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智泉流韵》特邀作家康宏伟原创《故乡——心灵的家园》

故乡--心灵的家园

故乡---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我的家在汝河南岸,南有康河清澈缓流,中有鲁沟河穿村而过,北有汝河波澜不惊。七十年代,汝河水源丰沛,岸边荒滩(现在叫湿地)一里多,草木茂密,绵延的芦苇荡从杨楼到怯庄几十里连成了一片,是织簸(建瓦房的一种材料)、编芦席的材料,也是集体经济的一项收入。每到星期天或者放假,父母就让我挎上篮子去割草,喂养自己家的牲畜,或者交到生产队换取工分,这时约上二、三个伙伴,到汝河边割草,一到了河边,往往把割草的事情放在一边,开始逮鱼捉蟹,河滩湿地杨柳成林,青草茂盛,蒹葭青翠,紧挨着河岸是一个大桑园,桑园边是一条从汝河引过来的清澈水渠,每到麦子即将成熟的季节,就是摘桑葚的时候。那时候栽培桑园,是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桑叶是养蚕的必备材料,桑树是为了长大做桑叉,种植桑树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桑葚从来都把它当成了副产品,没有人会把它当成商品去卖,更想不到现在它价值每斤30多元/每斤。摘桑葚,我们常常弄得满手满脸乌紫,有诗曰          桑 葚

芦笛曲妙舞尘芳,

桑葚紫红甘味长。
    芦荡唱和鸭雀闹,

随鹅北去捕鱼忙。

等吃够了桑葚,就下河逮鱼,如果运气好逮到了鱼,就用桐树叶包好,外面裹上一层黄泥,架上柴火烧烤,等到把黄泥烤干了,里面的鱼就熟了,这是祖宗流传下来的原始做法,由于烤制过程中气味没有散失,一剥开立即香气四溢,这是自然的味道,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美食,有诗为证:

芦 荡

蒹葭翠幕汝河湾,

芦荡绵延百鸟欢

年少捉鱼不知味,

剥得烤鲤忘撒盐。

家门前是穿村而过的清澈的鲁沟河。关于鲁沟河有一个传说:之前,这里本来没有河,只在村西有一个水潭,叫老雒潭*,潭水几百年不干,潭中有一只老鳖修炼成精,有一年,它得知将有滔天洪水灾害爆发,于是在一个夜里一路向东到了汝河,它的足迹所走过的地方变成了一条河,洪水泛滥时,鲁沟河发挥了疏浚洪水的作用,使洪涝灾害降到了最低。后来,我所经过的75.8,98.6等特大的洪涝灾害,我们村就像是大海中的一座小岛,虽然康河、鲁沟河、汝河三河交滩,我们村仍然屹立不倒,无人伤亡,这是后话。到了春节,这个鳖精到河北大张请戏,为自己庆功,人家问他姓啥,他说姓袁,家住康庄西2里地的雒潭村。大张的戏班按照地址找来,却只见一潭清水,而没有村庄,仔细打听才知道是老雒潭。

我家门前30米,就是鲁沟河的河滩,现在知道那叫湿地,那里栽植了成千上万棵杨柳,那是盖房子、打家具的必备之物。更是集体经济的储备。每到放假,这里就成了我们追逐嬉戏的乐园。后来上中学的时候,父亲给我买了一辆二手加重自行车,我们几个要好的伙伴就不再推桶箍(铁环),打愬(陀螺)了,我们就轮换着骑自行车,我在前面骑,伙伴们在后面追,然后轮番上阵,直到汗流浃背,都累趴下为止。邻居有一个小女生,过家家的时候常常扮演“媳妇”,每每看到我们男生骑自行车就眼馋,在我们后面蹓了几天,从来没有轮到她骑一次,由于非常想学会骑自行车,于是在一个傍晚,趁我外出玩耍,蹓到我家骑上扎在那里的自行车“练习”起来,不小心裤脚被夹在链子里面了,越弄越紧,没办法就喊人把她妈妈叫来,她妈妈又把我找回来,弄了半天才把她的裤子弄出来。

