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关于“瓦格纳症”的诊断书

“瓦格纳症”(Wagnerian Symptom)又称“音响震颤麻痹”,指听觉、视觉神经受到德国作曲家、指挥家、诗人、作家理查 · 瓦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 - 1883)的作品及言论刺激后,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突变心理性疾病。

此病症的具体表现为,情绪波动不稳定,面对目标对象(即瓦格纳)爱憎易极端化、偏激化、非理性化,甚至导致人生观、世界观变异。

此病的病理原因,迄今尚未明了,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有学者认为蛋白质、水果、乳制品等摄入不足、嗜酒、外伤、过度劳累及某些精神幻觉因素等,均可能是致病的危险因素。

主要患症人群多为音乐家、哲学家、空想家,甚至政治家。

01

Profile

路德维希·弗雷德里希-威廉

Ludwig Friedrich Wilhelm

患者姓名:路德维希·弗雷德里希-威廉 (Ludwig Friedrich Wilhelm)

患者别名:路德维希二世、疯子路德维希、童话国王、“我们亲爱的国王”(仅限巴伐利亚地区使用)

出生地点:慕尼黑郊外宁芬堡(德国)

出生日期:1845 年 8 月 25 日

职业身份:巴伐利亚国王

患病起因:12 岁时偶然读到瓦格纳音乐戏剧论著《未来艺术品》

临床表现:从此性格忧郁内向,不问朝政,终身未娶,废寝忘食地沉迷于瓦格纳歌剧、中世纪神话传说和骑士童话中,热衷修建各种瓦格纳歌剧场景里描述的城堡宫殿。

他与未婚妻苏菲娅公主相处时,谈论的唯一话题就是瓦格纳,而且彼此还穿着歌剧《罗恩格林》中男女主角的服饰、手持宝剑——但是后来因为忙于看瓦格纳歌剧排练和监督城堡施工,而取消与其婚约。

起居室均以瓦格纳乐剧中的题材人物,如特里斯坦、伊索尔德、罗恩格林、纽伦堡的名歌手等形象壁画加以装饰。在起居室与勤务室之间,有尚有人工钟乳石洞,这是试图模仿歌剧《汤豪舍》中的女神维纳斯之洞窟,内有小瀑布与水池。

患病期间行为:继承王位后,立即派遣大臣前往慕尼黑,将逃避债务、长期流亡在外的瓦格纳请进宫廷,并成为他的庇护人,替他清偿以往欠下的巨大债务,为其修建拜鲁特歌剧院以及家属别墅,之后继续为瓦格纳的音乐事业乃至家庭生活不断慷慨解囊,先后为其支出二十五万马克。
1779 年底至 1780 年冬,瓦格纳携家眷前往意大利访游了 11 个月,期间仅所乘豪华包车一项花费,国王就为其偿付五千二百里拉。
意大利回来后,国王亲自为他接风,并在慕尼黑安排了三场瓦格纳的歌剧演出,即《漂泊的荷兰人》、《特利斯坦和伊索尔德》和《罗恩格林》。第二天紧接着还上演了《帕西法尔》,可惜这一次国王迟到了,引起瓦格纳的不悦。
最后在阿尔卑斯山崖上,国王还为他和瓦格纳的友谊,建造了一座宏伟富丽的“新天鹅堡”,其中“宝座厅”按照《帕西法尔》中格拉尔庙的舞台设计,“歌唱厅”模仿《汤豪舍》中的舞台场景,卧室以《罗恩格林》中洞房为蓝本,共耗资约六百二十万马克。
经典引语:“我不爱女人,不爱父母,不爱兄弟,不爱亲戚,没有任何人让我牵挂,只有您(瓦格纳)!”
直接后果:一系列的奇怪行为,终于导致人们对其执政能力和精神状态的怀疑,后来被医生诊断患有精神疾病。
同时由于修建各种城堡(除天鹅堡外还有霍夫城堡和基姆湖城堡等),耗尽家庭和国库的资金,在 1886 年他被迫退位,最后神秘地溺死在天鹅堡附近的史坦贝尔格湖里,并给他的家族留下了一千四百万马克的巨额债务。
行家点评:他的思绪完全飘忽在另一个世界中。
症状指数:★★★★★★

