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 | 沈永兰,她的生命定格在下乡第100天

转载自公众号: 新三届

原编者语

沈永兰,女 祖籍苏州,北京女八中68届高中生,延安县李家渠公社高家沟生产队知青。1969年2月1日从北京出发,2月3日到延安,4日分配到延安县李家渠公社高家沟生产队插队落户。父亲在财政部工作,母亲在中央政法干校(公安大学)工作。1969年5月11日由于山洪暴发,收工回家时在快到村口的一条不大的河沟里被洪水冲走。遇难时19岁。

1969年5月18日在高家沟村召开沈永兰同学追悼大会。其父从北京赶来,哭喊“永兰女儿”,为女儿送行,令人动容。全公社的北京知青200多人也跋涉几十里山路,赶来送别自己的同学,我们永远记得这个场景。追悼会后,沈永兰的遗体被安葬在村前的山坡上,面向东方—故乡北京的方向。此事的发生距离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队整整一百天。由此,引发并影响了中央对延安地区和知青的系列政策。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沈永兰

原题

生命的代价

作者 | 李一勤

如果问李渠知青,在延安有哪一件事是最难忘怀的,估计都会说是刚去时延安的那场暴雨。因为那场暴雨,使我们失去了同去插队的北京女八中知青——沈永兰。

沈永兰是北京知青倒在延安黄土地上的第一人。从离开北京的1969年2月1日算起,到她遇难的这一天,仅仅过去了100天。

那天下午四点多钟,知青们正和老乡一起在黄土高原的坡地上、山沟里耕作。突然阴云密布,雷声滚滚,瓢泼大雨骤然而至。荒脊的山坡顿时一片昏暗,雨点倾泻般从天而降,砸在头上生疼。黄土地瞬间一片泥泞。雨水很快与泥流混在一起,随坡而下,向沟底、山外倾泻。

沈永兰与同学们

光秃秃的高原一望无际,哪有避雨之处。正在耕作的老乡和知青们都被淋得浑身湿透。乡亲们惊惶失措,不等队长吩咐,立马冒着暴雨,向山下狂奔起来。知青们不知深浅,还在奇怪老乡们的行为。队长紧张地赶着知青,说快个,快个。洪水冲下来,就回不趷了。

走惯山路的老乡腿快,连腿脚蹒跚的老人也利落起来。人们顺着山坡跌跌撞撞地飞身溜下山。由于坡陡,知青下坡的脚步跟不上老乡,纷纷落在后面。

这一天,是我同队同学杨根昕的生日,我们留下他做饭,另外三个女生和我一起上山劳动。看着老乡惊慌而逃的样子,三个女生笑出了声:无非是下场雨,至于吗?反正已经淋湿,何必着急。毛主席不是讲,要在大风大浪里锻炼吗!她们索性放慢脚步,高歌起来。我看着她们潇洒的样子,觉得也太小资了,老乡的奔跑必有原因。

虎家坡女八中知青

由于那天劳动的地方就在村对面附近的山坡上,我们很快跨过沟,跑回村。天还是那么黑,雨还是那么大。不大工夫,只见山上的水顺着山沟咆哮着奔泻而来。水头如一面墙般扑面而来。沟边的土坎在洪水冲击下,一块块被剥离,掉入水中,随洪水顺流而下,急速向沟底奔去。两侧的沟沿继续坍塌,冲击下面的沟帮。洪水中夹带的杂物、树枝,随水面起起落落,犹如冲浪。平时只流着清澈山泉的小山沟,竟然汇成滚滚的巨浪,轰轰隆隆,浩浩荡荡,摧枯拉朽,以不可抗拒之势向山下汇集,冲向山外,归入波涛滚滚的延河。

我住的窑洞就在沟边,目睹着汹涌的山洪,耳听着轰鸣的水声,感受到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威力。来不及回家的老乡也聚集在我所在的窑内。乡亲们惊魂未定的表情和死里逃生的感觉让我知道事情很严重。

晚上八点,各家收到公社有线广播发出的通知,号召延河两岸社队的共产党员和社员,到延河边搭救落入水中的人。此时的延河,已达没顶之深,上游倾泻下来的洪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树干、树枝、石头、木块、各种建材及杂物,恶浪滚滚,不可阻挡。黑灯瞎火的,伸手不见五指,谁敢靠近那滚滚的激流。

阳坬和沟门知青

晚十点,公社广播又发出紧急通知,说高家沟的北京知青沈永兰被水冲走,现已失踪,让沿途村队在沟边寻找。高家沟所在沟与我们村相邻。沿沟而上,有四个村,其最深处就是高家沟。那里有同学张征、陈江一,还有张征的哥哥张路。女生都是女八中的,人数较多,由于远,我没有去过那里。听到广播,我的心揪起来,被这么大的洪水冲走,凶多吉少!