那时候农村的文化生活比较落后,县里就组织电影队到各村巡演,只要听说附近哪个村放电影,晚上就跟着大人,不辞劳累去看电影,最远要跑七、八里地,那时候看的电影大多是《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等,我因为错过了一场电影《三进山城》而懊悔许久,因为大人讲电影情节的时候我插不上嘴,更体会不到毛泽东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意义。对寓教于乐更不知所云。虽然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父亲去世已经十几年了,母亲一个人在家,养了一群鸡子,一只狗和一只猫。老母亲今年已经80有3了,每次我回家让她进城和我们一起生活,她都是说,我去城里谁也不认识,老是淘急,在家里想找谁说话就找谁说话,我不去找他们,他们就来找我,我们前三皇后五帝的喷呀,喷到后半夜。我去了你们那里,住在天半通园里(高楼层。方言:在半空),就是对门谁也不认识谁,哪有这种乐趣。现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村建设,园林村建设使农村的面貌大为改善,卫生状况也大为改观,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现象已经不见了,各村都有文化大院,文化生活也有所改观,老人们不愿意进城生活,在家里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乐趣,他们不愿意离开那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土地,他们不愿意离开那布满自己足迹和希望的土地,他们是在守望,守望那一份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在他们的骨子里,自己始终是农民,显然取消城乡户籍限制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市民”对他们来说是那样的陌生和遥远,和自己农民的天性格格不入。前几年,老家还种着地,每到农忙季节,我就带着儿女们回家帮忙,儿女们虽然不会干农活,但是让他们看看粮食的生产过程,再看看种地的艰辛,感受一下“汗滴禾下土”的氛围,让他们起码知道粮食是经过了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而得到的,让他们珍惜每一粒粮食。这样慌慌张张在家里十天半月,把该收的粮食收了,把该种的庄家种了,完成了这个季节的“农事”。其实,我能看出来,虽然这几天母亲也很劳累,但是她的嘴边时常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那是一个农民在收获季节里特有的喜悦。这几年随着母亲年事已高,不再种地了,但是,她在农忙季节也不闲着,麦天去路上、地里拾麦子,一季下来能拾两三编织袋,然后,打好扬净晒干。到了秋季,就去地里蹓(捡拾别人冇下的玉米)玉米,蹓回来后就把玉米绑成一串一串的,等到我们回家就把它吊在走廊下面。一个秋季下来也能拾2、3吊,等到农闲的时候就把玉米剥了,磨成玉米糁、玉米面,再分成一袋一袋的,等我们回家,让我们几个生活在城里的姊妹拿走。当我们再次提出让她去城里生活时,她就非常生气的说:不去,以后你们谁也不要再说让我进城的事。家里养的一群鸡子其实是我在“供应”着吃喝,每周三、周日,我就把收集的剩馍,晒干的碎面条送回家,每到家门口,只要听到汽车的引擎声音,小狗因为拴着不能跑动,会立即发出欢快的叫声。小猫则立即到大门口迎接我们,动物们的灵性也许是我们想不到的。如果你坐下休息或者吃饭,它就会依偎在你的腿边,用头在你的身上蹭来蹭去,不停撒娇。看来那句老话没有说错:猫狗使温存,就像家里一口人。动物也是通人性的。一旦猫狗生产了,一满月就立即把小猫小狗送人,因为母亲常常念叨:人不过十口不能养双猫二狗。那样对主人不利。母亲常常教育我们,做人要勤劳、实在、厚道,助人为乐。其实她已经在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我们。

乡村的生活就像是一首平凡的歌,在那里生活的人们习惯了在平凡中享受那一份和谐宁静,守望着那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土地。城市的喧嚣和繁华吸引了新生代的年轻人,对于母亲他们这一代而言,只是冷眼相看,虽然我于心不忍母亲仍然生活在农村,但是好的一点是可以远离城市病,雾霾、垃圾食品、噪音、食物、水源污染等等。在这光阴的故事里,我时常想起老妈妈。

故乡----那是心灵的家园。

*(从古代商朝人的鸟崇拜来看,“雒”在商朝是一支以“雒鸟”为图腾的部落。他们崇拜雒鸟,活动于洛河流域,指鸟指人指地曰“雒”,以后指水指地逐渐曰“洛”)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原创版权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因不是原创而造成平台封号的,后果作者自负,并赔偿平台相应的费用。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若有侵权行为,文责自负,《智泉流韵》公众平台概不负责。刊发文章的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相关图片由作者提供给平台。

《智泉流韵》平台上的任何文章不得在任何公众号或媒体上擅自刊载,违者必究。但是欢迎转发,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文字的地方就有江湖,若由于私怨而用卑鄙的手段肆意报复诽谤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规定,这是一种犯罪行为,必将交于法律制裁。

特此声明

投稿通知

微刊《智泉流韵》从2017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投稿事项,具体如下:

(1)   凡是给《智泉流韵》投稿的作者必须首先要加主编郭进拴的微信wxid_qum74fzwx9zd22,以便了解详细情况并及时发放稿费。

(2)   《智泉流韵》要求投稿者必须是原创首发,严格强调是首发。不是首发一律不刊登。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

(4)     平台实行稿酬赞赏制,赞赏费的50%发放给作者,另外50%留给平台运作经费。没有赞赏费就没有稿酬。

(5)   稿酬按自然月发放,满一个自然月后结算,一个自然月过后一律不再做任何结算。稿酬以红包形式发放,月累积稿酬不足10元的就不发放了,留给平台做运作经费。

(6)     平台实行阅读奖励制,凡是作者的作品点击阅读量在一个月内超过500,留言点评达到50条奖励10元,一个月内阅读超过1000,留言点评达到100条奖励20元,依次类推。  

(7)    平台实行文章采用奖励制,凡是每月用稿20篇以上的作者奖励100元。

(8)优秀作品推荐给《智泉流韵》合作媒体发表并组织研讨活动和结集由国家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同时举办评奖活动,对获奖作品颁发证书和奖金。

合作支持媒体与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

河南省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

《平顶山日报》落凫文艺副刊

《鹰城》杂志

中华网络作家协会

中国作家协会精品电子旬刊

《鹰城企业家》杂志

《晚晴诗词》杂志

《鹰城炎黄》杂志

主编:郭进拴

稿费:郭进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