02

Profile

安东·布鲁克纳

Anton Bruckner

患者姓名:安东·布鲁克纳 (Anton Bruckner)

患者别名:慢板音乐家

出生地点:安斯斐尔登(奥地利)

出生日期:1824 年 9 月 4 日

职业身份:作曲家、教师、管风琴家

患病起因:1864 年经指挥家奥托·齐茨勒介绍,开始潜心研究瓦格纳音乐,次年专程赶赴慕尼黑去听《特利斯坦和伊索尔德》,造成其精神持续紧张乃至崩溃,后被送进一所疗养院治疗,几个月后才能够重新工作。

临床表现:从此更加缺乏自信,充满不安全感,自卑、谨慎、忧心忡忡;视瓦格纳为音乐之神而顶礼膜拜之,经常在瓦格纳巨大影子下面,保持某种虔诚祈祷的习惯式低头姿势。

创作的交响曲中,开始经常出现瓦格纳大号(系由瓦格纳综合圆号和大号而发明的介乎两者之间的铜管乐器,看上去有点像圆号,但听起来有点像大号)的奇异声音,后期作品则普遍带有神经质的节奏和能量。

很多作品的发展过程中,经常突然中断(也许是有意而为),而且有时虎头蛇尾,草草收场(以至于指挥家富特文格勒曾激烈批评他的作品:无法一直把音乐保持在乐章开始的高水平),给人莫名其妙的感觉。

患病期间行为:拿着自己创作的第二、第三交响曲手稿,当面请求瓦格纳接受,但由于与大师会面时过于激动,回家后想不起来大师当时选择了哪一部,于是写信询问:“是不是带圆号的那部?”。

当他一连数小时听完《帕西法尔》后,默默地凝视着当时在场的瓦格纳,终于鼓起勇气上前跪下地去,含着眼泪表示由衷的崇拜之情;当预感到大师即将离开人世时,他在沉浸于忧伤回忆的梦中创作出那首崇高、优美的第七交响曲慢板乐章。

经典引语:“他们干吗要烧掉布伦希尔德?”(在演出《指环》最后一幕时候布鲁克纳问旁边的人——他非常关心瓦格纳的音乐,但对剧情一无所知。)

直接后果:被人指控为“瓦格纳派”成员,遭到舆论界,尤其是维也纳首席评论官爱德华·汉斯利克(此人——也是患者——将在下面介绍)连篇累牍的攻击和嘲讽,有时几乎只是为了文字消遣,也要把他拉出来痛责一番,以至于在他生前许多作品根本无法得到上演的机会,大部分时间里生活潦倒、事业惨淡。

由于作品很少有演出的机会,当有些指挥要求他删去大段的音乐时,布鲁克纳从不坚持己见,删改听便,只要能排演出来便谢天谢地。

据同代人回忆,在排练其第四交响曲时,著名指挥家李希特,指着总谱的一个地方,问布鲁克纳那是什么音,被快乐包围着的布鲁克纳竟回答说:“随便什么音,只要你喜欢。”

