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养老机构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养老机构日常运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保障养老机构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养老机构而言,做好内部控制工作意味着能够降低运营风险,促进各项业务顺利实施。在互联网环境下,一些养老机构相互合作,形成了共享养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通过养老资源共享,能够提升机构运营效率,拓展经营范围及规模。但养老机构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会不断提升。以内部控制为导向,从养老机构内部运营入手,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能够排除不利于养老机构运营的相关影响因素,让养老机构维持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同时,合理实施内部控制有利于实现养老机构内外部资源优化配置,对于降低运营成本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进一步缓解养老机构资金压力,将亏损、微盈利的运营状态逐渐转变成盈利。
(一)定价机制僵化,价格与市场脱节
因此,公立养老机构在低定价机制作用下,价格往往多年不能调节,导致年度营收支差距不断放大,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财政资金投入产生了长期的依赖性,自我发展能力疲软,可见价格因素的钳制作用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从社会层面分析,公立养老机构以公办公营模式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还处在起步阶段。一方面,虽然我国在国家、地区各层面都相应出台了兴办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部分地区对因地制宜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缺乏足够的认识,推进工作的思路不清,采取的措施不足,未能给社会资本流入营造良好的社会和政策环境,导致社会力量参与的目标和方向不明;另一方面,由于养老服务的辐射圈很宽,涉及的管理部门很多,涉及的业务面广,有医疗、家政、餐饮等方面,且服务对象又是高风险群体,因此,参与养老服务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公益性较高的行业,入行门槛并不低。目前,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力量薄弱,信心不足。
(三)公立机构之间资源配置不协调
从需求层面分析,我国公立养老机构同时存在“一床难求”和“一人难求”的双重困境。一方面,价格、环境、服务优势明显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与此同时,部分相对偏远、服务一般的乡镇敬老院、老年公寓却存在“床位闲置”的现象。我认为,这个现象的出现主要是资源配置与养老需求普遍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这种不平衡主要有两个突出表现:一个突出表现是偏高,就是资源配置高于老年人基本需要;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偏低,就是资源配置低于老年人多样化需要,或者说是满足不了老年人的个性化需要。
(四)公立养老机构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自身层面分析,我国虽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服务标准,但是,由于公立养老机构一贯以来受公立的影响,政府资金补足不了的问题就演变成自身发展的“短板”。
因此,公立养老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相对僵化,缺乏应对市场、应对需求、应对发展的灵敏性。例如,在笔者调查走访公办养老机构的过程中,仅X市X区的公办养老机构一家在财务流程上都是五花八门、繁简不一的,有的机构甚至长期不作运营分析,更别说远期发展考虑。还有,公立养老机构一线工作人员(养老护理员)的薪酬水平较低,薪酬激励机制缺乏。因此,公立养老机构在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以及机构发展目标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一)明确养老机构内控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养老机构在建设内控体系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标准性。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明确标准。在具体执行内控工作时,以标准制度为基础,不得随意变更内容。同时,要明确各部门及工作岗位职责,促使各项内控工作落实到位。第二,协调性。要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各项指标相互协调,保证体系的统一性、连续性及完整性。这样在具体执行内控工作的过程中才方便调整,并有利于降低成本。第三,预见性。内部控制体系需要具备预见性,能够事先预测风险,并涵盖完整的风险应急预案,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第四,可行性。在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中,要保证体系与行业、市场宏观环境及发展形势相契合,也要符合养老机构自身特点。在体系构建之前,需要充分分析机构实际运营状态、入住老人需求、人力资源积累、机构财务等。
(二)转变公立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
转变公立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是推进公立养老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公立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应该灵活多样,不应该是单一的。公办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应该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同时遵循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既兼顾保基本,也要保需求,更要保发展。公办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也不能一成不变,应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应随着效率的变化而变化。各种经营管理模式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作用下才能产生高效率,所以,公立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必须根据环境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
在保证公立养老机构国有产权性质不改变的前提下,公立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其实可以是多样化的。公立养老机构可以由政府直接运营,可以由民间组织运营,可以由个人运营,甚至可以由企业运营。结合自身实际选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政府使减少在公立养老机构运营上投入的精力和成本,将更多的效力发挥在公立养老机构的政策制定和方向把握上。
(三)改革定价模式,改“暗补”为“明补”
探索建立与市场接轨的价格机制,是推进公立养老机构经营管理模式转变的关键环节。放开价格管制,采取市场定价方式,根据全部投入来定价,目的就是打开公立养老机构连通养老市场的大门,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提升公办养老机构的自我造血能力,让公办养老机构在市场大环境的历练下,积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应地,这样还有利于营造公立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助推养老“大市场”的健康发展。采用市场化定价,可以通过“明补”的方式满足特殊困难群体入住养老机构,即结合特殊困难群体的年龄、困难状况等情况,建立健全评估体系,明确入住养老机构补贴标准,让老年人结合自身需求,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养老机构。
内控建设是提高养老机构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我国养老机构内控制度的建设当前仍然存在着定价机制僵化,价格与市场脱节、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公立机构之间资源配置不协调、公立养老机构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因此,首先要明确养老机构内控体系构建基本原则,其次要转变公立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最后要改革定价模式,改“暗补”为“明补”。
中国医养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