻極限、中頻渲染、低頻延伸、附屬超低音、、、、、所有的一切,幾乎都被誤解到一塌糊塗。

第一大謬誤:音樂重播的標準?
熟悉BBC LS3/5a的人都知道它有好幾個不同廠牌製作的成品及復刻版。也都一致認同這些不同廠牌、不同材質、甚至不同單體所組裝成的BBC LS3/5a,只要經過BBC的認證,聽起來幾乎一樣,連電腦頻譜測試都近乎雷同。也許你會告訴我Rogers人聲、中音較甜,Harbath動態較大、解析度較高,Spender編制較寬、音場較廣等等大家都知道的特色小差異。但從來就沒聽過有人質疑:不同廠家製作聲音還能一樣這件事。說句不是開玩笑的話,有的喇叭同廠生產、同單體、同材質、同批號,甚至同一個師傅製作,聲音表現都還無法一樣。怎麼BBC LS3/5a可以做到這麼類似?其實,在BBC LS3/5a被設計出來的同時,一個音樂重播的標準就已經被制訂出來了,BBC LS3/5a的原設計人就是兩名BBC的錄音工程師,所以從錄音室的收音標準到重播時的準則都已經被設計好了。而各家生產廠商,不管用什麼材質都必須達到這個標準才算合格。只是要達到同樣的標準,選擇原始設計時的單體、阻尼、箱體材質、接線、、、等等當然比較容易達成。後來各廠依此規格製作的仿製品及復刻版,因為原單體供應商KEF停產該單體,面臨必須採用別的單體的困境,卻都有辦法惟妙惟肖的仿製成功,關鍵就在這一標準上。而這個標準的意義就是:這才叫音樂。(註1)

所以,聽慣搭配得宜的BBC LS3/5a的人,幾乎無法接受其他音響系統的聲音。然而,這也不叫獨裁霸道。就像有人衷情Jadis+Wesatlake、有人死守McIntoch+JBL、Marantz 7C+8B配Tannoy或是Altec+WE124、300B、、、、 但最叫人猜不透也最不甘願的是:這麼一對比A4紙張還小的喇叭,為什麼能重播絕大部份的音樂,而且音樂的渲染力極佳。而其他大喇叭卻都只擅長某一領域,這叫那些花了大錢的闊老爺們真的不甘心。有位聽ATC300(該喇叭有四顆15吋低音單體)的朋友,在聽過BBC LS3/5a+AB1播放鼓王閻學敏的專輯後直呼15吋怎麼可能輸4吋?在解釋之前,先來說個笑話。某家喇叭生產廠商吹噓其產品能重播Moira Kerr專輯MacIain of Glencoe中,第十首歌曲Farewell To Tarwathie前奏中海嘯的低音至10HZ。結果該專輯的錄音工程師爆料說他在錄製這張專輯時,已將40HZ以下的聲音都銷掉了,怎麼會有10HZ的聲音?同理可證,除非你聽的訊號源是自己錄製的,否則這些只有狗或蝙蝠才聽的見的聲音,都不會出現在重播的音樂裡。就算有些不修正或不懂得要修正的錄音工程師,所錄製的直刻作品中有這種訊號源。除非你是蝙蝠俠或一零一忠狗否則你都不可能聽到這些聲音。那既然聽不到也不錄進音樂媒體裡,那器材還有必要提供重播極高頻和極低頻的能力嗎?有個知名的音響雜誌主編洋洋灑灑的寫了一堆理論,為這件國王的新衣作足了辯解,害我一直以為自己是笨蛋所以看不到這件國王的新衣。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會看見不就是有鬼了,他還要硬作解釋是聆聽空間深度不夠所以聽不到(雖然這在科學上是對的)。後來有位朋友花大錢向手工音響師傅訂製喇叭,它的喇叭還真的會跑出一大堆奇妙的聲音,鼓聲的低頻延伸居然會斷掉再繼續發聲,中低頻異常澎湃。原來它的分音器沒調整好且中低音單體跟低音單體銜接有落差。這也不能怪廠商或雜誌總編,台灣的發燒友通常聽的不是音樂的本質,而是音樂中的幾個特殊音節。聽1812只聽砲聲、聽蔡琴也只聽『是誰?』。某代理商跟我說:一般的擴大機以人聲為校正標準,他們家是以鋼琴聲音為標準。所以該廠牌鋼琴琴聲特響,尤其強調觸鍵聲特別明顯於他牌。哎!我實在是聽不懂他所說的理論。他們家的器材還特別受醫生權貴所青睞。只是他們當真沒發現自家的器材唱鄧麗君很張清芳,而唱張清芳又很郭金發嗎?然後可憐的蔡琴則是天天重感冒。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搭配跟喜好的問題,但這些人卻都自詡是忠於原音重現。那為何某名牌擴大機廠推出近200萬台幣高價的前級擴大機,其線路居然完全仿照Marantz 7C這種古董機?是對經典的肯定?還是黔驢技窮?私下認為是前者,因為Marantz 7C已經制訂了一個完整的標準,照這個標準就能完美而中肯的詮釋音樂。這點跟BBC LS3/5a的設計理念一樣,然後在這個標準下他們盡力達到完美。一切依音樂的本質,而非個人喜好、扭曲行事。但愚蠢的商業行為已經開始危害音樂創作,不少已銷售為主的音樂創作方式,開始遠離音樂的美學,轉變成聲音的暴力,音樂的內容越能讓音響產生爆棚的效果越好。乍聽之下一定忍不住掏腰包購買,但聽沒幾次就會束之高閣,因為聽完心裡壓力更大。而BBC LS3/5a卻能讓你一整天都不想關機,該溫婉、該澎湃、一切筆隨意走,完全忠於音樂本質。BBC LS3/5a的規格老實講:很糟。二音路、A4 Size 中低音只有四吋,極高音上不去、極低頻又下不來,高阻抗又低效率,實在沒有上得了台面的規格,但只要有合適的搭配,在它所能演繹的範圍內卻幾乎完美。(註2)

第二大謬誤:難推,不好搭擴大機?

