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这句词里的“端阳”,说的便是端午节。从古至今,中国人过端午节的方式渐渐发生了些许变化,在一些人的记忆中,端午节就是要吃粽子、赛龙舟;对另一些人而言,还有做香包、插艾草……一事一物,全都浸透着浓浓的温情。有一种习俗,灵魂处生长,任岁月迁移,依然不改当初的模样,那是儿时的记忆,最温暖的时光。阵阵糯米香,艾叶插门廊,粽叶飘香,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风尚。端午的由来,有着许许多多,抱石投江的屈原、忠贞之士伍子胥、东汉之女曹娥,都在民间流传着不朽的传说。端午的谚语,更是种类繁多,“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轻轻读来,是那么的朗朗上口!“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端午习俗传千古”。一首儿歌脍炙人口,记忆的河床打开缺口,记得小时候过端午,总是那么开心那么快乐,小小的身影跟前跟后,各种馅料稳稳妥妥,碧绿的粽叶,在母亲的手掌弯成形形色色,八角六角各有特色,糯米的香味,不断考验你是否经得起诱惑,还有妈妈系在手脚上的五彩线,挂在胸前的香包,对孩童来说,那份满足和骄傲,任谁也带不走。长大后,一到端午,就想起母亲灵巧的手,包好的粽子,裹进的是浓浓的不舍,电话里的问候,是真真切切的等侯。时光的刀刃,快得没有理由,一年一年,一月一月,流年辗转,容颜篆改,青丝染成了白发,母亲的年华已溜走,那份无私的关爱,一直伴着我,留在胸口,温温热热……岁月流逝,端午习俗中增添了新的元素:汉魏六朝时期出现“先贤纪念”的主题。长江中游地区的“龙舟竞渡”,传说就是为了追悼屈原。而佩艾采药、斗草送扇等活动,具体在南北方又略有不同。正如专家所说,通过举办一系列民俗活动,好的文化值得传承!其实,真正地让我知晓端午节,还是通过老爹老妈过节那番忙碌。包粽子煮粽子那一定是少不了的大事,另一件从记忆里挥之不去的事是在自家门口的上角挂一束用红布条捆好的艾蒿,这一习俗潜移默化地印在了我的心中,当时并不知道它的用意所在,成年后才懂得这一习俗曾让多少代人把美好的企盼寄予。粽子、艾蒿、五彩线、鸡蛋等很长一段时间让我难以梳理出第一次看见母亲包粽子的全过程时那对母亲强烈的思念。当我闻着那扑鼻而来的清香,望着那晶莹剔透的糯米,吃着那口感极好的粽子,母亲那忙前忙后的情景至今在我脑海里时影时现,抹之不掉…端午前夕,母亲将预备好的粽叶、淘洗好的糯米、浸泡过的蜜枣,全部拿到院子里,开始包粽子。我最喜欢围着母亲看她的“表演”:右手拈起两个粽叶,铺在左掌心,缕缕声跟着慢动作“旋个尖尖筒,轻推粽叶往上右旋,尖角在下,左手拢住筒形,下紧往上渐松,口处拇食两指几乎成倒八字,按实筒内米和枣,盖严扎扎紧,左手渐拢紧上口,右手平折上部粽叶覆实盖严,再折向左或右,压紧尾叶”,最后取过花绳,行“√”字扎紧”,一只结实好看的三角粽,呈现在了我的眼前。小小粽子,轻缓适宜虚实转换,那需要心手合一,不可言传;小小粽子,让妈妈的手艺延续,让爱的味道永存……北方苇子叶叶子新鲜,做出的粽子香,南方的竹子叶叶子比较宽,适合初学者用。用“宽大的叶子包粽子特别香特别美味”,后来才渐渐领会这句话的哲理。即使你是最平凡的人,只要时刻怀有包容的胸襟,自然能适应变幻莫测的现实社会,自然会在竞争的世界里散发出诱人的“粽香”。母亲的这句话,在我的心里根植,直至我踏足社会,直至我人到中年!如今的社会,有些忙碌,生活的节奏,好似快得,没有闲瑕。我喜欢端午,喜欢可以放假的时候,可以丢下繁忙的工作,离开网络,只在节日的氛围里,感受亲情的脉络,陪着年迈的老父,聊一聊,左邻右舍,暖暖真情。今又到端午,吃着粽子,忆起往昔,眼泪不由的流了下来,那个教我包粽子的老人早已不在了,而我们古老的传承还要继续流传下去。端午,是一种中国的传统,是一种情怀,厚重而坚固!情系棕香,粽香传情,愿我们都不要忘记亲情,让中华的传统文化世世代代,传承!
作者介绍:
王瑞敏,汝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平时喜爱文字,现为汝州市作协协会会员和汝州市诗词协会会员。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上)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下)
【总第1123期】【名家大咖】【北京】金思宇丨“战疫”诗书作品之一
【总第1123期】【北京】叶建华丨“战役”诗书之十三
【总第1088期】“战疫”征文【河南】郭进拴|首发文——大爱满人间
【总第1093期】【名家大咖】【北京】叶建华丨“战疫”诗书选之一
【总第1092期】【特邀作家】【辽宁】蓝 歌丨底 气
【总第1000期】热烈祝贺《智泉流韵》微信文学平台上线3周年出刊1000期
【总第1033期】纸刊《文艺界》免费发稿通知
【总第1033期】《智泉流韵》文学平台免费发稿及稿酬规则通知
【总第1087期】《文艺界》“抗击新型肺炎”文学作品征稿启事
【总第1075期】《文艺界》总第四期发布,电子杂志同期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