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冲突的假象:中美其实都已落入陷阱?|

最近几年,大国冲突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流话题。如何解释大国冲突一直困扰着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找到了一条通往和平与繁荣之路——自由市场与对外贸易。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这一神圣观念。此后,每一次大国战争及冲突都对经济学构成现实的挑战。

政治学中的诸多解释,如修昔底德陷阱以及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均属似是而非的理论。本文从国家制度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出发解释世界大国冲突的真相、演变与假象。

一、大国冲突的真相

二、大国冲突的演变

三、大国冲突的假象

01

大国冲突的真相

美国经济史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写过一本著作叫《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与一般经济学家不同的是,金德尔伯格选择了国际秩序的视角解释大萧条。他的观点是,各国不会自觉、自愿地提供确保国际经济体系稳定的“公共成本”。这就是国际动荡不安的原因。

金德尔伯格认为,大萧条起源于美国在一战后取代了英国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导者,却没能承担起全球公共用品的责任。英国在政治上依然是全球领导者,但是经济上已力不从心。这导致世界堕入大萧条、种族灭绝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全球化时代,维护国际秩序的“公共成本”是一个国际难题。在新旧经济大国交替之际,没有经济能力又不愿让步的老牌大国,有经济能力但还没有意愿或政治手段领导这个世界的国家,均无力承担全球公共用品成本。这是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种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

经济学家对金德尔伯格陷阱的争论,根本上源自对制度内生性的分歧。那么,金德尔伯格陷阱是否真实存在?

1914年萨拉热窝行刺事件爆发,整个欧洲陷入混战。此时,美国作壁上观,忙于欧洲战事的大国交给这个“小弟”一个艰巨的任务——管理好国际黄金标准。黄金标准是当时英镑体系下的国际汇率体系,美联储的任务是维持黄金价格的稳定。这就是国际汇率体系,维持这一体系是需要成本的,看美国怎么表现。

镀金时代后的美国已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工业产值超过英国,但是美国的主流思想依然是孤立主义,不愿意干涉欧洲事务,迟迟不加入一战。当时,刚刚成立的美联储缺乏在世界大乱之际独挑大梁的意愿与经验。随着欧洲战事的深入,越来越多黄金流入美国,美国很快从债务国变为债权国。

这对原有英镑体系下的国际汇率带来巨大的冲击。美联储在关键时刻打破了黄金标准,大幅抬高美元汇率,促使黄金贬值。在金本位时代,黄金的信用是至高无上的,大于国家信用。美联储的做法引发了金本位时代的第一次黄金信用危机,从此黄金信用一去不复返。经济学家蒙代尔甚至认为,如果美联储不打破黄金标准,就不会发生大萧条,也不会出现纳粹革命,更不会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国际汇率一片混乱。1922年,各国齐集意大利热那亚,试图重建全球汇率体系。战后的欧洲国家负债累累,经济低迷,社会动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时的美国,工业生产总值世界第一,黄金储备世界第一。美国试图利用黄金储备优势,与英法两国共建国际货币体系。但是,这个新兴的国家还是被欧洲老牌帝国排挤在门外,英法接过被美国管理得一塌糊涂的黄金标准,制定了以英镑和法郎为核心的金汇兑本位制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