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看机构抱团,独立思考才是投资的核心
随着2020年全球疫情的蔓延和对经济环境的担忧,机构抱团核心资产的现象也达到了巅峰。
根据东方财富数据的统计,机构的持仓市值有53.7%集中在千亿以上市值的公司,通过沪港通买入中国A股的北上资金,更有71.4%的资金集中在千亿市值以上的公司。
考虑到疫情影响下央行放水带来的流动性刺激,基本面优异、赛道和流动性俱佳的优质公司自然会成为机构资金的首选。公募基金对于资产本身的质地和流动性要求较高,这也就造就了集中性的持股于部分核心资产。而这些核心资产的价格在这样的抱团中也会越来越高,配置这些资产的公募基金净值也会一路上扬,得到投资者的关注和追加投资。募资规模越多,则核心资产的价格就越高,形成了看似严密的“正循环”。
而经历过2020年市场的上涨,大部分消费科技医药的平均市盈率已经达到36倍,逼近2015年的估值水平。诚然,市场有部分声音认为龙头公司在未来必定拥有高估值,但繁花锦簇的现状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烈火烹油的潜在隐患。
近期关于机构抱团的热议非常多,各家机构也是众说纷纭,我们对机构抱团一直保持着冷静审慎的态度。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与此类似的美股“漂亮50”的历史。
美国历史上曾经有着著名的“漂亮50”事件,这与A股目前的态势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同样是由机构资金的偏好而引起的抱团现象。美国的60年代是一个高速大发展的年代,涌现出一批基本面极其优秀的蓝筹白马股,以美国运通、可口可乐、柯达、辉瑞等优质公司为首,因此也受到了各大基金的追捧。
美股之所以会经历追捧“漂亮50”的阶段,是因为当时市场经历了肯尼迪登月机会引发的“太空热”、“科技热”,这些相关概念的股票被爆炒,随着“太空热”、“科技热”的情绪褪去后市场只剩下一地鸡毛,导致了资金对小盘股的极度厌恶,出现了资金偏好从科技概念转向以业绩做支撑的“漂亮50”,这类公司的股价和估值节节攀升。大多数基金经理将新募集的资金投入到这些股票中,净值也一直随着股价创出新高,从而造出了一个巨大的估值泡沫。
那么“漂亮50”事件的结果如何呢?市场随着估值泡沫不断膨胀,直到泡沫破裂以后,这些公司的股价几乎腰斩,重仓这些股票的基金也面临着净值的大幅下滑。
以迪士尼为例,1972年的时候市盈率高达72倍,在1980年市盈率却被市场砸到了11倍左右,不要以为优质公司永涨不跌,不合理的价格和估值迟早会让市场用时间去抹平。
在马尔基尔的《漫步华尔街》一书中有一句话很精辟:股市大约每十年一个轮回,市场、股价、舆论、人心都随之轮转,唯人类之疯狂及愚蠢永远不变。
这种机构抱团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美国的股票市场上,我国股市的机构抱团现象在过去20年内也发生过数次。根据招商证券最新的研报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A股历史上4次抱团现象的发展与结果:
从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在机构抱团的疯狂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惨痛的下跌。正如我们上一篇文章《回顾2020:赚它一个亿有多容易,亏它一个亿就有多容易》中所说,A股的去散户化趋势已经随着市场赚钱逻辑的成熟而愈发明显,个人投资者应该做的不是将资金直接投入到股票中,而是应该选择一个不盲从于市场、时刻保持独立思考的基金管理人来实现投资收益。
俗话常说,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从众的人能够持续获得超额回报,这是显而易见的逻辑。
机构抱团的现象不会一直持续,股价的分化是迟早的事,各大机构早晚都会去关注目前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的投资机会。至于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并不是任何人可以精准预测的,同样,这一天以什么方式到来也无法预知,但是我们知道,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A股市场已经连涨两年,估值分化已来到历史高位。投资应随时做好应对未来的准备,当前的市场在这样一个临界点上,风险和机会都很大。
如果说2020年是个人投资和机构投资收益分化的一年,那么,2021年则可能是机构之间投资收益分化的一年。