第二天,洪水退去。传来噩耗,在离高家沟不远的沟槽里,发现沈永兰的遗体,一块大石挡住她,一夜的冲击,已使人气息全无。当时人们都去下面的洪流中寻找,没想到她还在沟中。

我们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来到最艰苦的延安,繁重的劳动,粗糙的饭食已经让我们的心理几乎崩溃。没想到还有生命之危。仅三个多月,就失去了一位同来的队友。

又过几天,公社通知,将在高家沟举行沈永兰的追悼会,要求所有女八中同学参加,男生自愿。虽然不是我们八中的同学,但我们是同来、同地、同命运的北京知青,我们决定去。

沟门知青在延安张思德墓前

沿我们村这条沟上行,翻过山梁,就到了高家沟,这里已经人山人海。一百多北京女八中的知青汇聚在这里,小小的村庄顿时熙熙攘攘。我找到张征、张路、陈江一,才知道当时沈永兰差了一步,当她跨越沟底时,滔滔洪水铺天盖地倾泻下来,会游泳的同学,挣扎着靠上岸,可能沈永兰不会游泳,被水卷走。天黑什么也看不见,大家打着手电都到下面去找,错过了机会。

追悼会开始了,专门赶来的沈永兰的父亲痛哭不已地讲了话,我们只看见他在哭,讲的是什么却听不清。是啊,把女儿送往延安,仅三个月就永远失去了,作为家长,谁不痛心?接着,所有同学排成长队,顺序围绕着打开棺盖的棺木,瞻仰沈永兰的遗容。

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酱紫色的涨得很大的面庞。可能是洪水冲击的缘故,也可能是防腐药品所致。这张变形的脸,是我首次见到的遗容,一种莫名的恐惧涌上心头。难道我们的插队是一个有死亡之危的险途吗?

后来,不断传来知青因窑塌、坠沟而死亡的消息,打击着我们的神经。

姬庄知青郭维克、何世纪

陕北的贫困状况经枣园公社插队的周秉和,传到敬爱的周总理。而知青的生活的窘境,经周秉和与我公社何立群同学告知总理,知青问题严重到有人付出生命的事实时,使总理极为震惊,深感惋惜,决定中央出面解决延安贫困和知青的问题。

很快,中央召集陕西和中央有关部委,开了解决延安问题的座谈会。以《座谈会纪要》的形式,要求各部委给延安投资建小钢铁厂、化肥厂、农机厂、水泥厂、卷烟厂等,加快延安建设,改变穷苦落后面貌。并赠送了一些农机设备,使延安农业生产得以提升。同时,要求从北京调1400名干部到延安,分配到有知青的生产队,把北京知青的事管起来。后来又把中国农业大学下放到延安,带动农业发展。解放军总医院也把延安作为战备的基地,派医疗队进驻延安……。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使延安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北京干部到延安后,组成各级机构,不仅有驻地区、县、公社的专门干部,更多的干部分到各知青点。到我们李渠公社的是北京机械仪表局及其所属单位的干部,由陈启伦、李俊渔带队,而相邻的冯庄公社由于较乱,派去的是北京公安局的干部。北京干部来到知青点,和我们同吃同住,还规定必须每周休息一天,组织学习。由于知青所住窑洞都是老乡的废旧窑洞,有人被塌窑压死,还组织各村互查,同时对知青的下乡经费进行核查,查出大量挪用、贪污的现象。知青有人管理,一些违法乱纪现象就得到控制,同时加快了知青的招工分配,知青的分配也不会被当地截留了。

中央对延安和知青的关怀,是改变我们生存条件的起点。比起其他地方插队的同学,延安知青较早得到安置。据当兵复员回到陕北的何世纪讲,他75年回到公社时,所剩知青已经不多,看到文革后云南知青集体跪求安置的情景,相比之下,我们真是幸运得多。

高家沟知青张征、陈江一

原载:北京八中老三届同学会的博客

(0)

相关推荐

  • 知青回忆: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

    高大的剑杆杨树,整齐.端直耸立在宽阔的柏油路旁.一行行茁壮,枝繁叶茂.沿着林荫遮蔽的这条平坦大道,就来到了山川秀美的枣园村. 阳春季节,从农田基建工地收工回来,我接到公社的招工通知,被录取到西安铁路局 ...

  • 知青岁月 长沟流月去无声 作者/刘春莲

    欢迎转载本公众号的作品,转载时 注明转自<唐山知青诗社>.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一个月内未收到本刊发布信息,稿件可自行处理. 公众号第70期 长沟流月去无声 刘春莲 1965年7月,我考入唐山 ...

