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吴言聚八味镇痛散加手法治疗强直性脊椎炎
吴言聚八味镇痛散加手法治疗强直性脊椎炎
强直性脊椎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疾病,好发于16~30岁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0:1。发病多在15岁以后,16~25岁为发病高峰。其特征是从骶髂关节开始,逐步上行蔓延至脊柱关节,后期可引起关节强直、驼背畸形和严重功能障碍。吴言聚采用自制八味镇痛散加手法治疗强直性脊椎炎,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痹证中的“骨痹”范畴。如《素问·长刺节论》说:“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基本病理是一种原发的、慢性的、血管翳破坏性的炎症,骨化是继发的修复过程。病变始于骶髂关节,缓慢地沿脊柱向上蔓延,波及椎间关节的滑膜和关节囊,以及脊椎周围的软组织。典型病变是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和骨化,椎间关节的骨化开始于关节囊附着处。病变可停止在任何阶段,但在条件适合时,又可继续发展。至晚期整个脊柱周围的软组织可以钙化、骨化。因此,吴言聚认为,强直性脊椎炎的治疗目的是采取措施缓解疼痛和防止畸形,进行功能锻炼,保持脊柱活动功能。有背痛时,应卧床休息,防止发生驼背畸形。强直性脊椎炎病变是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反应,部位较深,特别是重症患者,单一采取服药、理疗、针灸治疗,疗效不佳;少数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吴言聚认为,八味镇痛散热敷加手法治疗,疗程短、疗效快,给病人增加了治疗的信心,治疗后积极配合功能锻炼,有一部分病人可以治愈。对重症患者防止病变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钙化和骨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吴言聚认为八味镇痛散热敷有温经通络、活血祛风、散寒止痛之功能。热敷之后脊柱及骶髂关节疼痛消失,在无痛下施行手法
治疗,充分松解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防止钙化和骨化的发生。经络通则气血运行无阻,寒凝必然渐渐散开,故疼痛消失而病愈。采用理筋、揉滚、展筋等手法治疗,都是在穴位和经络走行路线上进行的,推于经而通于络,运用经络指导临床实践,药手并用,药助手力,手助药功,相互配合,则可缩短疗程,提高和巩固疗效。
药物配制:八味镇痛散药用:伸筋草90g、透骨草90g、川乌90g、草乌90g、乳香90g、细辛90g、制马钱子90g、樟脑90g。
先将前七味药烘干加工粉碎过箩,然后将樟脑粉碎加入上药拌匀制成散剂,用米醋外敷脊柱及骶髂关节部位加热,有温经通络、活血祛风、散寒止痛之功效。
用药方法:先用稀布缝1~2个布袋,布袋的长短大小应根据患者脊柱长度决定。一般应超过脊柱及骶髂部周围痛点的上下左右2cm。然后在桌上铺一50cm×50cm大小的塑料布,将八味镇痛散放在塑料布上用适量的米醋拌湿、拌匀。一般湿度为:用手一握成团,放下后可自动散开为佳。不可过湿或太干,因过湿或太干都可影响药物的疗效。最后将拌好的药物装入缝好的布袋内封口,装药后药袋的厚度平均约在1.5cm,最多不超过2cm(因太厚不易加热,影响疗效)。将药袋直接放在脊柱及骶髂关节部,将装入7~8成满的热水袋放在药袋上加热或用电热袋加热均可。热敷的时间,一般在40分钟至1个小时左右,每日1~2次,3个月为1个疗程。每袋药可热敷3~5天,如用3~5次之后药袋内的药变干时,可再加米醋调湿拌匀装入药袋继续使用。
手法按摩:脊柱及骶髂关节处用药袋热敷后,去除药袋,采用如下治疗手法。
第一步,患者取俯卧位,上胸部及其两髂前上分别垫2~3个枕头,使前胸及腹部悬空,两手臂屈肘置于头前。医者站于旁,在患者胸腰背部沿脊柱及两侧至骶骼关节,用揉法和〓法上下往返治疗,同时用手掌或双手重叠在一起在背部沿脊柱按压至骶髂关节及臀部,按压时要配合病人呼吸,当呼气时向下按压,吸气时放松。随后一手按压臀部,另一手分别扳左右大腿中下段用力向上扳,每侧5~8次。
第二步,取患者仰卧位,用揉法和〓法治疗髋关节前部及大腿前内侧肌肉,然后使髋关节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被动活动,松解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防止髋关节功能受限,促进已受限的功能恢复。
肖立成化痰补肾治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原因不明的全身性风湿类疾病。本病以青年男性多见,晚期可致残疾,属中医学“痹证”、“腰背痛”范畴。又有“骨痹”、“肾痹”、“督脉病”之称。《内经》中就有肾痹“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素问·痹论》)以及“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素问·骨空论》)等描述。肖立成认为,根据风寒湿邪杂至,合而为痹之说,其治疗早期通常以祛风散寒、化湿通络为主,晚期才考虑化痰祛瘀,补肾固本。而此时患者往往已出现脊柱强直,活动完全受限,正气亦明显虚弱,治疗效果已不理想。肖立成通过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体会到化痰祛瘀、补肾壮督是本病早期治疗的重点。肖立成认为,痰瘀是本病的重要病理特点。因风寒湿邪痹阻络脉,气血不畅,瘀阻于络,津凝为痰,痰瘀互结,留于关节,致关节强直,活动不利。强直性脊柱炎早期以腰背部僵硬感为主要表现,即为痰瘀之征。故治疗上早期应着重于化痰祛瘀通络,而不必拘泥久病多痰瘀之说。实践证明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改善,减缓病情的进展。基本方中白芥子乃化痰祛瘀、消肿散结之要药。《本草纲目》载其“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筋骨腰节诸痛”,用量宜大,一般可用至10~15g。另外,南星善祛经络骨节之痰,兼有除湿止痛之效,配合海藻、昆布软坚化痰散结,炮穿山甲、地鳖虫、露蜂房祛瘀通络,散结止痛。上药合用,可深入骨骱,共奏化痰逐瘀、疏通络脉之功。
肖立成认为,腰为肾之府,乃督脉所主,肾之精气所溉之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肾虚乃本病发病的基础。正如《医学心悟》所说:腰痛一证,有风、有寒、有湿、有热、有瘀血、有气滞、有痰饮,
皆标也。肾虚其本也。”故补肾壮督同样应贯穿于本病治疗的始终,而不应等到疾病的晚期。基本方中淫羊藿、鹿角片、狗脊、续断、杜仲、鹿含草、怀牛膝均具有补肝肾、通督脉、强筋骨、祛寒湿之效。临床上还常加减使用巴戟天、骨碎补、桑寄生、枸杞子等。现代医学证明,此类药物多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之效。
综上所述,肖立成认为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早期化痰补肾,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基本方:制川乌、草乌各5g,天南星、海藻、昆布、露蜂房、穿山甲、淫羊藿、续断、杜仲、鹿角片各10g,白芥子12g,狗脊、鹿含草、怀牛膝各15g。气虚明显者可加黄芪30g;累及胸颈椎者加葛根15g;痛甚者加制乳香、没药各5g,〓虫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1个月为一疗程,可连服1~3个疗程。
【病案举例】
翟某,男,25岁。1994年11月2日入院。因腰骶部疼痛、僵硬5个月,曾在门诊予青霉素、布洛芬等治疗未效。症见腰背部及双肩、髋关节疼痛剧烈,活动困难,平卧时腰痛加重,转侧不利,难以入睡,舌淡、苔白,脉弦细。查体:痛苦貌,颈、胸椎各椎体压痛(弱阳性),腰椎及腰骶关节压痛(强阳性),功能活动受限阳性,“4”字试验:左侧阳性,右侧强阳性;下肢过伸试验:右阳性。血沉78mm/h,C-反应蛋白10mg/L。CT检查:右侧骶髂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稍狭窄。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早期)。予基本方加减治疗1月后出院,仅感腰骶部仍有酸痛,四肢关节疼痛已消失,功能活动较自如,复查血沉35mm/h。继续门诊服药2个月,症状完全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正常,复查血沉、C-反应蛋白均正常,随访2年未见复发。
杨晓砚辨证施治综合治疗
杨晓砚系天津中医一附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
强直性脊柱炎(AS)属中医“骨痹”范畴,杨晓砚认为中医治疗原则是以辨证施治为主,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活血化瘀,解毒消肿,补肾健骨,调节整体。杨晓砚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早期以实证为主,以湿热风寒、瘀血相挟杂为主,晚期则以虚实夹杂,虚证为主,肾虚为本,治疗应以滋补肝肾为本,兼顾清热、活血、祛寒、止痛。
1.辨证施治
临床常见症候可分五型:
①寒湿痹阻:腰骶部疼痛,腰脊强直,俯仰困难,腰酸膝软,沉重乏力,畏寒喜暖。处方: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川芎、细辛等。