行家点评:他是个兢兢业业的好人,能写出非常棒的谐谑曲,可惜大师却经常让他精神恍惚、陷入险境。

症状指数:★★★★

03

Profile

雨果·沃尔夫

Hugo Wolf

患者姓名:雨果·沃尔夫 (Hugo Wolf)
患者别名:野狼(仅限音乐评论圈内使用)
出生地点:温迪施格拉茨(现属斯洛文尼亚)
出生日期:1860 年 3 月 13 日
职业身份:作曲家、剧作家、评论家
患病起因:1875 年 7 月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偶然遇见瓦格纳
临床表现:从此性格乖张、脾气暴烈,对周围几乎所有人(瓦格纳除外)态度专横恶劣;极度推崇瓦格纳本人及其音乐,对巨大刺激的不和谐声响和复杂混乱的旋律线,开始萌生浓厚兴趣。
在学校期间,成天和同班同学古斯塔夫·马勒(此人也是一名作曲家)、克次拉诺夫斯基、汉斯·罗斯(此人后来发疯)等一起热烈地讨论瓦格纳,终日在钢琴上弹奏瓦格纳的作品,同时震耳欲聋地大声演唱起来。
特别喜欢将简单质朴的艺术歌曲旋律,和钢琴伴奏声部切割、打磨、搅碎。
患病期间行为: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只学习两年,就因为与院长吵闹而被开除;由于除了瓦格纳以外,他拒绝接受任何老师的教导,只好努力奋斗、坚持自学。
受瓦格纳音乐刺激后,其创作灵感时断时续。1888 年到 1890 年间,连续创作出 200 多首艺术歌曲,然后突然似乎无话可说,没有写出任何作品。
直到 1891 年 11 月底灵感恢复,连续写出 15 首意大利歌曲。到了 12 月突然再度缄默,而且一直沉默长达 5 年之久。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肯定地相信,这次我真完了”。
成为瓦格纳派的核心成员及斗士,热烈捍卫、拥护和赞美瓦格纳的一切,包括效仿其素食主义行为(但只坚持了 18 个月)。
坚决反对、攻击、嘲讽甚至辱骂与“瓦格纳派”对立者,如作曲家勃拉姆斯(为此树敌甚多)。客观地讲,其中有些言辞不乏恶毒,比如在报纸上将勃拉姆斯形容成一个,在破败的阁楼上,用秃羽毛笔作曲的蹩脚刺猬。
经典引语:“勃拉姆斯的所有艺术歌曲、小夜曲、摇篮曲外加交响曲所表达出的感情,加起来也赶不上瓦格纳作品中,一次铜钹剧烈撞击的效果。”
直接后果:精神失常进了医院,后来企图溺河自杀而未遂,在精神和肉体的痛苦中生活了四年,于 1903 年去世。
行家点评:音乐史学家们基本上一致认为,沃尔夫是人类音乐史上最悲惨、最可怜的人物。
症状指数:★★★★★

04

Profile

埃德华·汉斯利克

Eduard Hanslick

患者姓名:埃德华·汉斯利克 (Eduard Hanslick)

患者别名:汉斯利希(仅限瓦格纳使用)

出生地点:布拉格(捷克)

出生日期:1825 年 9 月 11 日

职业身份:批评家、美学理论家、教授

患病起因:20 岁那年在德雷斯顿观看《汤豪舍》,并为之撰写长篇评论

临床表现:开始时为瓦格纳的音乐深深感动,但后来在《维也纳报》和《新闻报》担任音乐评论员期间,立场却彻底转变,判若两人。

他把持维着也纳音乐舆论的话语权和道德制高点,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试图表现感情,或听起来过于让人情绪激动的音乐——当年许多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年轻才子如古斯塔夫·马勒,就因此在校学习期间抑郁,久不得志。
患病期间行为:在他的权威把持下,发动了针对“瓦格纳派”和“新德意志派”的轰轰烈烈的讨伐运动;口诛笔伐,极尽诋毁之能事,把瓦格纳连同其岳父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指斥得一无是处,并捎带把布鲁克纳也批评得体无完肤,并试图阻止其交响乐在维也纳的任何地方上演。
为抨击瓦格纳风潮而出版理论著作《论音乐的美》,确立自律论观点,认为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运动的形式自身,除此之外不表达任何东西(特别是情感)——该观点至今在音乐学术界,仍很具有迷惑性和影响力。
经典引语:“任何追随瓦格纳的人,将会折断他的颈骨。”
直接后果:作为臭名昭著的反动小丑角色(贝克麦瑟,即汉斯利希),被瓦格纳写入其著名乐剧《纽伦堡的名歌手》中。
行家点评:汉斯利克相信,支配瓦格纳的音乐的,全是欺骗、撒谎、暴行和兽欲——借用戴维·巴伯的那句话:人们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
症状指数:★★★★

