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僧的“伯乐”,死后葬在江西,“义门郑氏”由他开启

他的慧眼识人成就了玄奘的佛法理想,此后唐玄奘前后十九年远赴天竺求法,用时间与行动给了这位“伯乐”最好的证明,也让他以知士之鉴而知名。

▲图源:大唐玄奘剧照

他是著名大族荥阳郑氏的代表性后人,晚年他远赴任官江州刺史,去世后葬于江西德安。后代枝繁叶茂,他也成了江右郑氏始祖,并开启了“义门郑氏”之佳话。

他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吏”的郑善果。据江西德安老谱记载:“善果公为江右始祖,凡我郑氏从江右迁徙者,乃善果公之裔也。”

那么这位江右郑氏的始祖到底是怎样成了唐僧(玄奘)的伯乐的呢?他自身又有什么传奇故事呢?


知士之鉴,玄奘之伯乐

▲玄奘雕像

一切要从一千多年前开始讲起。

公元602年,玄奘出生在洛州一官宦之家,俗名陈祎。

先祖为东汉名臣陈寔,曾祖父曾任北魏上党太守,祖父更是担任过北齐国子博士。可谓儒学世家,累世公卿。

可好景不长,在玄奘十岁那年,父亲猝然离世(母亲早亡)家族中落,成了孤儿的玄奘跟随已出家为僧的二哥到了洛阳净土寺,在这里,玄奘有了参悟佛法的机缘。

一日,隋炀帝委派大理寺卿郑善果,主持14名僧人的剃度大典。刚刚13岁的玄奘因年纪太小,没有资格参加,只能远远地站在门边,眼神里充满期待。

郑善果见玄奘神态不俗,问他:“你也想剃度吗?”玄奘点点头。又问他:“你出家是为了什么?”

玄奘说:“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正是从这一刻起,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理想,在玄奘心中,生根发芽。

郑善果被玄奘的坚毅打动,破例为他剃度。

郑善果有感于他的志向,又赞赏他的风骨,正是这次他的破例让玄奘从数百人中脱颖而出,也正是他的赏识,让玄奘开启了他的佛法之路。

▲ 玄奘西行图

正如郑善果所说:“背诵经书,功夫易成,但是风骨难得。如果玄奘能够出家,将来一定会成为佛门伟器!”

郑善果的知士之鉴永远留在了玄奘不凡的故事中,而他本人的故事也是充满励志和后人推崇的。


天下第一清吏,江右始祖

郑善果,隋唐时河南荥泽人。

父亲郑诚位列大将军,在剿灭尉迟炯时战死,隋文帝念其有功,便封其子郑善果继承郑诚的爵位,时年9岁的郑善果便封为持节大将军,同时晋升为武德郡公。

▲郑善果母

郑善果的母亲崔氏十分贤德,悉心栽培他,终于成才。《隋书·郑善果母者》载:“郑善果母者,清河崔民之女也......母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

▲郑善果母

年幼丧父,母亲悉心教诲,善果发愤图强......看似不顺的起点,却让善果在自身与外界的努力下变得顺利起来。

后来,郑善果一生任过许多官职,也因善果严格律己,清白做人,廉洁为官,政绩显著,名声远播,钦差大臣、御史大夫张衡考察后,称他为“天下第一清吏”。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大唐王朝,特别诏书善果与裴寂等十人,因功勋卓著,共同侍候升殿大政,后又经唐高祖多次召见,官拜刑部尚书,封“福应王”。

之后又因救主有功,被封为荥阳郡公,后又成为大理卿兼户部尚书。

郑善果为人秉性耿直,曾因此性格被褒奖,后也因太过耿直被贬谪。

▲李世民(剧照)

公元629年,在一次向唐太宗进谏的过程中,郑善果矢志不移,坚持苦谏,最后无终,被黜贬为江州刺使(今江西九江)。

公元635年,郑善果在江州(九江)病逝。享年63岁。

▲魏征画像

宰相魏徵惊闻噩耗,悲痛万分,呈报皇上并介绍善果历来功绩说:“他一惯对皇上忠心耿耿,清白做人,廉洁为公,可谓尽忠于高帝,尽言于当今陛下。”

唐太宗李世民叹曰:“郑刑部是个直臣,是我亏待了他。”乃下诏赐国葬,授谥号“清惠公”。

善果公之子郑俊,以国葬之礼为他主办丧事,并将其葬在庐山葛仙山自然冲(今称葛洪山,地处德安县吴山乡葛洪村)。

▲图示:德安葛洪山

▲江西德安,善果公墓

郑善果之子郑俊、孙子郑良、曾孙郑谊均留在了江西德安,后家族兴旺,子孙繁衍发达,分析至各地。据传,在宋朝时,被旌表为“德安义门郑氏”。

故“义门郑氏”由此而来,现如今大家都知道江南第一家——浦江郑义门,而对此“义门郑氏”可能了解得比较少。

后来,湘鄂赣毗邻后裔于宋代创谱时,将善果公立为第一世祖,为江右郑氏始祖。时至今日江右郑氏的后人已经遍布各地,今年的清明节前还有全国各地的郑氏后人来祭拜先祖。

▲嘉靖九江府志《三隐》

后人的祭拜与缅怀正是对先人郑善果最好的崇敬。

世人皆知郑善果的知士之鉴,并有了玄奘顺利出家的那段佳话。更应知郑善果一生为人清白刚正,以此为榜样,换做如今,不管为官还是做人,都是值得推荐的优良品行。


▲江西德安,善果公墓

这就是“天下第一清吏”郑善果,玄奘的“伯乐”,更是“义门郑氏”(非郑义门)的开创人、万千江右郑氏崇敬的祖先。

我们试着去重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历史,怀着敬意去解读的同时,也希望能通过他们故事给大家带来些许启发。

无论是识人还是做人,他们能够在历史的洪波中留下灿烂的浪花,注定千年后还能在吾辈心中荡起些许涟漪。

*本文由楚秋说江西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