②湿热阻络:肢体关节肿胀,灼热疼痛,腰脊强直,活动不利,四肢酸重。处方:黄柏、苍术、薏苡仁、防己、牛膝、蜂房、虎杖、白花蛇舌草、生石膏、知母等。
③血瘀阻络:腰骶部刺痛(夜间尤甚),腰背僵硬,俯仰及转侧困难,关节屈曲变形。处方:当归、丹参、川芎、桃仁、红花、乳没、地龙、秦艽、羌活等。
④肝肾阴虚:腰骶部疼痛,肌强挛急,腰膝酸软,屈伸不利,形寒神疲,可伴头晕、心悸、心烦、失眠。处方:熟地、山茱萸、山药、龟板、知母、杜仲、牛膝、当归、白芍等。
⑤肾虚督空:腰骶、脊背、髋、颈酸冷疼痛,关节强直、屈伸不利,伴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便溏。处方:杜仲、寄生、熟地、肉桂、
千年健、补骨脂、独活、牛膝、秦艽、细辛等。
2.专方治疗
①乌头桂枝汤:川乌4.5g,川桂枝、白芍、生姜各9g,炙甘草6g,大红枣7枚,日1剂,水煎服。可随症加减川草薄、威灵仙、防己等。
②强脊汤:桂枝、姜黄、川芎、千年健、全蝎、地龙各9g,葛根、黄芪、白芍、当归、狗脊、川断、补骨脂、独活、桑寄生、络石藤、老鹳草、党参、威灵仙各15g,黄芪2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③高效风湿灵煎剂:重用细辛60~200g,配伍制附子、黄芪、豨莶草、制川乌、防风、羌活、薏苡仁、川芎、甘草、防己、白术、白芍、淫羊藿、巴戟天等煎服。
3.中药外治
以外敷、药浴最为常用,外治刺激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药物经体表吸收可通经贯络发挥药效。高家骏采用“百舒宁磁药贴”和“骨痛贴”外用贴剂,并辅以中药内服,内外合治,可收殊途同归、标本兼治之效。对缓解疼痛、肿胀和晨僵疗效满意。
4.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杨晓砚认为,单用西药治疗,虽效果迅速,但停药易复发,疗效难巩固;单用中药治疗,虽远期效果好,复发率低,但起效较慢。中西药结合治疗可扬长避短,收到满意效果。杨晓砚除采用中、西药物外,酌情辅以针灸、按摩、热水浴、中药浴、热敷、熏洗、红外线照射、磁疗等,其效尤佳。杨晓砚采用通痹汤与甲氨喋呤或青藤碱、氯喹和雷公藤多甙联合用药,并酌情辅以中药离子导入及六联针穴位或关节腔内注射,多获良效。
杨运池皮肤针叩刺治强直性脊柱炎
皮肤针疗法,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灵枢》中提到的毛刺、杨刺、半刺即现在皮肤针浅刺法的依据。十二皮部属于经络的一部分,是络脉分布的部位。杨运池认为,皮肤针作用于皮部,其施术部位不局限于俞穴,也不单纯以痛为俞,而是依据整体观念理论选定施治部位。运用皮肤针叩打皮部,不仅能活血通络,祛瘀生新,而且可以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督脉为阳脉之总督,其两侧之膀胱经上分布着五脏六腑的俞穴。这些俞穴,为经气输出之所在,可调整机体阴阳之平衡。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皮肤针叩刺疗法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之作用。在皮肤上广泛的痛觉神经末梢加以轻刺激,针感就由痛觉或其他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到达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通过大脑皮层调节机体的机能活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皮肤针叩刺治疗:在两侧夹脊穴轻叩使微出血,每次15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再行下一疗程治疗。
【病案举例】
徐某,男性,46岁,农民。主诉:腰痛20年,近15天来加重。曾经口服中、西药及针灸治疗,效果不佳。现腰部疼痛难忍,影响休息。在外院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经用皮肤针叩刺治疗10天,腰痛减轻能安静入睡。共治疗40天,症状基本缓解,能进行一般体力劳动。
易秉瑛针刀治晚期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常并发脊柱僵硬、驼背和髓、膝关节屈曲型强直,致患者“坐不能,卧不平、站不直、行不成”,终生“面向黄土背朝天”,何时何地均“低人一等”的苦难境地,使其身心受到严重的创伤。然而既往对此症的治疗,尚无良策,使患者辗转各地,求医无门。易秉瑛用朱汉章教授发明的针刀疗法为主,配合中西医其他疗法治疗本病,收到较满意效果。
强直性脊柱炎常以腰臀部不适、酸、困、疼痛,下肢痛(多为膝关节、踝关节)、双侧腹股沟痛为首发症,少量患者则以四肢关节游走痛、双肩痛为首发症。附丽性病损好发处为胸肋关节、肋弓、胸锁关节、剑突、髂嵴、耻骨联合、耻骨结节、坐骨结节、脊柱的关节突、横突、股骨大转子、肩峰、肱骨结节等处。脊椎可见明显X线改变:普遍骨质疏松,方椎改变,其中典型竹节样变多位于下胸段,尤以腰椎较多见。后关节突关节间隙模糊不清、消失,甚至骨性融合,有些尚伴黄韧带钙化,故在脊柱正位片上呈现两条纵行的密度增高带一一称“铁轨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钙化,前纵韧带局部或全程钙化。驼背畸形、脊柱侧弯。
易秉瑛采用以针刀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据针刀松解术、脊柱牵引、手法整复、按摩、中西药物治疗等。
1.针刀松解术
包括脊柱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腹壁软组织针刀松解术等。
(1)脊柱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
①适应证:强直性脊柱炎所致的脊柱僵硬或伴驼背、侧弯。
②手术操作:
体位:俯卧位、行脊柱对抗牵引。
定进针点:常规从驼峰处开始松解,如驼峰处为胸12腰1间,则第1次针刀松解胸11、12,胸12腰1,腰1、2之棘突间及其两旁2.5~3.0cm处,三平面共9点。第二次松解术,则取胸10、11,胸9、10三平面之9点。第三次松解术定腰2、3,腰3、4,腰4、5三平面之9点。依次松解完脊柱各节,松解不彻底之节段可以重复松解。各点松解之组织:用1~4号针刀松解棘突间的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等组织。用1~3号针刀从棘间左右两旁之点进针,调整进针方向,分别松解横突间的软组织、上下关节突关节周围组织以及骰棘肌等。松解后,取出针,针眼贴创可贴。
手法整复:双手重叠放在松解的节段,用弹压的方式,使脊柱前侧软组织松解,以使驼背得以矫正。
③术后处理:
a.术后脊柱对抗牵引:驼背患者,术后平卧硬板床,持续对抗牵引(30kg)。在床上作挺腹及四肢功能锻炼,不许下床。脊柱僵硬者,除牵引外,允许下床行腰前屈、后仰、侧弯、旋转等功能训练。b.按摩:以软化组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常用分筋、理筋手法为重点。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每10次为一疗程。
(2)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
①适应证:用于骼关节僵硬者。
②手术操作:
a.体位:仰卧或侧卧。
b.定进针点:前侧进针,选腹股沟韧带下相当于髋关节投影处;应避开股神经、动脉及静脉。一般前侧选3~4点。侧路进针,取健侧卧位。亦选髋关节投影处以及股骨大转子尖部与其前后方,每次选8~9点。
c.松解组织:无论是前侧进针或是外侧进针,所松解之组织及欲达之目的是一致的。松解髋关节的关节囊,以达关节腔内减压;松解附丽于大转子上的软组织,以改善髋关节功能;针刀刺入骨皮质,以达骨内减压,同时促进新生血管长入骨组织内,以改善骨血运及代谢之作用。
d.偶尔可刺入髋关节腔内,以减轻关节腔内压力及腔内之粘连,从而改善髋功能。
e.手法整复:针刀松解后,取出针刀,针眼贴创可贴,以手法协助患者屈髋、伸髋活动,以改髋关节之功能。
③术后处理:
a.行患肢牵引,以进一步松解髓周围软组织。
b.髋关节功能锻炼,被动锻炼与主动锻炼结合进行。
(3)腹壁软组织针刀松解术
①适应证:驼背患者,在脊柱周围软组织松解术的治疗过程中,由于脊柱逐渐伸直,原来挛缩的腹壁软组织受到牵拉而致腹壁疼痛,同时也限制了驼背的矫直,故应松解。
②手术操作:
a.体位:仰卧位。
b.定进针点:取剑突、肋弓、耻骨联合、骨盆上缘(耻骨上支及髂嵴)的压痛点以及腹直肌肌腹的压痛点。
c.松解组织:主要松解腹壁各肌、筋膜、肌腱在上述部位的附丽点,而且应切断部分肌纤维。注意进针不可太深,免入腹腔,勿伤肝、肠等内脏。
2.药物治疗
(1)常用的西药有:
①控制症状的药物,如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扶它林等。
②控制或延缓病情进展的药物,如柳氮磺胺吡啶、雷公藤制剂、甲氨喋呤、5-FU等。多为两面种联合使用。
(2)中药治疗需辨证论治,常用治则为:补肾、益气、活血养血、疏筋活络。早期或活动期,还应祛风寒湿邪。
(3)术后的药物治疗:每次术后,除行牵引、按摩、功能训练外,一般还需用抗生素及丹参等药物静滴。抗生素静滴3天,丹参静滴每疗程10次。
3.康复治疗
病人出院时,为巩固疗效,定要交待长期进行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病人出院时如仍存腰背及关节疼痛、血沉增快,则应内服控制或延缓病情进展的一类西药,直至症状消失,血沉正常,才能逐步停药。
4.功能锻炼
关节功能锻炼、牵引等,以防止畸形反跳及加重,此点至关重要。
(1)常平卧硬板床。
(2)常自我检测:枕墙距、指地距、身高、髋关节活动范围等。