BBC LS3/5a要用多大瓦數的擴大機來推它?一般發燒友會告訴你越大越好,各土炮擴大機生產者則會以他們家的產品能推動BBC LS3/5a為榮,來宣揚誇耀他們的產品推力十足。總之一般認為BBC LS3/5a難推的要命,擴大機瓦數越大,BBC LS3/5a的聲音表現就越好。其實你只要聽到這種說法就可以斷定那個人是門外漢。我個人就聽過用300B的管子,只作0.6W輸出的土炮管機就能爆棚的誇張表現,但阻抗是16歐姆。那次的經驗讓我相當驚艷,要不是因為那機子的聲音走向不是我喜歡的風味,早就掏腰包買走了。BBC LS3/5a搭配的最大問題不是瓦數,而是超高阻抗。一般版BBC LS3/5a就已經高達11歐姆,Rogers最經典的版本,也是傳說中最神奇的BBC LS3/5a則高達15歐姆,阻抗這件事就像河流的堤防一樣,當河水的高度低於堤防,再大的瓦數都沒用,只能表現得較小瓦數好一點點。我個人聽過印象最深刻的經驗是KEF BBC LS3/5a+Harbath extender搭Marantz 8B,接16歐姆輸出。本來那位朋友因為一直弄不出好聲音,另外購入Jadis DEFY 7 + B&W 801第一代密閉式音箱版,然後想賣掉KEF BBC LS3/5a+Harbath extender及Marantz 8B。後者不用多說其表現本來就是參考級的聲音,鮮少人不被其聲音整體表現震撼。在我的建議及幫忙下(註2),朋友勉強一試的心態接上16歐姆輸出。簡單而低調的說吧!後來被賣掉的是Jadis DEFY 7 + B&W 801。當天的試聽採AB TEST,每張唱片剛聽完就換另一組系統再聽,從歌劇到國劇,帕瓦洛帝PK郭金發,馬勒、卡拉楊到蕭堤,鄧麗君、紀露霞到蔡琴、張清芳。弄到當天半夜兩點多時,挑戰閻學敏的炎黃第一鼓中的絳州大鼓。KEF BBC LS3/5a+Harbath extender搭Marantz 8B與Jadis DEFY 7 + B&W 801的決戰最高峰,低頻量感、沈潛深度、鼓皮Q度、、、都是前者勝出,很明顯後者聲音已經混成一片轟隆隆,而前者幾乎可以清楚點出群鼓齊鳴中每位鼓手的位置。Marantz 8B接8歐姆時只有35W,接16歐姆時更只有17.5W用來推動4吋中低音單體,相較於後者的80W推15吋低音單體,後者從高音到低音全敗、音樂性較遲鈍,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特性更是大敗,賣個關子這最重要的特性最後再說。這次經驗也害我打消接收B&W 801的念頭轉而購入JBL 4344。

難推嗎?不,但是你的擴大機要有高於BBC LS3/5a阻抗的輸出選項。

第三大謬誤:規格不等於價值

常聽到有人批評BBC LS3/5a是小喇叭,只能聽聽人聲、弦樂,當然在前一段文中已經證明是誤解。然而規格真的很重要嗎?音響發燒友的級數從聽聽組合音響的Hi-fi入門級、到動輒百萬到千萬級設備的Hi-End級發燒友,最後昇華成古董館機加全音域單體或古董喇叭的Hi-Top級,其演進過程剛開始真的是設備規格的提升,到後期就演進成對音樂性的追求,規格高不一定就好聽,但是一定很貴。還好我沒錢玩設備,只是喜歡聽音樂。目前為止試聽過三次高達千萬級的音響(聆聽時間超過3小時者),都讓我厭惡得急著回家。原因無他:不好聽。必須澄清我不是美聲派擁護者,反而比較喜歡聽監聽器的聲音,但這些規格超高的機器把每個聲音的細節都唱的很用力,聽人聲老聽到很大的口水聲,絃樂的擦絃聲比主旋律還清楚,這哪叫音樂?音樂是一種讓人樂於去聽的聲音,不是噪音。如果你曾經聽過一些經典老機器所發出來的聲音,試著比較一下它和這些天價器材之間的差異,你就會發現在老系統中這些口水聲、擦弦聲還是好優美,但現今旗艦設備所發出來的聲音真的叫噪音。不想指名道姓,舉例而言:如鑽石高音和鈚高音,始終讓我無法接受,更不要說離子式高音。試問有哪一段音樂是拿鑽石敲出來的。而鋁質高音跟絲質高音聽起來雖不是最好,但就舒服多了。傳說中最好的高音單體卻牽扯到殺生,所以我買不起也不想買。

那這些高價器材該賣給誰?簡單啊!就像高速公路明明最高速限只有110公里,超過120公里就得挨罰。還是有很多人斥資千萬買超跑。開超跑舒服嗎?請參閱電影國家寶藏中最後一幕。要享受跑車的感覺其實只要找0-100KM加速性好的車就好了,何必花大錢?BBC LS3/5a就像是GOLF GTI這種小鋼炮,滿足最高需求的最低消費。某音響商在安裝其代理產品中的最高級旗艦喇叭(連專屬擴大機要價上千萬)時,居然是先用BBC LS3/5a試音、調擺位及音場。那為何不買BBC LS3/5a就好了?除了撐場面、炫耀財富之外真的沒必要。

規格、售價真的不等於音響系統的價值,而音響的核心價值就是要好聽。

待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