05

Profile

弗雷德里希·威廉-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患者姓名:弗雷德里希·威廉-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患者别名:狂人、太阳

出生地点:洛肯镇(德国)

出生日期:1844 年 10 月 15 日

职业身份:哲学家、诗人

患病起因:中学时放假期间,和朋友在家中用钢琴弹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临床表现:从此视大师为完美的偶像,但后来立场却彻底转变,判若两人。渴望在这个在他看来虚无堕落的世界上,寻找或者说创造出一种生存的意义,以此来肯定人的存在价值。

精神状态趋向分裂化,喜欢在各种思想领域进行“不合时宜的漫游”;崇尚暴力,反对基督教道德思想和传统的价值。
怀疑一切,企图将一切推倒重来,并将狄奥尼修斯(生活上的狂欢作乐)和阿波罗(冷静调节作用)两种存在精神模式对立起来。
患病期间行为:1868 年登门拜谒瓦格纳,并成为大师的门徒,后来与大师决裂;发表题献给瓦格纳的著作《悲剧的诞生》。
在大师“异常强烈的刺激”下,完成一部又一部哲学论著,如《偶像的黄昏》、《人性,太人性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瓦格纳事件》、《尼采反对瓦格纳》、《看,这个人》等。
在较早著作中,瓦格纳几乎被作为一个神灵或超人歌颂着。但在其后著作中,瓦格纳又成为一个“颓废者”,一条从腐败世界里溜回来的“机灵的响尾蛇”。
经典引语:前期——“实现了我们所有的希望:他(瓦格纳)是一个充实、伟大、高尚的灵魂,一个个性强烈、令人喜悦的人,值得所有人的爱。”
后期——“瓦格纳是一种病菌,他污染每件他所触摸到的东西——他让音乐变得令人作呕——我坚信这点:瓦格纳的艺术是病态的……瓦格纳之发生作用,犹如连续使用酒精饮料,使人麻醉,使人胃液增生。”
直接后果: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人虐待的马的脖子痛哭流涕,最终失去了理智,后收容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
但是他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而此颤栗的最后意义,至今尚未被完全估价出来。
行家点评:如果没有瓦格纳,很难说尼采会怎样
症状指数:★★★★★★★

06

Profile

豪斯顿·司徒·张伯伦

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

患者姓名:豪斯顿·司徒·张伯伦 (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
患者别名:古怪的英国人、先知、精神创建人(后两个称谓仅限第三帝国内使用)
出生地点:朴次茅斯(英国)
出生日期:1855 年 9 月 9 日
职业身份:作家、种族主义理论家
患病起因:27 岁的时候,前往拜罗伊特会晤瓦格纳
临床表现:从此将瓦格纳视为“生命中的太阳”,并在其后的一生中对作曲家的妻子科西玛,保持着热情的、奴隶般的忠诚。
变成一个非常敏感的人,神经官能症常常发作,而且据说他能看到“恶魔”,这些恶魔往往无情地驱使他,从事新的方面的研究和继续不断的写作。
有一次他从意大利回来,在一个“恶魔”的驱使之下,他中途在加尔顿下了火车,租了一间旅馆房间,关起门来有 8 天之久,放弃了他原来想写的关于音乐的文章,而紧张地写了一篇生物学论文(很奇怪,不是吗?)。
1897 年 4  月 1 日到 1898  年 10 月 31 日之间的 19 个月时间中,他在另一个“恶魔”的无情驱使下,写出一部长达 1200 页的世纪末巨著《19 世纪的基础》(Grundlagen des Neunzehnten Jahrhunderts),其中详细、耐心地阐明了自己那些,受到瓦格纳赞扬和鼓励的种族主义理论。
患病期间行为:成为拜罗伊特内部圈子核心成员,加入位于维也纳的瓦格纳迷俱乐部,迎娶瓦格纳之女爱娃为妻,成为瓦格纳的女婿,并从此定居拜罗伊特。
先后出版论述瓦格纳的著作数种,编辑其书信集,撰写关相关论文五十余篇;继承发展了瓦格纳的种族主义和反犹观点,并将之理论系统化,声称如果没有条顿人,全世界就会笼罩着永恒的黑夜,所以条顿人有权统治世界。
接着着手证明耶稣不是犹太人——他的种族理论认为,耶稣其实出生于加利利,而且不能正确地发出亚拉姆语中的喉音字母,而这些“明显的迹象”都说明了耶稣有“很大比例的非闪族血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德国国籍,对原来的祖国、协约国一方的英国进行煽动、颠覆、敌视的言论活动。
直接后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他的著作曾经在德国热销,但随着德国的战败和霍亨佐伦帝国的覆亡,他似乎一切希望和预言都崩溃了,而且身患重病、半身不遂。
不过随着希特勒政治力量的崛起,他看到了新的希望——更何况他的著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再度热销。
行家点评:世界上有很多人不同意他的理论(法国学者德蒙·尔梅尔认为张伯伦的思想基本上是“卖膏药的”),可是又能把他怎么样呢?
症状指数:★★★★★★★