易秉瑛认为早治,及时有效地控制症状,是切断病程向致残方向进展的关键环节。若患肢关节剧痛不能活动达2~3周以上,就有可能造成关节永久性僵硬,故必须用各种办法控制症状,必要时应用激素。除应用消炎痛等控制症状药物外,尚应配合使用控制病情进展的一类西药,如柳氮磺胺砒啶、雷公藤制剂、甲氨喋呤等。后者应用半年以上,直至病情稳定。中药对此症的治疗,独具优势,除具有非特异性消炎、止痛作用外,尚可发挥其调节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体系功能的作用,且毒副作用不明显。发挥中药作用,可能很有前途。易秉瑛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晚期病残的治疗,其实主要是畸形的矫正。中医无法矫正此种复杂畸形。西医对“驼背”的治疗常用“神经弓截骨术”或“椎体推板截骨术”。对髋关节强直,则用髋关节置换术。以上这些手术,对组织损伤重,痛苦大,而且并发症亦多:如椎体滑脱、神经损伤、截骨处椎板对合不严留有缝隙等。同时,尚有许多争论问题,如在何处截骨?截几节骨?截骨后如何固定?各家意见不一。而且即使驼背得以某种程度矫正,但术后脊柱更僵硬,这是必然的。故此,既往对脊柱僵硬,无任何有效治疗方法。
易秉瑛认为在病情活动期也可进行针刀治疗。各种截骨术矫正驼背,以及髋关节置换术,必须在病情稳定后才能进行,至少应在疼痛消失、血沉正常以及其他化验说明病情无活动时才能手术。但我们的临床实践发现,因此症原因不明,至今无特异治疗,入院时无疼痛、血沉正常者极少。故各种截骨术适应证很窄,几乎只能等到病程进展到极其严重程度时,才能行手术矫正。而针刀疗法,无此禁忌,经松解后,反而可止痛。临床中常发现,何处已行针刀治疗,何处疼痛即止。血沉快者,经治疗后,也见其下降。在实践中,为防止手术刺激而激发病情急性进展,术后必须使用柳氮磺胺砒啶、甲氨喋呤等控制病情进展的一类药物,直至病情稳定后,才逐步停用。
易秉瑛认为针刀可行全脊柱各节段的反复松解,术后亦不必固定。正因如此,脊柱各节段松解后,配合牵引、按摩、脊柱功能锻炼,还可改善脊柱的功能,这是此法的独特优势。
易秉瑛认为针刀能同时矫正联合畸形。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并发症多为“脊-肢屈曲联合畸形等”,若仅矫正驼背,患者重心后移,行动反而不便。若令患者短期内接受一次截骨术及一次髋关节置换术,就是其经济条件许可,体质条件也难承受。然而针刀手术,损伤小、痛苦不大,一次住院,可完全纠正联合畸形之主要问题。
易秉瑛认为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并发症,仍属一新疗法,不可能已臻完善,尚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像其他一些新疗法一样,初期也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如:上胸段驼背矫正不满意,前纵韧带完全钙化者,驼背矫正困难,术中摸不清棘突间隙。因棘上韧带,甚至棘间韧带均钙化,术中摸不清棘突间隙,对此,可用触摸横突的方法,来间接确定棘突间隙。术中先松解棘突旁之手术点,同时利用此针向内侧探刺,寻找和证实棘突间隙。钙化的棘上和棘间韧带,则必须用Ⅱ型针刀才能松解。但术中很难将钙化的韧带彻底松解,否则难免出现针刀误入椎管内之可能。故操作时医生只能“宁浅勿深”,因而很难彻底松解。
易秉瑛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晚期病残的康复治疗,是整个治疗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因为住院时的手术、手法治疗,仅仅是治疗的开始,出院后,长期坚持康复治疗,就能巩固和扩展住院治疗所取得效果,并进而可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和完美的体形;否则,驼背可能再现,关节可再僵硬。因此,在出院时,向患者明确交待康复治疗的作用和方法,使其自觉、长期施行,才能获得总体满意效果。
易秉瑛认为应坚持做到下列几点:①药物治疗:住院时,一般部应用控制病情进展的药物,出院时,仍应继续使用半年以上。若在用药的6个月内无症状,血沉恢复正常,才能逐渐停用。若在治疗过程中,再次出现症状,此时,则控制病情进展的药使用时间应延长,而且还应及时加用控制症状的药物,务必及时控制症状。②功能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张长富治强直性脊柱炎五方
张长富医师从医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强直性脊柱炎分为5型:寒湿型、湿热型、肝肾亏损型、肾虚夹邪型、肾虚夹瘀型,在此基础上研制了蠲痹汤1~5号分型治之,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1.蠲痹汤Ⅰ号
处方:生川草乌、甘草、黄芪、姜黄、羌活、独活、木瓜、牛膝各10g,通草9g,僵蚕8g。
主治:寒湿型。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化湿、宣痹止痛。
2.蠲痹汤2号
处方:黄柏、天竹黄、片姜黄、秦艽、桑枝、元胡各15g,乌蛇、豨莶草、木瓜、牛膝各10g,通草9g,僵蚕8g。
主治:湿热型。
治则:清热利湿、宣痹止痛。
3.蠲痹汤3号
处方:白蒺藜、枸杞、当归、仙灵脾各12g,狗脊、鹿衔草、僵蚕各15g,全蝎、蜈蚣、白花蛇、三七各8g,制马钱子0.5g。
主治:肝肾亏损型。
治则:养血、益肾壮督、剔邪蠲痹。
4.蠲痹汤4号
处方:熟地、当归、仙茅、仙灵脾、鹿衔草、寄生、续断各15g,姜黄、羌独活各12g,秦艽、僵蚕、白花蛇各10g,制马钱子0.5g。
主治:肾虚夹邪型。
治则:益肾壮督、蠲痹祛邪、通络止痛。
5.蠲痹汤5号
处方:仙灵脾、仙茅、巴戟天、鹿衔草各15g,三七、全蝎各8g。
主治:肾虚夹瘀型。
治则:益肾壮阳、活血通络蠲痹。
张镜人养肝益肾治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血清反应阴性的多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独立性全身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髋关节、椎间和肋椎关节。张老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的骨痹、尪痹之类,古人称之为“龟背风”、“历节风”。早期表现为腰脊骶髂关节或臀部疼痛明显,随之可感脊柱、颈部僵痛,后期则脊柱僵硬,胸脊弯曲不能伸直。张老认为,其与肝肾不足、筋骨失养、肾督虚亏有关。
【病案举例】
张某,男,19岁。强直性脊柱炎5年,颈部及腰椎僵直,活动后臀部及胸部酸痛不适,颈部转侧不利,抬腿动作可,外展髋关节受限,胃纳尚可,夜寐欠安,舌苔薄腻,脉濡细。
证属肝肾不足,筋骨失养,督脉亏虚。
治拟养肝益肾。予炒熟地、山萸肉、淮山药、补骨脂各10g,炒川断、杜仲、桑寄生各15g,淮牛膝30g,巴戟肉、淫羊藿各10g,炒桑枝15g,葛根5g,伸筋草15g,制黄精、灵芝草各10g,香谷芽12g,功劳叶10g。服用该药1个月后,诸症均见轻减,嘱患者可服用该方数月,再行更方以观察疗效。
张思胜内服外用结合手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常发生于青年男性脊柱的慢性炎症性免疫病。病情发展可致脊柱畸形强直,是造成人群残疾的重要病因。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侵犯中轴骨骼及四肢大关节的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多从骶髂关节开始,发展可致椎间盘纤维环及周围韧带钙化,椎后关节及四肢大关节软组织附着处发生附着端炎,最后造成脊柱及四肢大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关节破坏骨化融合强直,关节功能丧失。病变常呈发作与缓解的自然交替过程。因此张思胜认为,本病的治疗关键是早期诊治,延缓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止畸形的发生。现代医学多用非甾体抗炎药及激素等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因长期使用毒副作用大,且停药后易反弹,疗效并不满意。
张思胜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学“骨痹”、“龟背”等病的范畴。阴阳偏虚是本病发病之根本,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侵入机体,着于筋骨,留滞督脉,闭塞经络,气血不畅为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整个病程过程中,虚、邪、痰、瘀、寒、热相互搏结,邪正交争,虚因邪生,虚实痰瘀并见,相互为患,形成恶性循环。辨证可分为阳虚督寒型、肝肾阴虚型、血瘀型、寒湿型、湿热型、痰瘀痹阻型,临床以阳虚督寒型最为多见,肝肾阴虚型次之,血瘀型、寒湿型、湿热型乃虚中挟实之证,痰瘀痹阻型为病程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瘀阻于络,津凝为痰,痰瘀痹阻。张思胜从中医整体观人手,根据上述症候分别立法辨证论治,给予中药内服,同时结合中药药浴浸泡外洗患处,使药力直达病所,并配合手法治疗,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治疗,从而起到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免
疫复合物的消除和炎症的吸收,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松解粘连,控制病情的发展,改善和促进功能的恢复,防止畸形的发生等作用,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治疗期间嘱病人患部保暖,保持良好姿势,主动适当锻炼,避免脊柱过度负重、过久弯腰和创伤,防止各种诱发因素,以增强患部功能和提高生存质量。
