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机械通气时的通气频率与术后肺部并发症:一项医院注册研究

术中机械通气时的通气频率与术后肺部并发症:
一项医院注册研究摘要

背景
高通气频率通过缩短呼气时间、增加胸内压和引起动态过度充气,增加静态肺应变和可能的肺应力。我们假设术中高通气频率与术后呼吸并发症有关。
方法
在这项回顾性的医院登记研究中,我们分析了2005年至2017年期间在单一中心进行的成人非心胸外科手术病例的数据,这些病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并在一个中心进行了机械通气。我们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了术中通气频率(分为四组)与术后呼吸并发症的关系,即术后7天内有创机械通气或拔管后外周氧饱和度降低。在一个亚组中,我们调整了动脉血气参数的分析。
结果
共分析102632例。术中通气频率从中位数(四分位间距[IQR])为8(8–9)次呼吸每分钟(第1组)到15(14–18)次呼吸每分钟(第4组)。高通气频率与术后呼吸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关(校正后的比值比=1.26;95%可信区间,1.14-1.38;P<0.001),在调整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和动脉氧分压与吸入氧分压的比值后,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发现高通气频率的使用有相当大的变异性,归因于个体提供者的偏好(从22%到88%)和时间变化;然而,与术后呼吸并发症的关系没有受到影响。
结论
术中较高的通气频率与术后呼吸并发症的风险增加以及术后医疗保健利用率的增加有关。

图2.术中通气频率中位数及其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关系。(a)直方图描述了研究队列中术中通气频率的分布。(b)术中通气频率的增加与主要人群和可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的亚组病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风险增加有关。数据显示为调整后的OR。误差线表示95%CI。显着性水平:* P <0.05,** P <0.01,*** P <0.001。CI,置信区间;或,优势比;IQR,四分位间距。

表2主要和次要结果。

高通气频率的使用随时间和个体提供者的变化。(A) 每一通气频率组病例比例的变化(用各自组的中位数表示)和术后呼吸并发症的预测概率(PRC)与时间(手术年数)在10年内绘制。随着时间的推移,通气频率较高的病例比例增加。尽管在实践中发生了这种变化,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不变。PRC预后的预测概率来自初级回归模型;误差条表示95%的置信区间。(B) 个体麻醉提供者使用高通气频率而不是低通气频率的预测偏好在22.2%到88.0%之间,表明不同麻醉提供者之间的差异很大。个体提供者使用高通气频率的偏好来自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模型,以通气频率为结果,个体麻醉提供者为随机效应,初级分析的所有协变量为固定效应。数据表示为个体提供者在所有病例中使用高通气频率的调整偏好的平均值(标准差,SD)。

DOI:https://doi.org/10.1016/j.bja.2020.02.01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