07

Profile

阿道夫·希特勒

Adolf Hitler

患者姓名:阿道夫·希特勒 (Adolf Hitler)
患者别名:元首、沃尔夫、大独裁者
出生地点:布劳瑙(奥地利)
出生日期:1889 年 4 月 20 日
职业身份:纳粹德国总理、元首兼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领袖
患病起因:1906 年 11 月,同青年时代好友库比席克,一起观看《黎恩济》演出。
临床表现:从此对瓦格纳终身崇拜,至死不谕。据他自己说:光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就听过 34 遍,而且每听一遍都有新的感受。
他同时能把《钮伦堡的名歌手》的第二幕的所有歌词,从头到尾背出来、唱出来;他声称瓦格纳的每一部作品,都给他带来了莫大的愉快,甚至表示愿意去充当瓦格纳交响乐队中的一名鼓手。
他继承并发扬了瓦格纳的反犹观点,对犹太人产生偏执狂般的恐惧和憎恨;极端地专注于非现实的幻想,和庞大的计划中;欣赏女武神式的残酷无情的力量和成功,并时常陷入某种歇斯底里,但不乏灵感四溢的特殊精神状态。
患病期间行为:在维也纳求学期间经常买站票(因经济拮据买不起坐票),去聆听瓦格纳的歌剧;成为国家领导人,后极力推崇瓦格纳的音乐,以至于每逢纳粹党大会召开或群众集会上,都少不了演奏《众神的黄昏》片段——尤其是当检阅军队、人们举手行纳粹礼的时候。
多次亲自登门造访拜罗伊特剧院,和瓦格纳家族后代结为知交;把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作为激励部下官兵、鼓舞士气的宗教殿堂;把欣赏瓦格纳歌剧,作为最高荣誉和奖赏——例如从前线回来和即将奔赴前线作战的官兵,以及从事战争工业的工人,都被用“帝国音乐专列火车”,送到拜罗伊特免费观看《尼伯龙根指环》和《纽伦堡的名歌手》。
闪击波兰、西欧、南欧、北非、前苏联,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指环》中的战争、英雄、死亡、末日等场景付诸实践。
经典引语:“每个凡是想了解国家社会主义德国的人,都必须首先了解瓦格纳。”
直接后果:战争失败,希特勒在苏军攻入柏林后,开枪自杀于地堡里。德国投降,世界从此被划分成东西两大阵营。
由于二战期间瓦格纳的音乐,经常被用作集中营中,执行处决犹太人任务时的背景音乐,以色列至今仍谢绝上演瓦格纳的作品。
行家点评:瓦格纳改变的不仅仅是音乐史
症状指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