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根据病人症状、舌脉象辨证论治。
阳虚督寒型:症见腰骶脊背部疼痛,痛连颈项,背冷畏寒,手足不温,少气乏力多汗,舌质淡,苔白,脉沉弦。治以温补肾阳,佐以活血祛风止痛。方用右归丸合桂枝汤加减。药用制附子10g,肉桂10g,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5g,杜仲15g,红花12g,当归10g,川芎10g,细辛3g,独活10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3g,陈皮10g,茯苓10g。
肝肾阴虚型:症见腰骶项背及足后疼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溲赤便干,舌质干红,苔薄,脉沉细或弦数。治以滋补肝肾,佐以养血通络止痛。方用左归丸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用熟地20g,山茱萸15g,菟丝子15g,鹿角胶10g(烊化服),牛膝15g,龟版10g,桑枝15g,当归10g,鸡血藤10g,独活10g,秦艽10g,防己10g,白芍10g,甘草3g,陈皮10g。
血瘀型:症见腰腿痛,痛如针刺,日轻夜重,畏寒畏热不明显,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治以活血祛瘀,佐以理气疏经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药用丹参20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延胡索15g,红花12g,没药10g,五灵脂10g,牛膝15g,香附10g,细辛3g,独活10g,桂枝10g,熟地10g,地鳖虫10g。
寒湿型:症见腰骶脊柱冷痛,遇寒及阴天加重,肢体沉重僵麻,恶风,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治以温经散寒,除湿通络,佐以助阳行湿止痛。方用肾着汤合薏苡仁汤加减。药用于姜12g,炙甘草10g,制附子10g,桂枝10g,薏苡仁30g,白芥子15g,苍术15g,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0g,杜仲10g,桑寄生10g。
湿热型:症见腰骶弛痛,痛处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发热烦闷,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治以利湿清热,佐以舒经通络止痛。方用四妙丸加减。药用黄柏12g,苍术15g,薏苡仁20g,牛膝15g,木瓜15g,络石藤10g,防己10g,秦艽10g,独活10g,徐长卿10g,姜黄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
痰瘀痹阻型:症见病程较长,关节僵痛麻木,疼痛时轻时重,活动受限,强直变形,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腻,脉细涩。治以化痰祛瘀通络,佐以扶正固本。方用桃红饮加减。药用白芥子15g,胆南星10g,桃仁12g,红花12g,川芎12g,当归15g,威灵仙10g,丹参12g,穿山甲10g,地龙10g,菖蒲10g,地鳖虫10g,全蝎10g,党参12g,茯苓10g,白术10g,牛膝10g,桑寄生10g,续断10g。
上述各方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温服。1个月为一疗程。中药外用应用本院自配强脊药浴方。中药组成:制川乌、制草乌各30g,制乳香、制没药各20g,细辛15g,当归20g,川芎20g,苏木20g,独活20g,金毛狗脊30g,木瓜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穿山甲30g,常春藤30g,海风藤30g,川椒20g。将上药按比例加工粉碎为细末粉剂,包装成230g/包。每次1包,用开水冲泡后倒入盛热水的浴缸中,水温以病人皮肤可耐受为准,水量以能浸泡住(除头部外)整个人体为度,每次药浴半小时,2天1次,1个月为一疗程。
手法按摩:药浴后即行手法按摩,采用如下手法:
第一步:病人取俯卧位,上胸部及两髂前上分别垫2~3个枕头,使前胸及腹部悬空,两手臂屈肘置于头前,分四级操作。
①医者站于旁,在病人胸腰背部沿脊柱及两侧至骶髂关节,用摩法、揉法和攘法上下往返治疗,同时用手掌或双手重叠在一起在背部沿脊柱按压至骶髂关节及臀部,按压时要和缓有力,随病人呼气时向下按压,吸气时放松。
②医者右手掌压于病人腰部,左手从其同侧肩部腋下绕至肩后扳起肩头,使腰部背伸旋转,到一定程度后用一脆劲扳动,多能听到响声,换对侧重复操作。
③医者用双手置于病人腰部两侧季肋区,将其腰部提离床面,再用力提拉闪动,帮助前屈功能恢复。
④医者右手压于病人腰部,左手臂托起其双大腿部,使腰部后伸,然后作环绕摇摆,帮助腰部后伸和旋转功能恢复。
第二步:病人取仰卧位,用揉法和〓法治疗患髋关节前部及大腿前内侧肌肉,然后使髋关节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被动活动,松解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防止髋关节功能受限,促进已受限的功能恢复。手法治疗随药浴2日1次,1个月为一疗程。
张小荣金匮肾气配针刺治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其早期症状常表现为腰痛、骶部疼痛和腰部僵硬感,病久致脊柱强直,活动受限,张小荣认为属中医“痹证”范畴。病因为肝肾亏虚,风寒湿之邪外袭。《济生方·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其病多位于腰骶、脊柱。张小荣认为腰为肾之府,脊柱为督脉循经所在,督脉“贯背属肾”,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故补肾固本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关键。张小荣应用补肾固本法配合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良好疗效。张小荣认为,金匮肾气丸温补肝肾以治本,加淫羊藿、巴戟天、杜仲、牛膝温补肾气,强筋壮腰;秦艽、淫羊藿有祛风通络之功,除湿止痛;红花活血祛瘀;黄柏一味可清退肝肾之虚热。诸药共奏补肾固本,温经通络之功。配合针刺华佗夹脊穴以活血通络,舒筋止痛;肾脉贯脊,取肾俞以补益肾气;膀胱之脉,挟脊抵腰络肾,循经远取委中,以通调足太阳经气;取风府,旨在祛风散寒,其与腰阳关同属督脉,共起宣导阳气的作用。
治疗方法依据补肾固本的原则,用金匮肾气丸基础方加味,组方如下:熟地20g,山药20g,山茱萸10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附片10g,桂枝10g,淫羊藿10g,巴戟天10g,杜仲15g,牛膝15g,威灵仙20g,秦艽10g,黄柏15g,红花10g。水煎服,日1剂。
针刺取穴:华佗夹脊、肾俞、委中、风府、腰阳关。华佗夹脊穴强刺激,肾俞穴用补法,委中、风府、腰阳关用平补平泻法。
【病案举例】
杜某,男,44岁。1997年10月14日入院,腰背部疼痛反复发
作10年,加重1周。
入院时症见:腰背酸冷疼痛,腰椎活动受限,前屈15°,后伸0°,左右侧弯各5°,胸扩受限,取第四肋间隙测量,胸扩≤2.5cm。夜寐不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测血沉38mm/h,类风湿因子阴性,人类组织相溶性抗原-B27阳性。X线摄片示:胸腰椎椎体均呈竹节样改变,骶髂关节边缘模糊。
中医诊断为寒痹,乃肾气虚弱,阴寒内生,督阳不化,寒凝筋脉。治以补肾固本,温阳祛寒。
处方:熟地20g,山药20g,山茱萸10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附片10g,桂枝10g,淫羊藿10g,巴戟天10g,杜仲15g,牛膝15g,威灵仙20g,秦艽10g,黄柏15g,红花10g。水煎服,日1剂,并配合针刺华佗夹脊穴、肾俞、委中、风府、腰阳关,每日1次,以舒筋活络,温补肾气。
治疗1周后腰背疼痛明显缓解,但腰椎活动仍受限明显,血沉30mm/h,继续治疗1个月后,腰背疼痛消失,腰椎活动度较前显著增加,前屈30°,后伸10°,左右侧弯各10°,骶髂关节间隙恢复正常,血沉15mm/h。
张延昌祛寒逐风合剂治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其病因迄今未明,一般认为与遗传、环境因素及内分泌等有关。它属中医“痹证”范畴,又有“龟背风”、“竹节风”、“骨痹”、“顽痹”等之称,焦树德教授将其命名为“大偻”。近年来张延昌采用1972年甘肃武威出土的、早在1900年的汉代医简中的“伤寒逐风方”为主方配制的“祛寒逐风合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住院病人,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张延昌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多由于先天秉赋不足或后天调摄失当,房室不节,情志刺激,病后失调等,致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督脉失养,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侵袭,深入骨骱,留于脊柱而成本病;肝肾精血亏虚,使筋挛骨弱而邪留不去,渐生痰浊瘀血,相互胶结而缠绵难愈。其性质为本虚标实,肝肾、督脉虚损为本,风、寒、湿、热及痰浊瘀血为标。临床多表现为青少年男性多发;多有臀部疼痛、夜间腰痛、脊柱晨僵;足跟和肌腱骨附着点疼痛;“4”字试验阳性、骶髂关节压痛和腰椎压痛为常见体征;人类组织相溶性抗原-B27阳性或阳性家族史;CT或MRI的早期骶髂关节扫描可发现关节炎表现。尽早确诊,及时治疗,这对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防止畸形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该病的治疗,祖国医学有较深的认识。1972年甘肃武威旱滩坡发现的《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称《医简》)和1973年底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以下称《病方》),成书时间《医简》晚于《病方》,但均早于《伤寒杂病论》,都是记录汉代劳动人民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处方用药方面的方书,也都是我国中医药理论逐渐形成的过渡阶段的代表
