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桂林:古镇风情匆一瞟
7月上旬,桂林5日游。
这是一场计划已久的旅行,从上小学时读课文《桂林山水甲天下》到二十年前那首传唱南北的《我想去桂林》,对桂林的向往就已经生根发芽;这又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因为那个周日窝在沙发上刷微信,看到朋友在遇龙河漂流的照片,小乖一句“想去”让我迅速作了决定。
玲和小乖有暑假,三姐已经退休了更是自由自在,行程取决于我的时间安排。幸好都挺顺利,13日中午,与三姐在机场会合,登上飞往桂林的飞机,犹如前年暑假一起飞往云南。与云南之旅不一样的地方是这次我们不跟团,选择当地自驾自由行。
航班还是一如既往地延误,计划下午3点半抵达桂林的,实际上5点多才到,某品牌租车的门面就在到达厅外面不到100米处,核对过预定信息,门口停车场验完车,刷卡提车,半个小时后入住预定酒店。稍事收拾,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到大圩古镇。
既然是说走就走,事先我们也没有做详细的攻略,大概搜索了一下桂林必去的景点就出发了。在黄姚和大圩之间稍微犹豫了一下,还是考虑时间的关系选择了大圩。同样是古镇,大圩位于桂林市东南18公里处,比黄姚近了几百公里,所以在傍晚时分我们就已经到达古镇外。
古镇有一面厚厚的城墙,墙根下一溜小店,找了一间米粉店一人一碗桂林米粉算是晚餐,并不怎么好吃,价格倒是很便宜。
大圩北通湘赣,南达梧穗,很早就为桂林东郊的商品集散地。古镇始建于北宋初年,中兴于明清,鼎盛于民国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远在600年前,大圩以其“大”,成为广西四大圩镇之最。清朝时期是桂林东乡的“水陆码头”,码头多达十余个。到民国初期,大圩已形成八条大街,沿江一带的码头也更加繁忙,有“逆水行舟上桂林,落帆顺流下广州”之说。
已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分,进了城门,沿着青石板的古街道信步悠游,拐角处就看见这所较为气派的古宅,挂着“江西会馆”的牌匾。在宋、明、清各代,云集在此的商人就陆续修建会馆,江西会馆是其中一个,名气较大的还有广东会馆、湖南会馆等。
镇上斑驳青石板路旁的房子多为青砖黑瓦的明清建筑,历史沧桑随处可见。沿街房屋集商住于一身,由门前、天井、正房、厢房、后院组成。靠街的一般作铺面从事商业,有楼梯可上二层。商铺大多悬挂着布条广告,一路看来,以土特产为多,辣椒酱、土米酒之类。
据说万寿桥是大圩的著名古迹,然而夜色已浓,不知从何寻觅,却与街巷十字路口这座万寿宫不期而遇。寺庙看上去也有些年头了,朱门紧闭,门前两根大红柱子上龙盘祥云,大门对联“道法禅机论人生,风生水起谈运程”,似通不通,倒是乡村野庙的味道:)
古镇房屋都是砖木结构,房门是一排木板,如早期影视剧里那样,早晨把木板门卸下,支起招牌摆起桌子就是商铺了;到了晚上,再把木板装上,就与外界隔绝了。青石板道路上,偶有一辆电动三轮车突突驶过,哑哑的喇叭声唤起原滋原味的老乡镇韵味。
此时更多见本地居民趿着拖鞋、拎着水桶或脸盆往镇外走,跟着他们晃到镇外江边(应该就是漓江?),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块石碑,朱刻绝句:“大圩江上芦田市,百尺清潭万竹围,柳店积薪晨昏后,壮人荷叶裹盐归”。落款是明代才子解缙,大圩之历史久远,可见一斑。
大圩古镇共有13个码头,比桂林市的码头还多5个,鼓楼码头是其中之一。码头靠岸的一端,连有一段平地,古榕浓荫,龙亭飞角,或凤竹摇曳,兼有实用和观赏价值。码头与镇区有巷道相通,依坡砌级,石板铺路,高墙夹拥,逼仄深邃,天光一线,平添一种纵深感和活力。
江面看起来不算太宽阔,虽夜幕迷蒙,对岸的青山树影尚依稀可见。水流平缓,水质清澈,当地居民成群结队下水洗浴,脱 得赤条条的并不避人,游泳搓澡,无拘无束。也有妇女们在岸边浅滩洗洗刷刷,似乎司空见惯,还不时相互打着招呼。如此天人合一之景象,恍惚时光回转至几十年前之淳朴村庄。
沿着江岸漫步,上下游均停泊着不少船只竹筏,有些筏子只是随意维系在岸边石头上,任人上下;有些带篷的船只则有人居住,正是晚饭时间,有人在煮饭炒菜,有人则坐在船舷喝酒聊天,与陆地生活似乎并无不同,随性而自在。
通往古镇的巷道台阶都有很长年头了,在夜幕的灯光里泛着岁月的痕迹。夜色渐深,江上只有渔船上几点零星昏暗的灯火,夜幕已然深邃,遂原路返回。街角几位汉子光着膀子聚饮,盛夏时节却围着一个大火炉,炉子上铁锅里散发着引人垂涎的香气。看我在偷拍,这位大哥转过来向我招呼,若不是要开车回市区,我就凑过去一起喝几杯了。
回到镇口,爬上古城墙头散步。城墙上却已改造成绿道了,可供市民徒步或骑行。从路标上看,或许更原生态的古镇古村落还在附近的周边,夜色茫茫,也就无从领略了。古镇之风情,只可停留在这惊鸿一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