  • 【徐永群小说】亡 妻

    文/徐永群 亡 妻 陕北的春天,又迎来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春耕正式开始了. 乡亲们还是很重视这个节气,庄爷们排成队,-溜溜剃个光头.婆姨们摊成-叠叠的春饼,卷上豆芽菜,胡萝卜丝,洋芋丝,光景好的人家 ...

  • 听说宜川脱贫了 / 文:张婉茹 / 轩诚诵读(第1388期)

    宜川是我们的第二故乡,父母亲6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就从老家.有关中平原白菜心之称的三原到了陕北小城宜川,在艰难地环境中生活了二十二年,我们兄妹三人也都是在哪里出生的.在国家精准扶贫的的洪流中,一条宜川脱 ...

  • 知青往事:知青返城他和相爱的人分手,重返第二故乡他感动哭了

    王昌平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退休后在他们小区做保洁员(义工),因为他会唱陕北民歌(信天游),北京话还夹杂着一些陕北口音,小区里的居民对他的印象很深刻.王昌平最拿手的陕北民歌叫<兰花花>,他张 ...

  • 靳之林老师

    人们时常总说清明时节寄哀思,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因前两个多月新冠病毒疫情所造成的伤害时,我国政府宣布今年清明节将举行全国哀悼,来深切悼念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的英雄烈士和逝世同胞.在这个特殊的清明节,4月4日 ...

  • 【徐永群】陕北知青岁月——窑洞的故事

    文/徐永群 陕北知青岁月 窑 洞 的 故 事 我到公社参加了三天会,是出席学毛选先进份子总结大会,我在会上也作了发言,后大家评比推选到县城参加更高-格的会议. 尽管出席会议的我们队大队长-再保举我去, ...

  • 我在中旗下乡的日子(七):突来的山水

    本文作者:谢江 邻村水库决堤毁坝, 滔滔洪水如脱缰野马, 奔腾咆哮着流向村子. 下乡插队六年了,一起从北京来的十一人就剩下我和春来两个"出身"(那时对黑五类子女的简称)还在继续接受 ...

  • “红色故事” 征文 | 王守庆:延河水养出愚公家乡好儿男 | 作者:​王占雨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湖北女孩因救人牺牲,生命定格在29岁,上万人送行,学校以她命名

    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觉得一辈子就是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过,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也有人觉得生命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尽微薄之力为社会做出一点 ...

  • 福建状元陈勤年薪154万,从美国楼顶一跃而下,生命定格在38岁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这是多少考生的梦想?以致于很多人以为考上好的大学,就是成功了. 殊不知,有人清华毕业当保安,有人北大毕业也难找工作. 而下面米酱要分享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本是高考状元,浙江大 ...

  • 「写作坊·美文」康永兰|父爱如山

    作家新 干线 父爱如山 一日在街上走着,见一耄耋老人拄着拐杖,两腿蹒跚着往前走,身边紧紧跟着的女儿,一双手放在空中,随时准备搀扶.这样温馨的画面让我触景生情,决定去看看我的父亲,坐了大约半小时的车来到 ...

  • 聆听难忘的声音丨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将生命定格在碧海蓝天

    聆听难忘的声音丨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将生命定格在碧海蓝天

  • 高考前夕美女学霸走了,生命定格在18岁,去世前的决定让人泪目

    随着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众多学子的心里有焦虑.兴奋,毕竟经过高中三年的努力之后,胜败就在6月7日和6月8日这两天了,大家一方面迫切的想要知道自己努力的结果,一方面也有担忧,万一自己发挥不行,那么三年的 ...

  • 她的生命定格在25岁,死后30万人为她送葬,还有人为她殉情

    自古以来红颜薄命,多半都是因为负心汉.民国时期,我国曾经涌现了许多外形美丽的女子,但是这些女子却很少有能够寿终正寝的.她们都是那个时代里卑微生活的人,明明只求安稳的生活,却总是不能得偿所愿.而女子从来 ...

  • 追思黄永砯 他的生命是一场充满强度的运动

    两个月前,著名艺术家黄永砯突然地离开了我们:而两个月后,他离世前创作的最后一件作品</&r>在第八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分展场宝安桥头社区展场震撼亮相.为了表达对这位艺术和思想大 ...

  • 【远方】贵州《今夜又失眠》 文|单永斌 主播|生命的舞者

    [作者]  文|单永斌  主播|生命的舞者 编辑|憨憨 今夜又失眠 文/单永斌 听过春燕呢喃 看过油菜花开遍金黄的田野 今夜又无眠 朦胧的思绪 飘过窗外的春虫低吟 翻越心里的连绵大山 来到家乡的小河边 ...

  • 清代画家沈庆兰《农耕图》册

    <农耕图>由清代画家沈庆兰绘制,设色纸本,共计二十二开,每开纵23.5厘米,横24厘米,每开约0.5平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