著作,均为建国以来我国考古工作中很重要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具有十分珍贵的科学价值,书中所载方药至今仍可供参考和借鉴。其中论述痹证中的内容在《武威汉代医简》占有重要地位,祛寒逐风合剂的组方,即是由医简中所载“伤寒逐风方”基础上化裁而来。张延昌认为,方中附子、细辛、蜀椒均为味辛性温之品,功在温经祛寒、逐风除湿、通络止痛,合用以散久蕴之寒湿,通久郁之阻滞;白术甘温,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张元素有“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之赞;泽泻一味,功在利水渗湿消肿;加川芎意在活血通络;制龟版、制鳖甲补肾健骨,软坚散结。全方共奏温经祛寒、逐风除湿、补肾健骨之功。此外,张延昌特别指出,在给予患者合理治疗的同时,鼓励患者坚持功能锻炼和适当运动是延缓或避免脊柱强直,防止畸形发生的重要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不能因疼痛、情绪抑郁等原因而拒绝进行功能锻炼。要不断地提高抵抗疾病及消除疾病的能力,才能有利于组织的再生、器官的修复,乃至疾病的痊愈。即使是病程到了中、晚期,坚持功能锻炼和适当运动,也可以缓解和改善症状或控制病情的发展。
祛寒逐风合剂(由制附片、川椒、细辛、白术、泽泻、川芎、制龟版、制鳖甲等组成制成500mL瓶装合剂),每次50mL,每日3次,饭后服,儿童酌减,孕妇忌服。以1月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病案举例】
李某,男,40岁,电工。住院号:112888,于2001年5月31日因右侧骶髂关节处疼痛20年,加重1月收住入院。
患者缘于20年前患急性胃肠炎后,出现右侧骶髂关节处疼痛,并向右侧腰部和右腿放射,渐而疼痛加重,影响行走。曾拍片示:右侧骶髂关节炎症性改变,诊断为骶髂关节炎,经服强的松、肠溶阿司匹林等药,其症状缓解,但病情时轻时重,每遇感冒或受凉后腰腿疼痛加重。1月前因咽部感染而病情加重,前来我院诊治,并收住入院。症见双侧骶髂关节处及四肢关节疼痛,压痛明显,以右侧为甚。自感肢体沉重,行走活动受限,喜暖恶寒,得暖则舒,天气变化及劳累后加重。查血常规正常,血沉30mm/h,抗“O”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人类组织相溶性抗原-B27阳性。X线拍片报告:双侧骶髂关节变窄模糊,以右侧为著,腰4、5锥侧韧带钙化。
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断:痹证,辨证为风寒湿阻,瘀血阻滞,肾气不足。用祛寒逐风合剂治疗28天后,双侧骶髂关节处及四肢关节疼痛已无明显疼痛,活动不受限,行动基本如常。一年随访无复发。
章建华通督散痹汤治强直性脊柱炎
章建华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骨痹”、“历节风”、“龟背”等病的范畴。从中医病因学来看,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内因为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致肾虚督空,筋脉失濡。章建华认为正气亏虚是本病的内在因素。正虚可致血虚生风、阳虚生寒、脾虚生湿。所以风寒湿相互夹杂合而为邪,侵犯人体肌腠、经脉、筋骨、关节发为痹证,故《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痹也”。章建华认为其病位在脊柱、腰尻,此为肾督两脉所在。因此,本病为肾督亏虚,风寒湿外邪入侵,留于脊柱骨节所致。鉴于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理的认识,采用自拟通督散痹汤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章建华自拟通督散痹汤用炮甲片性专行散,功能通督散痹;制附片具补肾助阳、逐风散寒之功;续断则补肝肾,强筋骨;熟地补肾填精,且防温补之药过于温热;羌独活则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章建华认为,久病必虚,虚则补之,用黄芪则益气补虚,当归养血祛风,辛散温通,现代药理学证明其具有镇痛和消炎作用。纵观全方,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临证运用随证加减,故可收到满意效果。
从现代药理学研究来看,温补肾阳的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药物可改善微循环,增进脊柱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血供,有助于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加速组织的再生能力,促进脊柱炎症吸收,使致痛物质堆积减少,从而解除脊柱关节的疼痛和僵硬。章建华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为慢性进行性疾病,宜早期治疗,且疗程长,长期服用本方,无明显毒副作用,病人容易接受。若能配合脊柱牵引,卧硬床和功能锻炼,则能提高疗效。
以通督散痹汤为基本方,药用:炮甲片10g,制附片10g,狗脊15g,续断10g,熟地20g,生黄芪30g,当归10g,羌活10g,独活10g。疼痛剧烈者,加全虫3g,细辛3g;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者,加伸筋草15g,青风藤30g,威灵仙10g;关节肿胀者,加茯苓皮30g,薏苡仁30g;痰湿盛者,加白芥子6g,炒牛蒡子10g,姜半夏10g;热盛者,加生石膏15g,黄柏6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服。30剂为一疗程,连服2个疗程。
郑春雷消痹药酒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郑春雷是河南柘城人,副主任医师,从事风湿病的临床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多发于青壮年,主要侵犯脊柱并可侵犯周围关节的慢性炎性疾病,致残率高,危害性大,病因不明。郑春雷应用消痹药酒治疗本病,收效满意。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骨痹”范畴。《素问·长刺节论篇》谓:“痛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素问·逆调论篇》谓:“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因此,郑春雷认为,肾虚寒凝血瘀为骨痹之病机特点,治当温肾散寒,化瘀壮骨,活血通络。
消痹药酒药用:洋金花10g,川断、淫羊藿、桂枝、独活、赤芍各50g,红花30g,威灵仙50g,穿山甲30g,地龙、全蝎各20g,当归30g,白花蛇3条,川乌、草乌、制乳香、制没药各20g,忍冬藤30g。加白酒2000mL泡浸1个月备用。
服法:每日2次,每次10~20mL,餐后服,有效后改为每日1次,疗程6个月。
郑春雷认为,方中洋金花祛风通络止痛,其主要成分莨菪碱有改善微循环、调节植物神经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功用,从而增进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保护细胞膜,改善营养状态,减少关节渗出,促进关节积液吸收,减少致痛物质堆积,解除强直性脊柱炎疼痛;川断、淫羊藿补肾养精;桂枝、赤芍调和营血,祛风活血;当归、红花养血活血;独活、威灵仙、川草乌、忍冬藤祛风散寒,除湿通络;地龙、全蝎、穿山甲、白花蛇、制乳香、制没药活血通络,祛风止痛。诸药相伍,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本药副作用较
少,一旦有轻度不适或出现中毒现象,应减量或停药,可服绿豆汤解之。郑春雷指出,本病属顽症,贵在坚持治疗,方能收效。
郑显才肾督为本重用丹参重护脾胃以通为要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可累及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疾病。该病病因不明朗,疗效不肯定,病程迁延,致残率高,其根治方法尚属难题。郑显才老中医学验俱丰,业医30余载,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较好疗效。
1.辨证论治,肾督为本
郑显才老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首先强调辨证论治、肾督为本。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按其临床的不同表现,郑主任将强直性脊柱炎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气血虚痹、肝肾虚痹四型。
凡腰骶部疼痛,四肢肿痛不红无触烫、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腻,脉弦或濡者,辨证为风寒湿痹,治以祛风除湿、散寒壮督为主,方拟乌头汤(制川乌(先煎)15g,麻黄9g,白芍30g,黄芪20g,甘草9g)加减。凡腰骶部疼痛,有关节红肿热痛、触烫明显,甚或全身发热、口渴心烦,舌苔黄燥,脉细数者,辨证为风湿热痹,治以祛风除湿、清热壮督为主,方拟白虎加桂枝汤(知母18g,炙甘草6g,石膏50g,粳米6g,桂枝去皮5~9g)加减。凡病程久长,腰骶部疼痛甚或脊柱强直变形,四肢乏力,面色不华,时见心悸,舌淡苔薄,脉细者,辨证为气血虚痹,治以补益气血、壮督除痹为主,方拟圣愈汤加减(熟地、人参、白芍、川芎、黄芪、当归)。凡病程迁延,腰膝酸软,筋脉拘急,甚或脊柱强直变形,舌淡苔薄,脉弱者,辨证为肝肾虚痹,治以补肝益肾、扶正壮督通痹为主,方拟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川芎、当归、熟地、白芍药、桂心、茯苓、杜仲、牛膝、人参、甘草)。
在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治疗中,郑主任在辨证沦治的基础上,强调务必紧紧抓住对肾督的补益,这是因为本病中的主要病变部位脊柱,正好系督脉所经之路;而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不外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督脉空虚之内因在先,乘虚而入的风、寒、湿、热诸邪之外因在后。临床五加皮、千年健、桑寄生、骨碎补等既能祛风湿又能壮督补肾,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常选药物;鹿角片、肉苁蓉、附子、川乌、草乌、仙灵脾、川续断、杜仲等温补督肾之品,处方中可根据肾督亏损的不同程度,择其一二。
2.处方用药,重护脾胃
郑老在处方用药上注重顾护脾胃。郑老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防病和养生方面均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需长期服药,且很多强直性脊柱炎病人晚期往往由于脾胃受损,无法用药而使病情加剧,并产生很多并发症,故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处方用药,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一方面应尽量选用对脾胃刺激及副作用小的药物,另一方面还应适当加用健脾益胃药物。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过程中,郑老主张,急性期以“一种非甾体抗炎止痛药+一种抑制病情药+中药汤剂+中药熏蒸+复方丹参静滴”联合治疗;缓解期以“一种抑制病情药+中药汤剂”联合治疗。
在具体药物的选择上,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中,郑老选择环氧化酶-2抑制剂尼美舒利,其有“较强抑制环氧化酶-2的活性,且对环氧化酶-1的作用弱”的特点,因而对胃肠道副作用较其他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明显减小。抑制病情以柳氮磺胺吡啶为首选,尽管柳氮磺胺吡啶起效时间较慢,但它相对于甲氨喋呤、环磷酰胺等药物,其胃肠道副作用明显较小。在中医辨证制方时,郑老认为羌活、独活、千年健等药味偏苦之药,以及黄柏、金银花、大青叶等其性过寒之药,用量均不宜过大,以免伤及脾胃;并主张在处方中加入党参、红枣、生甘草等,以补益脾胃并缓和方中其他药物苦寒之
性。此外,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抗风湿药,对脾胃或多或少均有不良的影响,宜于饭后服用。
3.消炎止痛,递进选药
疼痛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在疼痛的治疗上,郑老认为中药延胡索、细辛、全蝎、蜈蚣、附子、川乌、草乌等,有很好的止痛效果,但急性期往往须同时加用西药止痛药才能较快缓解关节疼痛症状。临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尼美舒利、戴芬、澳湿克、舒林酸、消炎痛等止痛作用强,可任选一种;而布洛芬、芬必得等止痛作用相对较弱,对关节疼痛不甚者也可选用。若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止痛效果不佳者,可换用消炎痛栓塞肛。如此,疼痛症状仍不能控制者,可加用少量激素:强的松片10mg,每日1次口服,7~10天后停服强的松并肌注康尼克通50mg,疼痛即能控制。消炎止痛药大多对脾胃有一定的副作用,故务必做到痛减药减,痛消药撤。
4.活血化瘀,喜用丹参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并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痰浊阻痹经络、骨节而成。临床化验表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血黏度等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较正常高。因此,郑老十分重视运用丹参、穿山甲、土鳖虫、红花、桃仁、川芎、姜黄等活血化瘀药物,其中用丹参频率最高。郑老认为丹参价廉,善入血分,能通血脉、化瘀滞、祛瘀生新,为治痹要药。由于其祛瘀生新、行而不破,故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临床痹证各期均可使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有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抑制凝血、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郑老对强直性脊柱炎急性期一般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滴,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隔3~5天后即可进入第2疗程,一般用1~2疗程;对强直性脊柱炎缓解期及急性期复方丹参静滴疗程停止后,则于内服中药方中每剂加丹参12~20g,并适当选加1~2种其他活血化瘀药物。
5.熏蒸制方,以通为要
熏蒸疗法是通过药物煎煮产生蒸汽,对人整体或局部进行熏蒸治疗的一种外治方法。因有热力和药治的协同作用,能使机体腠理疏通、气血流畅,故对改善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症状有明显作用。在强直性脊柱炎的熏蒸制方上,郑老重视通药的应用。如用麻黄、桂枝、细辛、威灵仙等祛邪通痹;用附子、川乌、草乌、干姜、肉桂等温阳通痹;用丹参、红花、川芎、姜黄等活血通痹;用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白附子等化痰通痹;用全蝎、蜈蚣、地龙、白花蛇等搜剔通痹等。而且用药剂量可较口服汤剂增加1~2倍。总之,不通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病理关键。寒凝湿聚可以阻闭骨节经络,气滞血瘀可以阻闭骨节经络,痰浊凝聚可以阻闭骨节经络,而且正气亏虚致筋脉不荣也同样可以阻闭骨节经络。故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务必重视一个“通”字。
钟明内服外用治强直
钟明现工作于湖北省洪湖市中医医院。
强直性脊柱炎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有“龟肾风”、“竹节风”、“骨痹”之称。强直性脊柱炎(AS)是血清反应阳性的多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全身性疾病。其病情缠绵,致残率极高。钟明采用纯中药内服外治二联疗法治疗本病,收到较好的效果。
内服痹证方方药组成:雷公藤12g,川断、狗脊、鹿角霜、杜仲、淫羊藿、威灵仙各15g等。加减:中晚期者可加全蝎、地鳖虫、僵蚕搜风剔络;腰痛明显者加桑寄生;肩背发僵者加姜黄;脊背疼痛重者加羌活;病久者加炮山甲、红花、桃仁等。上药加水400mL,文火煎60分钟,取汁150mL,二煎合取汁300mL,混合服用。日1剂,分2次口服,1月为一疗程,连服1~3个月。此方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肝肾亏虚、寒湿内侵型。
外贴周氏关节止痛膏(自制),药物组成:川乌、草乌、雷公藤、苏木、细辛、制乳香、没药等各10g,另冰片少许。依法煎熬成黑膏药,用脱敏胶布固定。根据经络走向,用生姜外擦至局部发热,以温通经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然后将膏药贴敷于相应穴位上,用药期间每48小时更换一次。使用1星期后,停用1天,2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病案举例】
林某,男,35岁,1998年5月15日来诊。主诉:颈、胸、腰骶部及双髋关节疼痛伴活动不利4年。痛连颈项,胸廓不张,背冷恶寒,酸楚重着,晨僵,活动不利,得温痛减。查体:体温36.5℃,脉搏8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7/9.33kPa。意识清楚,营
养不良,腰椎(前屈、侧弯、后伸)活动受限,胸扩度<25cm,双髋压痛,舌苔薄白,脉细涩。实验室检查:血沉80mm/h,类风湿因子120U,抗“O”<500,白细胞10.1×10↑9/L,C反应蛋白阳性,人类组织相溶性抗原-B27阳性,α↓2球蛋白、γ球蛋白升高,血清白蛋白减少,总补体升高。X线示:骶髂关节边缘毛糙不规则,髋关节间隙变窄,腰椎椎体前缘呈方椎改变。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中期)。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寒湿内侵型。治以补益肝肾,温经散寒为法,投以痹证6号方化裁,并同时在大椎、命门、肾俞、腰俞、环跳、委中等穴贴敷周氏关节止痛膏,48小时更换一次。用药15天后,各关节疼痛减轻,连续用药60天,各关节症状基本消失,功能活动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血沉20mm/h,人类组织相溶性抗原-B27阴性,C反应蛋白阳性阴性,临床治愈。并嘱其带药出院,坚持治疗1年。2年后随访,病情无复发。
周正球强直性脊柱炎辨治
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青年男性,起病隐袭,进展缓慢,致残率高,病变主要侵犯骶髂、脊柱等中轴关节。早期表现为腰骶部僵痛、翻身困难、乏力、消瘦等;后期可出现典型的“三屈形态”,即颈椎前屈、胸椎后突、腰椎平直、髋和膝屈曲挛缩畸形,致颈胸腰椎各个方向活动受限。本病属祖国医学“肾痹”范畴。周正球认为先天不足,正气先虚,即肾虚阳微血弱为本病之本。周正球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病机较为复杂,虚实常互见,病邪胶着粘滞,病情缠绵反复,治疗较为困难。周正球指出,临证时应把握病机之虚实,既要分清标本缓急,又要标本兼顾,扶正与祛邪同步进行。又因本病病程较长,痰湿瘀浊邪伏深入,非草木之品所能宣达,必借虫类之品以搜剔窜透,方能浊去瘀散,气畅血和,络道通畅。如此,则深伏之邪得去,困滞之正能复。但虫类之药入煎剂,影响疗效,研末为丸服用效佳,制三军丸即为此意。周正球强调,在内服药物治疗的同时,酌情选择超短波、神灯、电离子导入骨增仪、全身或局部中药熏蒸等物理治疗手段,并注意锻炼调护,如此全方位考虑,多元化治疗方是取效关键。周正球在临证时细辨虚实,谨守病机,遵从温经通络、涤痰化瘀和温肾壮督、填精补髓两要法,多获良效。
1.温经通络、涤痰化瘀以治标
周正球认为本病初期或急性活动期,邪胜标实,寒凝湿阻,痰瘀互结,经络痹阻,骨节壅滞为病机关键。主要表现为髋骶腰脊僵痛,活动受限,翻身困难,畏寒怕冷,遇寒痛增,或如针刺,痛处固定,得热痛稍减,甚或腰弯背驼,舌质淡暗,苔白腻或滑,脉弦滑或涩或沉细小弦。
方以乌头汤合身痛逐瘀汤化裁。药选制川草乌、桂枝、秦艽、防己、牛膝、制乳没、川芎、地龙、附片、白芍、白芥子、皂刺、木瓜、三军丸(自制制剂,由蜈蚣、全蝎、元胡等分研末为丸,如绿豆大小)。
【病案举例】
王某,男,29岁,工人。病案号10745。
患者腰骶、背脊僵痛3年余,加重1个月,于1996年4月15日上午8时入院。临床症候特点:初起双骶髂部僵痛,逐渐上行至腰背,晨起僵痛明显,翻身困难,弯腰受限,曾经中西药及针灸、推拿治疗,病情有增无减。伴畏寒怕冷,受寒症剧。得热稍减,其痛或如针刺,固定无游走,舌质淡暗、苔白滑、脉弦滑。查胸4~6及腰3~5明显压痛,双侧骶髂关节压痛,弯腰受限(腰前屈50°),双侧“4”字试验阳性,骨盆挤压试验阳性。X线摄片显示:双骶髂关节模糊,间隙消失,腰3~4骨桥形成,血沉56mm/h。
西医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属肾痹。病机为寒湿痰瘀,痹阻经络,壅滞骨节。
治以温经通络、涤痰化瘀为主,乌头汤合身痛逐瘀汤化裁:制川草乌(各)10g(先煎40分钟),桂枝10g,秦艽10g,防己10g,川芎10g,制乳没(各)10g,川牛膝10g,当归尾12g,附片10g,白芍30g,白芥子10g,皂角刺10g,桑寄生15g,威灵仙15g。每日1剂。三军丸每次8~10丸,每日2次,用汤药送服。同时配合选用超短波、神灯、全身中药熏蒸等物理治疗,辅以适当的锻炼调护。
2周后病情明显减轻,继续按原方案治疗,共计35天,诸症悉平,功能活动明显改善,血沉降至正常而出院。
2.温肾壮督、填精补髓以治本
周正球认为本病中后期或缓解期,病情相对稳定,当从本论治,而本在肾督亏虚。周正球认为肾虚阳微、督脉失充、精亏髓少、骨失滋养为病机关键。主要表现为脊柱畸形,腰弯背驼,天气变化或劳累后腰脊僵痛或酸痛,昼轻夜重,晨僵乏力,稍活动可减轻,畏
寒怕冷,或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目眩等,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缓或脉细。周正球以自拟壮脊汤治疗。药用淡附片、鹿角片、炒杜仲、熟地、炙山甲、狗脊、怀牛膝、独活、制乳没、川断、寄生、仙灵脾、威灵仙、三军丸等。
【病案举例】
贺某,男,45岁,干部。病案号10708。
患者腰骶背脊项僵痛,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20年,于1996年4月11日上午9时来院治疗,以期控制病情发展,改善功能。临床症候特点:腰弯背驼,形瘦骨立,弯腰、挺胸、旋颈、抬头等功能活动严重受限,不能仰卧,天气变化或劳累腰脊僵痛,畏寒怕冷,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时作,易疲劳,舌质淡白、舌苔薄白,脉沉细。查见板状腰,颈腰椎各个方向活动严重受限,颈3~5椎体压痛,双侧“4”字试验阳性,骨盆挤压试验阳性,双髋关节功能活动正常。X线摄片显示:颈椎骨性融合,胸椎后突左侧弯畸形,腰椎平直呈“竹节样”改变,双侧骶髂关节消失,诸骨脱钙。血沉16mm/h。西医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为肾痹。病机乃肾虚阳微,督脉失充,肌肉筋骨失于煦养,痰瘀深伏,骨节壅滞。病情已属晚期,相对较为稳定,宗“缓则治其本”之原则,以温肾壮督、填精补髓为主,兼以涤痰化瘀通络。周正球自拟壮脊汤:淡附片10g,鹿角片10g,炒杜仲10g,熟地30g,炙山甲10g,怀牛膝12g,肉桂6g,狗脊15g,独活10g,当归尾12g,川断15g,寄生15g,仙灵脾10g,淮山药15g。每日1剂煎汤,三军丸每次8丸,每日2次,用汤药送服。配合电离子导入骨增仪、全身中药熏蒸等物理疗法,并坚持功能康复锻炼及调护,治疗1月后,腰脊僵痛、腰酸乏力、耳鸣、头晕等症消失,颈椎功能活动稍有改善而出院。上方制成丸药,每次6~8g,每日2~3次,并指导患者坚持进行功能锻炼,随访1年,病情稳定,无明显发展趋势,颈椎旋转活动明显改善(颈椎旋转15°,入院前为0°)。摄片复查显示:骨质密度明显提高。
朱良春辨证辨病相结合治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之“肾痹”、“骨痹”范畴,其病变部位以脊柱、腰骶为主,是致残率很高的疾病。目前,西医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朱良春先生以辨证为主,又以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分前期“肾痹型”和肾督虚损瘀滞“骨痹型”两类论治,疗效卓著,颇有中医廉验之特色。
朱良春先生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属血清阳性脊柱关节病,与类风湿关节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疾病,本病之临床见证,主要病位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前期肾痹型多有腰髋部酸痛、僵硬。久病肾督虚损骨痹型致脊柱强直,畸形,X线摄片脊柱呈竹节样改变,髋关节破坏,强直。西医至今多用消炎痛、保泰松等西药缓解症状,或配合固定的中药方治疗,虽有近效,但停药后易复发,且长期使用止痛药易损伤胃肠道,引起胃出血,长期服止痛药还会成瘾,危害极大。
朱良春先生以病情轻重,分肾痹、骨痹两型。
1.肾痹型
肾痹为前期型,又分湿热郁阻和肾督亏损两型,湿热郁阻型症见低热持续不退,腰脊酸痛,或髋痛,膝肿痛,踝肿痛,舌苔黄腻,舌体瘦,脉细数等阴虚湿热症状。因阴虚湿热兼夹,致低热缠绵,痰瘀痹阻奇经,导致膝踝,尤其是骶髂关节疼痛,且在短时间内骶髂关节发生质的变化,其特点为湿热痰瘀痹阻奇经督脉之路。这类患者骶髂关节X线摄片多以模糊为主。
【病案举例】
病例1:蔡某,女,21岁,1997年3月初诊。5个月前,腰脊酸
痛,尤以骶髂部僵痛明显,伴低热,两膝肿痛,此前常咽痛感冒,在当地医院X线摄片诊为骶髂关节炎,多方治疗均未见效,低热持续缠绵,大便不爽,舌体瘦,舌苔薄黄腻,脉细小数,无家族性病史。
诊为督脉亏损,湿热痰瘀阻络,缠绵难解,虚实夹杂,治以清湿热、补肾督、通奇经。
药用: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山药、金荞麦、鸡血藤、威灵仙各30g,青蒿、银柴胡、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徐长卿、广地龙、炙僵蚕、虎杖各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②扶正蠲痹胶囊1号、2号,各服2枚,每日3次,饭后服(扶正蠲痹胶囊采用鲜动物药蕲蛇、全蝎、蜈蚣、地龙等,以低温冷冻干燥技术而制成,其蠲痹通络、祛风定痛之功优于干燥之常用生药,1号偏温、2号偏寒)。服药50余剂,低热缠绵已解,体重增加1kg,两膝肿痛大减,惟腰痛未已,咽燥不舒,有黏痰阻塞感。上方去白花蛇舌草、山药、青蒿、银柴胡,加全当归、生地、熟地、北沙参、补骨脂、杜仲各10g,再服60剂,诸症消失,停服汤药,继以“益肾蠲痹丸”巩固疗效。
病例2:倪某,女,22岁。双骶髂关节痛半年,翻身困难,伴无力,腰脊痛,面少华,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弦。当地医院据X线摄片,诊为骶髂关节炎早期,人类组织相溶性抗原-B27阳性,有家族强直性脊柱炎史。
朱良春先生诊为肾督亏损、脉络不利之肾痹,治以益肾壮督、蠲痹通络。
药用:①穿山龙50g,生黄芪、鸡血藤、威灵仙各30g,鹿角霜、制延胡索各20g,淫羊藿、熟地黄各15g,仙茅、乌梢蛇、肉苁蓉、补骨脂各10g。②益肾蠲痹丸4g×180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以此方出入共服60剂,诸症消失,嘱以益肾蠲痹丸巩固。
【按】以上两案,一为湿热郁阻下焦肾经,低热缠绵不解;一为肾督亏损,奇经不利,前者为寒热虚实夹杂,朱良春先生治以清通补兼司,后者则以虚损为主,一派虚寒见证,治以益肾壮督,蠲痹通络,异途同归,均收佳效。同是强直性脊柱炎之前期症,如医者囿于西医之诊断,以辨病论治,对号入座,结果则遥无愈期,以误治为不治。中医之优势在于辨证施治。纵观全国老一辈临床家,均有异常巧妙的高招,善于在高新的医学知识和复杂的病因病机和客观的临床见证中,抓住要领和精髓,把冥思苦索、心领神会、独有见地的东西,变成创造性的观点和方法,在临证中变化从心,不拘一格,遵法度而又不囿于法度,乃化生法外之法,方外之方,不求神而神在,不言法而法成,达到似此上工者之境界。朱良春先生在湿热郁阻肾督案中,集寒热、温凉、气血、攻补之药于一方的治法,乃是大方复治法,古有“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之先例。曹仁伯曾云:“每遇病机丛杂,治此碍彼,他人莫能措手者,必细意研求,或于一方中变化而损益之,或合数方为一方而融贯之。”强直性脊柱炎前期型之湿热郁阻肾督案病机复杂,寒热夹杂,虚实兼见,正虚邪恋,肾督虚损,多脏受累,如用单纯的方药往往顾此失彼,朱良春先生采用此法,可谓缓妥周全之法,大方复治药味虽多,但药物的治疗作用可协同发挥或相加,毒副反应则会因相互制约而不显。药味虽多却杂而不乱,多方兼顾,标本同治,而又主次分明,配伍之妙当乃别开生面。方中蒲公英甘平,清热解毒,利尿散结,缪希壅谓“甘平之剂,能补肝肾,味此一语,则知其入胃而兼入肝肾矣,不然,安能凉血,乌须发”,《本草新编》云“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清热、利湿、解毒,临床体会尤能清肝肾下焦之湿热郁结,民间单方一味白花蛇舌草治热淋即是明证;山药甘平,为气阴两补之品;金荞麦功能清热解毒、祛风利湿,对肺部感染性疾病及肠道炎症有较好的疗效。以上四药同用共奏甘平之剂,能补肝肾,甘寒微苦能养阴、清热、利湿,盖湿热郁阻肾督之证,清中寓补,久用无弊。鸡血藤活血舒筋,补血镇痛;威灵仙味辛性温,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之功;青蒿“和解枢机”清透伏邪;银柴胡不独清热,兼能凉血,治虚劳骨蒸,自有实效,二药合用对湿热留恋,气机郁滞,膀胱气化不利尤有佳效;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徐长卿、广地龙、炙僵蚕等同用,意即益肾壮督,蠲痹通络,配合扶正蠲痹胶囊1~2号,通补兼施,寒热相佐,疗效相得益彰。下案见证为虚损寒瘀,专以益肾壮督、蠲痹通络为主,即可速愈。故医者“言常者易,通变者难”也。
2.骨痹型
朱良春先生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后期,气血肾精亏损,督脉空虚,外邪深入经隧骨骱。临证多见颈项前倾,胸椎后突,严重佝偻,目难平视,腰膝酸软,晨僵,夜间疼痛,髋关节强直或半强直,舌体胖嫩,舌苔薄白,脉沉细数。髋关节X线摄片多有变窄及破坏,少数有融合,脊椎摄片呈竹节样变,椎体方形变,椎间小关节模糊,韧带钙化等。朱良春先生认为骨痹之因,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及外邪久闭由虚至损,虚中夹实。盖肾精亏损,不能濡养督脉,则不荣则痛。督脉空虚,风寒湿乘虚而入,壅阻经络久而变生痰瘀,深入经隧骨骱,则不通则痛。因痰瘀阻滞,故出现肿痛、晨僵,活动功能受限等症,治当益肾壮督,蠲痹通络,虚实兼顾。
【病案举例】
汪某,男,28岁。肩、双膝、腰骶部疼痛7~8年,加剧半年,渐至行走、翻身、下蹲受限,伴发热。经当地医院检查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沉60mm/h,ANA系列阳性。X摄片:右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椎体融合。骨髓显示:缺铁性贫血。现每天用消炎痛片、雷公藤片维持。刻下:夜间出汗,面色无华,二便正常,苔薄腻,脉细弦。
朱良春先生诊为肾虚骨痹之强直性脊椎炎,治以益肾壮督,蠲痹通络。
药用:①穿山龙50g,青风藤、仙鹤草、律草、威灵仙、鸡血藤各30g,青蒿子、生熟地各15g,乌梢蛇、炙蜂房、〓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②扶正蠲痹胶囊1~2号各服2枚,每日3次,饭后服;③消炎痛栓30枚,剧痛时用1枚,塞入肛门内止痛。
以上方出入,酌加生黄芪、生白芍、伸筋草、炒白术、制马钱子、徐长卿等,服180剂,发热一直未作,体重增加,腿肌有力,站立、行走、穿衣均复正常,惟关节疼痛未已。再嘱守服100剂,诸症消失,行走、上下楼均自如,面转红润。舌脉正常,X线摄片复查股骨头密度较前大有增加。再以原方去虫类药并制马钱子,配合扶正蠲痹胶囊巩固2月,证情稳定,恢复工作。
【按】朱良春先生博究本草,熟谙药性,处方用药常自出新意,别具一格,上案“前期型”乃因湿热郁阻下焦致肾督亏损,见阴虚兼夹湿热之证,妙用蒲公英、蛇舌草、青蒿、银柴胡、金荞麦等甘寒、微苦、养阴、清热、利湿,合清透郁热、和解枢机、蠲痹通络之品,使久郁下焦之肾经湿热迅速得解,低热不复发作,证情逐日好转。本案低热前医久治不退,乃因外邪深入经隧骨骱,久病入络,痰瘀壅阻经隧骨骱,非虫蚁之品殊难获效。朱良春先生在蠲痹通络,益肾壮督的主方中,选佐青蒿子疏透骨中之热,《本草正义》谓:“青蒿子专治骨蒸,盖凡子皆重,故主里证,且清芬又能疏解血中之滞。”选青风藤泻下焦血分湿热,《本草汇言》云:“青风藤散风寒湿痹之药也,能舒筋活血,正骨利髓,故风病软弱无力,并劲强偏废之证,久服常服大建奇功。”又妙以仙鹤草、律草为伍,仙鹤草苦辛而涩,能止能行,补涩之中寓有宣通之意,且有强壮强心之效,合诸药久用,颇能提高蠲痹通络之功;律草甘寒,清热利尿、消瘀解毒,朱良春先生认为除用于散结除蒸、利水泄热之外,常以大剂量律草通络止痛,且此案重用律草伍大剂量穿山龙,一寒一热,颇能提高通络止痛、通络退热之功,律草又有清退虚热之效;穿山龙除散寒止痛、祛湿利水、化痰消肿、活血解毒等功能之外,更有强胃消食、强壮扶正的作用。更值一提的是,改口服消炎痛片为消炎痛栓塞入肛门止痛,消除了长服消炎痛引起胃出血和成瘾的副反应。
左芳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景岳全书·风痹》曰:“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本病多见于男性,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中轴、骨骼及四肢大关节,以椎间盘纤维环及附近结缔组织炎性纤维化和骨化及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进行性免疫性疾病。左芳认为,痹证患者多为正气不足,风寒湿内侵,外邪不解,日久入里化热。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膏粱厚味,更加助湿生热,终至湿热之邪壅滞经络脊柱,气血运行不畅,血脉闭阻不通,不通则痛。现代医学多采用激素和非甾体消炎药治疗本病,效果不甚理想,且有很多的副作用。左芳根据该病的病因病机,认为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活血化瘀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另外,经现代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有调节微循环障碍、改善血行的作用,并能有效地调节机体的免疫机能,所以左芳认为此法应贯穿始终。左芳采用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左芳以忍冬藤、白花蛇舌草、蚤休、秦艽、薏苡仁、防已清热利湿,丹皮、赤芍、川芎、鸡血藤、桑枝、地龙活血通络,而不拘泥于温补等常法。
基本方:忍冬藤30g,白花蛇舌草30g,薏苡仁15g,蚤休30g,防己10g,秦艽10g,赤芍10g,丹皮10g,川芎10g,鸡血藤30g,桑枝30g,地龙30g,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若疼痛较剧者,加制川乌10g、红花10g,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效;若烦渴、便干,加石膏20g、知母10g;若兼脘腹胀满,倦怠乏力,加苍术15g、云苓10g、蔻仁10g,以健脾化湿,行气消胀。
水煎服,每日1剂。
【病案举例】
李某,男,30岁,干部,1996年10月就诊。
自述2年前由于感受寒湿之邪而发腰背及腹股沟疼痛,活动逐渐受限,且晨僵明显,在1小时以上,休息后症状不减,伴烦热,口干渴,脘闷,纳少,寐安,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查体:骶髂关节叩击痛。X线检验骶髂关节模糊。化验血人类组织相溶性抗原-B27阳性,类风湿因子阴性。
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中医辨证为湿热壅滞之痹证,西医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中药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主。处方:忍冬藤30g,白花蛇舌草30g,蚤休30g,防己10g,薏苡仁15g,秦艽15g,丹皮15g,赤芍10g,鸡血藤30g,川芎10g,石膏20g,蔻仁10g,桑枝30g,地龙30g。
服药3周后,腰背及腹股沟疼痛减轻,晨僵好转,减至半小时,烦热等症亦好转。继前治疗,诸症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